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新诠:徐复观对《大学》思想来源的批判性诠释

2021-11-30□王

关键词:冯友兰曾子钱穆

□王 晶

[内容提要]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最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他的“《大学》思想内容源于孟学”“《大学》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性思想的综合”一说,表明徐复观跳出传统道统观来看待经典,摆脱了传统的道统意识,在对传统价值进行挖掘之时,也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与突破。这种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传统文化护持的学术风格,表现在学术论断中亦不乏武断之处,如《大学》思想内容到底是“孟源”还是“孔源”,但徐复观重新诠释古典儒学,为儒学注入源头活水的构思取向,给予古典儒学新的生命。

一、徐复观对钱穆“《大学》源于老子说”的批判

关于《大学》思想内容来源,在现代新儒家内部也存有明显分歧,如钱穆认为《易传》《大学》《中庸》其思想不属于孔孟儒家谱系,而是属于老庄谱系,徐复观则认为其思想直承孟子,并进行多方面思想线索考证,予以批评。钱穆的来源老、庄的说法,主要有以下观点:

钱穆进行多方面论证,力求证实儒道思想存有相似之处。他认为:

老子思想之大贡献,在提出一个天人合一,即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文化界与自然界合一的一种新观点……春秋时代人的思想,颇想把宇宙暂时撇开,来专一解决人生界诸问题,如子产便是其代表,孔子思想虽说承接春秋,但在其思想之内深处,实有一个极深邃的天人合一倾向。[1]82

钱穆认为儒家和道家思想上存有共通之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如儒道都追求“天人合一”倾向,儒家主张是反身而诚,天即在人的心中;道家则重虚、无,然后能合天。为了更明了地解释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异相同质。钱穆将庄子之“善我生者,所以善我者死”与孔子之“下学而上达”、孟子“生而谓之性”“尽心、知性、知天”等人文价值联系起来,认为人文本位得到充实圆满也即天德、天道得以实现,同样追求的是天人合一。

钱穆引用《老子》和《庄子》等书的观点,力求与《大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接洽与整合。

老子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明确口号,而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界实际事为上,都有一套精密的想法,较之孟子是恢宏了,较之庄子是落实了,但较之孔子,则仍嫌其精明有余,厚德不足。[1]82

钱穆认为《大学》的修身、修德思想在庄子时才得到落实。《大学》的成圣成君子就是庄子书提到的神仙、真人。庄子的思想是人文精神,并不是宗教精神,追求的也是道德人生,也即儒家所讲修身、修心、修德的宽慈人文精神,然后可以用兵、治国、平天下。此外,钱穆在《大学与礼运》一章中,将《大学》的三纲八目与《中庸》《易传》的某些思想进行对读、比较,通过《大学》与《中庸》《易传》某些字语的相通之处,进而说明《大学》与道家谱系的联系。《大学》“三纲八目”提倡的终极融和境界,融受了道家思想。

徐复观从思想史考据的角度,对钱穆论证之《大学》思想来源出于道家的考证之法提出质疑,认为此一解释中并未以孔、孟思想为角度,对钱穆“私心颇为诧异”,徐复观说:

《民主评论》六卷十六期,刊有钱先生《中庸新义》一文,谓《中庸》《易传》系“汇通老、庄、孔、孟”。但我读后发现钱先生乃以《庄子》的一部分思想,来解释全部《中庸》,在此一解释中,《中庸》与孔、孟并无关涉。[2]78

他认为“《论语》中,分别有‘中庸’的名词,分别有那么多相同的语句,若钱先生认为尚不足以证明二者的关系,却以《庄子》中的一个‘庸’而即断定‘中庸’出自《庄子》,这是不合于考据推论常识的。”徐复观以《大学》《中庸》《易传》等文献整体思想为角度,分别与儒家之孔孟、道家之老庄等思想进行对比,他认为考证古人的思想应立足此文献整体角度,由全局思想定局部思想,也即“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能仅从相似之词语而断章取义,其考证方法更为合理,缜密。

针对钱穆以《大学》与老庄之思想存有相通的部分,徐复观以儒道思想之源的角度进行说明,强调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的思想都是对早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徐复观说:

