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生态振兴:内生逻辑、关键环节与实践向度
2021-11-30刘镇玮林美卿苏百义
□刘镇玮 林美卿 苏百义
[内容提要]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生态振兴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且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总体进程,同时也关系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总体进度,关系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应当注意到农村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压力和城乡生态平衡是问题的关键环节。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围绕这些关键环节在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上找准突破口,探索具体的实践路径。
乡村生态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之一。在参与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农村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也就明确了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是基于农村目前的现实状况并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提出的,但是乡村的生态振兴不能仅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进行路径选择,还需要放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视域,同时放眼于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视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创新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举措。
一、生态振兴的内生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标准的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同样亦有其具体的内生逻辑。乡村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快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逻辑;乡村生态振兴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是其产生的价值逻辑;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五大振兴在具体实践中落实落细,那么在这其中如何处理好生态振兴与其他四大振兴的关系是其产生的实践逻辑。
(一)现实逻辑
曾经担任过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曲格平教授曾在2004年提到过“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国家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论农村数量,还是农民人口数量、农业占地面积都占全国较大比例,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国之大事。农村在以前有一个相对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部分乡村保持原始的自然状态,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广大农民生活舒适。但是伴随乡村的变革和演进,乡村产业和社会结构加快转变,乡村城市化现象加剧,主要经济活动开始向乡村集中,再由于乡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乡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等系列因素,乡村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对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恶劣的影响。从整体而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自然资源短缺、生态退化严重和污染问题突出三个方面。
自然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总量丰富但人均耕地短缺,并且优质耕地较少。我国现有耕地约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仅占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联合国划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8亩,但我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从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来看,优等地仅占2.67%,剩余的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却占97.33%。[1]二是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同样面临人均占有量少的状况,2012年数据统计,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186.1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最为紧缺”的13个国家之一。并且,当前由于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的加剧,水资源严重出现了被污染的情形,这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三是能源。在乡村,能源短缺主要体现以电力资源短缺为表现的包括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的短缺,能源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生态退化主要体现在森林生态平衡失调、草地退化和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等几个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本身较为短缺,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仅是世界人口占有量的四分之一。[2]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木材资源的需求量却只增不减,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森林生态平衡失调。我国草地面积较为广阔,但是可利用面积相对较少,并且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的植被高度、盖度下降,毒杂草比例增加,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剧增,使得草地退化严重。我国自1990—2012年,20多年来农业每年平均受灾面积为4668.09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42%;平均成灾面积为2445.75万公顷,成灾率为15.94%。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恶化的趋势,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乡村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化肥施用、农药施用和农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化肥使用量高达5838.85万吨,是1990年的2.3倍。并且最重要的是化肥的利用率并没有提高,我国农业上施用的化肥一半以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这也就意味着剩余的化肥都进入了土壤、水体和大气中,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农药施用存在同样的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农药施用量达到178.70万吨,是1990年的2.44倍,并且2011年单位播种面积的农药施用量未每公顷11.01千克,是1990年的2.23倍。农药的过度使用对乡村环境的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农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地膜、秸秆、畜禽粪便等。地膜的过度使用、秸秆的燃烧、畜禽粪便的大面积堆积都对乡村土地、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所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生态退化严重和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乡村生态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境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提上日程并高度重视起来。所以,乡村生态环境不得不治理的现状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逻辑。
(二)价值逻辑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个方面,并且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从价值逻辑上看,乡村生态振兴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3]但是乡村生态不兴,就谈不上生态文明,也就无法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所以乡村生态振兴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能源的环境安全、环境与健康问题和生物安全等,这些生态问题哪一个都离不开乡村,都是乡村生态振兴所要面临的重要环节。所以,乡村生态振兴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关节,乡村振兴的成效是衡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4]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要使乡村经济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必须要贯彻在乡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乡村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使该理念发挥效能,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这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讲到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青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所在。由此看来,乡村生态振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效成为绿色发展理念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准。
(三)实践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也就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全面振兴具体划分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从实践逻辑来看,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密不可分,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生态振兴是产业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产业振兴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必须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振兴是人才振兴的有力保障。没有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就没有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人才振兴就越加艰难。生态振兴是文化振兴的物质载体。乡村的优秀文化要寄托在乡村原始环境的美丽、有序,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就破坏了乡村的精神支撑。生态振兴是组织振兴的衡量标准。乡村生态振兴需要乡村组织的有效治理,乡村组织要建立生态振兴的体制机制,并且在实践中落实。所以,生态振兴的成效是衡量乡村组织振兴的良好标准。
二、生态振兴的关键环节
