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2021-11-30王俊峰
王俊峰
(信阳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464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复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利国利民,福泽千秋万代,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民生建设设施,在降低自然灾害、防止洪涝、灌溉庄稼田地、发电产生动能等各方面逐步取得突出成就。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在修建过程当中,具有明显周期性长、涉及面广、地域跨度大的特点,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成本支撑。除此之外,基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特殊性,在修建过程中,难免对周围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愈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节能降耗,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因地制宜,合理施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亟待探讨的重要话题。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是指为达除害兴利目的,充分利用自然界水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而建造的各项工程。俗话说,水利水电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秦人修建郑国渠等创举,这些水利工程皆是我国先贤的智慧结晶。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但是,基于人类社会需要,自然界中的河流湖泊未必都符合使用标准,因此,需要建造各种水利工程,发挥不同功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建设需要。但是,一味调配水量,兴修水利,往往容易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威胁水类生物的生存环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水利建设部门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关注水力水电工程的项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从而在施工当中,对于废弃物、粉尘等,未经处理随意排掉,进而造成当地土质、气候、植被、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土质的破坏会严重影响附近农业生产;气候的破坏会严重影响当地居民身心健康;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森林生态失衡,生物种类锐减;水资源的破坏会导致鱼虾中毒而亡,水类生物链发展紊乱。水利水电工程的兴修,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将会致使建设初衷与实际施工情况背道而驰,同时严重阻碍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能发挥,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1]。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 配置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
为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设备环保性能,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将环保设备合理布局,科学安置,以降低因设备过于陈旧和落后不能达到环保标准,既消耗资源又破坏环境的影响。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该与施工单位联手统筹规划,购置符合环保要求的施工设备,注重长远价值,切勿贪图短期收益,轻视施工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为了切实有效将环保理念落实于施工全过程、全方位,需要加强施工监管工作,从而保证各施工设备在运行时,相关作业员可以规范操作、科学投放,始终以保护环境,服务人民为先决导向,坚决杜绝利欲熏心,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贪图小利,中饱私囊。因此,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环保设备占据要重要部分。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全面落实施工中科学配置环保设备,具有关键作用[2]。
2.2 加强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加强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效益,就要从源头做起,加强施工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保护环境意识,转变传统施工观念,积极引进环保施工技术,将“环境保护,利国利民”贯穿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始末。提高施工人员责任意识,改变考核机制,平衡施工人员关注重点,避免一味追求施工进度而造成环境破坏的不利局面。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在兴修水利水电工程之前,通过系统化的宣传、督导,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掌握相关环境保护操作技能,从而在施工中可以注意控制建设噪音,科学处理建筑垃圾、废弃物和污水。为了切实提高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能,还可不定时展开对施工项目的监测与梳理,整合分析施工前后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决策是否改善施工方向,一旦发现重大环境破坏倾向,务必及时叫停施工,紧急改善,确保对环境无破坏影响后再次启动施工项目。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竣工之后,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再次取样分析,对于合格优良项目的关键点和内容大力推广,对于出现问题,存在弊端的部分及时调整,进行改善,从而做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两手齐抓,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2.3 建立有效的环保监管体系
除了增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引进环保设备以外,还需建立一套有效监管体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和当地风土民情,充分调研施工现场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从而制定各种应急方案。并且,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务必将各阶段,各环节的施工工作,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充分提高施工人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触动其自主能动性,在进行一线操作的每一项指令中,皆可做到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层层筛选,严格把关。以优质项目为前提,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稳定推进水利水电项目施工。在此过程当中,可以遵循,“谁损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3]。同时,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相关施工单位应该在监管体制中加大奖励机制,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施工人员的生活困难和工作瓶颈,触动施工人员核心驱动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中,发挥其事半功倍的施工效果。除此之外,也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配备相应环境保护监测设备,以其智能化、自动化的新时代前沿技术,实时追踪,动态监管,全面提高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效能。同时,因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在建造中,即使制定万全之策,也难保不会丝毫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因此,施工单位应该事先预备生态环境修复资金,以降低施工为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4]。
2.4 施工完成后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大兴土木需要转移人民群众。无论黄天后土、无论市井繁荣,家园永远是人类祖祖辈辈生存的惯常环境,寄托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情思。因此,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务必安置好当地百姓,对其“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应该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从实际出发,在施工之前进行摸排走访,做好居民思想工作。通过水利水电工程作用价值的宣导,使居民从内心可以体会此项目的重要性,愿意为服务社会,服务更多人做出牺牲与妥协,从心底认可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台调控政策与补贴机制,从而对于需要转移安置的居民。给予生活补助和资金赔偿,并使其终身享有水利水电工程后期带来的水电效益,并选用较有威望和专业素养的当地居民代表,参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让水利水电工程真正做到利用自然、融于自然、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5]。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从配置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加强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有效的环保监管体系、施工完成后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等方面入手,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进而增强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政府扶持、专业人员钻研、社会各界努力之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将会取得更加光辉的成绩,利泽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