老子思想,也和其他的思想一样,并非是突然出现的,必有其相当早的文化传统及社会背景。所以在现存的《老子》一书中,可以发现若干儒、道两家共同引用的成语,如“以德报怨”及“有若无”之类,并不足怪。[2]110

两家思想学说之间是否存有相通性,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经过层层上推考证,不能为了勉强而穿凿附会。徐复观认为虽然不断有新材料出现,但也只能做大体推断,不能作精密断定,更不能为了求精密,而断章取义,愈求愈远。如《大学》和老庄中出现的“明”“止”等关键字,但皆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按老、庄之所谓“止”,是要人当停下来,不向前进,故“知止”与“知足”同义。《大学》之所谓“止于至善”,是说明德、亲民,都要以至善为目标,要达到至善的地方方可停下来。”[2]110徐复观以各家所用的字语皆是一家思想所寄,有其特定的涵义、文化传统和思想背景,不能为求新意、新说而勉强解决简单推论。

二、徐复观对冯友兰“《大学》源于荀子说”的批判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对《大学》思想内容来源进行了探讨。冯友兰不赞同朱熹所说的《大学》是曾子所作,也不认同王柏所说的为子思所作。冯友兰虽然没有明确《大学》作者究竟是何人,但是明确提到:“大小戴《礼记》中诸篇,大半皆从荀学观点以言礼。”[3]262侧面反映出他认为《大学》思想内容受荀学影响,冯友兰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冯友兰认为《荀子》讲的:“‘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与《大学》的“止于至善”意思是一样的。《大学》以“止于至善”,学以成圣,为人的最高层次;而《荀子》篇以“至足”、尽人伦为最高层次;二者都讲求追求人伦之至,尽人伦之义务,学以至圣。

其次,《大学》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然《荀子·君道篇》亦言:“请问为国?曰,闻其身,未尝闻为国也。”[3]264冯友兰认为《大学》与《荀子》二者强调修身为国之根本的思想上完全一致。冯友兰的这一观点遭到郭沫若反对,郭沫若认为不能仅拿二者之间相似或相同的词句进行比附,这样的证据是有问题的,他认为“父子固可以相似,而兄弟亦可以相似;我们不能单因相似,便断定父子为兄弟,或兄弟为父子”[4]139,他认为冯友兰关注二者之间相同的地方,而忽略异点,于文献考证方法的角度,欠妥缜密,徐复观又进一步指出,《大学》以“为人君止于仁……”为“止”的内容,乃就个人直接承当此理而言。荀子主张性恶,不认为每人能直接承当此理。[5]250冯友兰只讲求《大学》与《荀子》二者的关联之处,而忽略彼此思想内容的性质,此方法尤为牵强。

尽管徐复观不赞同《大学》的作者是荀子,但其承认《大学》思想内容受到荀学影响。徐复观将荀子的思想与《大学》思想进行比较,尤其是在“明其德”与“明明德”、“虚壹而静”与“定而后能静”、“赞稽物”与“格物”以此来说明《大学》与荀学的关系。

《大学》受到《荀子》影响的,尚有“明德”一词,虽出于《康诰》,但孔孟皆未言及;而《荀子﹒致士》篇则有“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可能给《大学》“明明德”以影响。[5]250

《大学》引《康诰》之“如保赤子”,而《荀子﹒王霸》篇两用“如保赤子”,《臣道》篇亦谓“若养赤子”。综上以观,则《大学》之作者,其受有荀学的影响,固无可疑。[5]250

徐复观举证说明《大学》受荀学影响,此观点值得商榷。徐复观以“明德”两字连用在孔孟中皆未言及,而以为受荀子影响。《大学》作者除了直接引《康诰》篇“明德”二字连用来释“明明德”,亦引用《商书·大甲》的“顾諟天之明命”和《虞书·尧典》“克明俊德”。即使“明德”二字未连用,但表达的明己之德之意不变。徐复观说孔孟皆未言“明德”并不恰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德”是实现“仁”的伦理价值标准,儒家思想的代表《论语》,简而言之就是求正、修德的“道德经”。纵览先秦儒家典籍言“明德”之观念颇多,如针对统治者治国提出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针对家庭朋友提出的“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朋友交,止于信”;针对个人或群体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皆是“德”观念的具体化。仅通过考证个别字词以判断《大学》是否受荀子的影响,其考证方法显得单薄,同时缺乏坚实证据作为论证。