把握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乡村生态振兴有序有效开展的捷径。处理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最根本的问题。着眼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生态压力是乡村生态问题的重头戏。城乡生态平衡这一历史性、长久性的问题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经之路。所以,农村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压力和城乡生态平衡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环节。
(一)农村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
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5]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改变了过去第一产业单一存在的情况,第二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各种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在农村落户,这些工业大量消耗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并且工业生产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给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广大农民盲目使用化肥、农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这就使得环境污染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矛盾,矛盾不断加深既不利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
农村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出现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这一问题上不仅仅是农民,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样很薄弱。最大的问题是始终没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片面的、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第二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还不够科学。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农村工业的发展都要有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应当包含对生态问题的合理预测,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生态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都应该在前期规划中有所体现。第三是对生态环境面临现状的解决不够及时且方式不科学。对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处理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解决办法。这都是今后乡村生态振兴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压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6]。在推进农业现代化问题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所面临的生态压力,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乡村生态振兴也将达到预期效果。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资源面临重大压力。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乡村资源的占用也相应增多,从而农业资源面临重大压力。一是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且质量偏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少,现在又出现减少的趋势。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来看,2009年较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时的人均耕地1.59亩有所下降,并且仍在以每年300万—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会加快对耕地的占用。我国耕地质量本来较低,当前土地受污染严重,质量更是有所下降。二是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利用率低。从整体来看,当前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且全国水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农业水资源较为短缺。由于我国农业灌溉方式总体上还相对落后,造成农用水利用率很低,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三是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低。当前受气候变化加剧的影响,旱涝灾害、病虫鼠害、低温冻害、高温热浪等自然灾害呈高发态势。加之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造成严重污染,农业秸秆利用率低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农村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环境状日益恶化等。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存度和施用量不断增加,造成氮磷等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多,给乡村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秸秆作为肥料的利用率也在不断下降,并且农业生产季节大量的燃烧秸秆又造成土壤微生物的减少和空气污染。随着畜禽类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也大幅增加,已经达到了周边农田的可承载力度,畜禽粪便的不及时处理和利用造成的污染也逐渐加重。乡村地区生活垃圾污水一直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不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污水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城乡生态平衡
我国城乡生态问题一直存在,过去是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山清水秀,当前是城市污染有所缓解,环境逐渐变优,而乡村生态问题有所加重。这种城乡生态问题的存在根源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乡村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乡村一直以来都作为城市的资源殖民地,承受着来自城市的生态负担和生态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将城市污染物排放到乡村,二是将污染型企业转移到乡村。这样乡村就承受了来自乡村内部污染和外部城市污染的叠加,环境逐渐恶化。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要解决城乡生态的平衡问题,探索如何将城乡二元转变为城乡一体。
三、生态振兴的实践向度
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加之农村具体实际的复杂,又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应当把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出发,探索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加快提升思想观念,关注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应该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改变过去忽视、忽略乡村生态环境的观念,更多的关注、关心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不仅仅只针对广大的农民群众,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其中涉及很多主体,除农民外还包括乡村工矿企业的负责人、现代化农场负责人、各级相关政府单位负责人等。加快提升思想观念的最有效渠道就是加强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尤其是进行正规渠道的教育教化。要加强乡村生态现状的分析教育,充分认识当前乡村生态面临的问题和危机;要加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性教育,充分认识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要进行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策略、路径教育,充分调动积极性,让更多主体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进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笔,乡村企业成为了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乡村企业应该审视当前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乡村企业更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一是乡村企业要转型升级,要在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一端减少资源消耗;二是要发展循环性经济,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接替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利用高新科技对企业将要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再处理,减低其污染成分,使污染降低到最小;四是乡村企业在整体规划、长久计划上要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乡村生态的事实,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资源保护规律。
(三)提倡生态友好型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生态友好型农业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在农业朝着区域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方向上下功夫。争取使我国农业走上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一,要加强现代生态农业统筹协调发展。既是加强农业间资源的偶和利用,将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联系在一起,形成农业共同体。第二,推动现代生态农业规范化建设。对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进行规范,与此同时推广规范化的生产技术,科学生产。第三,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节能减排、农业减灾防灾能力等问题上确立制度保障机制。
(四)推动多元系统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生态治理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一招。生态治理要朝着多元、系统、综合的方向发展,多元是治理主体多元,系统是指治理的全面性,综合是重奖和严惩的综合。多元治理,就是要调动乡村生态各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到乡村生态治理的全过程,乡村生态治理需要农民群众、企业职工、管理人员、政府单位工作人员等全员参与进来。系统治理就是包含对乡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生活垃圾,企业排污等各方面的治理,使乡村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生态的保护。综合治理就是加大治理过程中的奖励和惩处的力度,对于改善乡村生态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企业、个人要加大奖励力度,树标杆,找典型。同样对于仍然漠视生态环境,造成生态问题的主体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加强生态立法,用法律的手段解乡村生态问题。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倡导城乡共生
乡村生态振兴决不能仅仅放在乡村视域下,要放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视域下,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倡导城乡共生,实现城乡生态平衡。首先,城乡要合理分配使用资源,要根据城乡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资源分配;其次,城乡要合理布局相关企业,根据城乡实际的承受能力进行企业安置;再次,要城乡配合共同处理环境问题,而不是一方成为一方的牺牲品;最后,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