以荀子思想整体来说,荀子虽提倡修身和道德,但其思想核心是推崇礼、法。从二者具有相同词语,未进行二者思想性质是否统一的判定,似乎欠妥。纵观《大学》以及《荀子》全书的思想主线,《大学》侧重于仁、德以及人伦本位,而《荀子》更侧重于礼的层面,仅通过个别文义与字词,论说《大学》沿袭《荀子》存在断章取义之嫌。但徐复观明确论证《大学》思想内容直接来源孟子一派,属于儒家道德通义范畴,此观点较冯友兰先生为荀说之论,有其明显合理之处,值得细细品读与深思。

三、对徐复观“《大学》思想内容源于孟学”批判

现代学者陈来认为:“《大学》与《孟子》这一段说法完全一致。《大学》一书,朱子说是曾氏之传,曾子之意,门人记之,成于曾氏门人之手,子思以授孟轲。朱子此说未必确实,但从思想来看,《大学》所说比《孟子》更为集中,理论的提炼更为普遍,也可能是孟子后学所作,故与《孟子》一致。”[6]128徐复观也持此看法:认为《大学》直接来源《孟子》,以孟学为背景。基于此观点,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九章中,通过《大学》与《孟子》思想内容相通性进行比较,力求说明《大学》思想内容直接来源孟子。

徐先生虽然认同《大学》受到荀学的影响,但是《大学》思想内容直接来源则是孟子。徐复观将孟、荀提到的“正心”观念与《大学》之“正心”含义进行对比,指出荀子以“知道”为正心之方,此“知道”目的是为了让心能“虚壹而静”;孟子以“存心养性”为正心,通过主观努力,发挥“心”之大体作用,也即发挥心明辨仁义礼智四端的作用。而《大学》提倡的“正心”应释为“存心”,强调主观努力使心不失其正,发挥心之体察的作用。但细腻比较《大学》所谓的“正心”和孟子所言的“存心”二者可以发现:《大学》与孟子言“心”的思想路径存在明显不同。《大学》“正心”章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7]8心为什么会不在呢?心没有发挥作为本体的作用,心被恐惧、忧患、忿懥所牵制,作为主体能动的人,为避免此现象应该做的是“诚其意”“慎独”。此章讲身心内外形势的问题,主要是告诫人们要省察、慎独。而《孟子·离娄下》记载:“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尽心上》记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明确提出“存心”之物为“仁”“礼”。孟子主张性善,发明本心,内在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无限扩充,最终达到“事天”。《大学》主张自我修身、慎独,时刻自我约束,将外在客观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律意识,最终层层外推,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在功夫达到“修身”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的思想路径则是人本来就具有性善的点,将这个点扩而充之,此便是“修身”,每人皆可在自己的心上求善,而无需外在的规范约束,是一个向内求索的过程。观此二者对达到至善的求取方法,可知路径探索明显不同。将徐复观的观点与钱穆、冯友兰的看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徐复观《大学》性质属于孔孟谱系的看法,与《大学》思想内容更为接近。但是否如徐复观所述,其思想内容直接来源孟子?其思想内容究竟来自“源头”一脉的孔子还是“分流”一脉的孟子?

在家国一体方面,《大学》主张“欲治其国先齐其家”的家国一体概念,“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7]9,只有具备齐家的能力,才有治国的素养;国君只有先在家庭内部持守孝悌,才能“近于仁”,才能教化民众治理国家。《论语·学而》篇第二章记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7]48对父母孝、对兄长悌,心存爱、好德是仁人之实质。仁人与一般人相比,鲜有犯上之事。家是小国,家庭内部做到孝、悌、慈等事,国家即可鲜有作乱之人。国之有序,治国平天下更是水到渠成之事。再如《大学》所讲的“恕”道为:“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7]9主张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皆言恕道为先,推己及人,勿求他人适己。除此以外,《大学》记载:“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与《论语·颜渊》篇所记完全一致。《大学》记载的思想内容与孔子思想有众多相通之处,如以仁为本、五伦关系、家国一体等思想,皆是孔子认为的天下达道的立足处。若徐复观认为皆不足以证明二者的关系,而用互训之法释义“正心”即是孟子所言的“存心”,推论方法尚欠妥。孔子思想中已有“正心”之意,如孔子所引述《诗经》言“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皆是讲心与德的“中”“正”,徐先生间接证明“正心”即是“存心”此考据之法难免存疑。

此外,梳理《大学》思想与曾子、子思等人思想上的相通性。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注重孝悌之道,孔子去世之后,其思想被不同的弟子各有侧重点的继承和发展,曾子继承并发展着孔子的孝道思想,如《论语》对曾子言孝即有详细地记载: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7]192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7]192

曾子转述夫子之言孟庄子不改父之臣、父之政,侧面足以见曾子对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观点的赞同,认为不改父之道才是所谓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是真正的孝心诚笃,其所言的孝显然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继承,此外曾子“事后母”以道来诠释孔子所说的孝悌是人所当立的根本。孔子提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子感言而发“慎终追远”之道。曾子之言孝道无一不是夫子孝道思想的彰显。

郭店楚简的问世,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郭店简《五行》①篇记载:

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8]79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共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8]79

《大学》又记载: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7]7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7]7

郭店楚简《五行》明确记载“慎独”,而《大学》核心思想“修身”的关键点即是“慎独”与“明德”,《大学》与郭店简二者不仅“慎其独”字词连用,更重要的是二者的思想内容都强调仁义礼智等德性,侧重道德修为。可见郭店楚简与《大学》二者思想关系极为密切,甚至是思想传承的关系。既然在以子思思想为代表的文献中,能举出多处《大学》与子思思想密切相关的例证,何以说《大学》思想内容直接来源孟子?故《大学》思想内容来源实无承接孟子思想之必要。综合以上观点所述: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其深得夫子忠恕之道;孔子去世后,孔门内部在是否立有子为师的问题上,请教曾子之意,此即显示曾子在孔门的特殊地位。曾子又竭力行夫子之志,践行孝悌以行仁、内省以躬己。此外,《大学》思想内容又与夫子之志相通,更为《大学》思想内容承接“孔源”提供强力证据。

近代以来,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冲击下,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动荡,哲学方兴,经典式微。如何看待经学与经典,以怎样的方法与路径去研究经典,成为这一时代学者们争论的主题,而徐氏对《大学》成书问题的批判性“现代疏释”反映徐氏本人对20世纪古典儒学何去何从问题的思考。徐复观肯定《大学》思想中的现代精华和价值。但是徐复观认为《大学》是儒家人性论的完成,是对孟、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此即表明徐复观跳出传统经学范式,也即跳出传统道统观来看待经典,摆脱了传统的道统意识。而徐复观认为《大学》是对孟荀的继承,绕过曾子一脉络,他跳出传统的“道统观”看待经典,积极挖掘经典的现代资源,明显体现其本人作为现代新儒家“新”的特点,在对传统价值进行挖掘之时,也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与突破。重新体认伴随着对现代价值的不断反思。现代新儒家对传统道统观的突破,既代表着他们对中国儒学历史发展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儒学未来的展望。今天我们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期造就一个合乎人伦、天伦的社群,不仅需要调动传统文化资源,更应该保持现代价值的开放态度,以构建解决之道。

注 释:

①郭店楚简《五行》问世,庞朴先生即认为其作者为子思或子思弟子。李学勤先生也认为其思想为子思一派。姜广辉先生也主张:“帛书《五行》篇过去人们多认为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之作,郭店简的写作年代早于孟子,它应该是子思作品,当无疑义。”可见,郭店简《五行》成篇在孟子之前,得到大多数学者赞同。

猜你喜欢

冯友兰曾子钱穆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钱穆的容与化
我不想让你误会
钱穆的容与化
哪吒失手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曾子杀猪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