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壁画作为公共艺术课资源的启示
2021-11-30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高校公共艺术课是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更多优质的美术教育课程,经过新的加工、处理、设计后以更加适合与匹配的方式向更多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推广、普及的重大举措,肩负着大学生审美素养提高、艺术视野拓宽、文化涵养提升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高校扫除美盲的重要教学实践。其中,把更多本民族优质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更是新时代下加强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一、青龙寺壁画的艺术教育价值
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壁画作为本土的民间艺术瑰宝,主要是因为其保存完整的196.38平方米壁画,制作跨越元、明两个时期,也正因为此,青龙寺壁画才与永乐宫、广胜寺相提并论。山西稷山青龙寺水陆壁画有800年沧桑历史,作为神州佛音载体,其并不太大的规模实际是在经年累月的毁坏中保护下来的,其中,塑像已毁坏得荡然无存。腰殿始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六年,其壁画绘制是在腰殿建筑完成后同期开始的,但北壁一直到明永乐四年才完成。
水陆画是青龙寺中殿四壁的核心题材,内容涉及佛道及儒家题材,东西南三壁为建殿时所作,北壁和扇面墙为明代补绘。全部构图共有人物500余人,分布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壁画所有神祇,都有用长方形墨框圈起的名称标示,并附有文字注解。四壁壁画与扇面墙壁画绘有僧徒礼三界诸佛、普度幽冥水陆道场之情境。
腰壁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部分。其主旨是宣扬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超度亡魂、祈求冥神等。西壁上有竖三世佛。在三世佛下部画有礼佛图,图中刻画了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大臣、皇后、如官、侍女等像。在礼佛图下部,画有左右护法善神众、鬼母、普天列耀星众、诸大罗刹将众、五方五帝神众、五道仙人众等。南壁画有十大明王像,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是佛、菩萨像,一般是多面多臂、身骑怪兽、手拿法器。十大明王是八大菩萨外加二佛所变,在十大明王下侧,画有年、月、日、时四位值日神。在四值佼者的下部,历史人物形象较多,表现的有儒家的始祖孔子,唐太宗李世民,唐贵妃杨玉环,宋太祖赵匡胤,汉名臣苏武,三国名臣诸葛亮,三国名将关羽、张飞等。尤其是分三层绘制的东壁壁画,因寺庙常年漏雨失修导致严重毁坏。画面三尊佛像绘于上层,僧侣和童子相拜的形象绘于中间。很多人物形象因雨水的浸蚀已很难辨认,壁画中的题记也因损坏而无法搜寻。传统壁画作品的不可逆破坏让人惋惜,但伟大祖国民间文化遗产恢弘的气度、鲜明的色彩、遒劲有力的线条,以及细腻的画面效果饱含充沛情感;壁画艺术则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韵律。[1]
壁画中关于宗教美术、宗教文化、世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内涵能让更多的学生对民间传统壁画艺术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由专业技法学习为主向更为广泛的多元文化的思维层面延伸,触及传统壁画艺术中德育和美育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在大学期间进行一次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提升,把生存品质向精神品质整体提升,这种提升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与课程改革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青龙寺壁画的精彩在于神祇形象的刻画,把不同形象进行整合表现在一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壁画艺术的胶乳相融,是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及宗教文化与现实社会世俗文化自然共生形态的展现,这种创作形式在当时来讲可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作为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度,老百姓会自觉地将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耕文化愿望与对神祇的心理崇拜关联起来,稷山地处晋南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富饶之乡,老百姓在物质充裕之后,便把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心理崇拜的精神图腾——诸神众以壁画创作的形式进行虔诚地表现,其朴素的审美意识反而给壁画作品的理解增添了几分熟悉的烟火味,拉近了以往极具神性色彩的宗教壁画在人们心目中的距离,同样也拉近了青龙寺壁画与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的距离。
二、青龙寺壁画的精神认知
青龙寺壁画中的德育和美育价值可以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优质资源,当然,如何利用青龙寺壁画中的德育和美育价值转化为教学资源,还需要从教育认知的角度展开分析。
(一)分析青龙寺壁画作为课程资源的精神认知
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F.派纳(William F. Pinar)站在课程理论的角度涉及了种族、政治、文化、艺术、历史,还有未来课程等诸多方面,这种多元视野为后来课程理论研究者们开启了新的研究思路。也成功地重建了对课程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以新的课程形式建构起了对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在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派纳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文化与我们有非常大的差异,但其理念却与中国传统文化观点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当我们把这种上层建筑层面的精神认知还原到教育过程中时,就需要我们自觉地以“道”和“德”为内在的追求,并借助外在的资源显现,而壁画无疑是最直观易懂的载体。当我们想把这种精神理解再度融入课程的设计中时,派纳多元性呈现的课程理论精神便是青龙寺壁画中宣扬宗教、历史、政治、艺术、文化层面的善与智的价值作为教学资源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最好的课程理论参照。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借鉴西方现代课程新的“范式”,也绝不是生搬硬套,照搬照抄,只是借助新的课程理论激活传统壁画的精神内核作为教学资源转换,以发扬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并赋予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青龙寺壁画中儒道佛三教与中国世俗文化齐聚一炉的面貌又充分体现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善的本质,这一核心价值才是我们作为教学资源转换为课程设计的原本动机。其中“天人合一”是入世与出世合一,“内圣外王”是政教合一,而“知行合一”是自我的超脱。但是,派纳更强调“在世”而非“超脱”。因此,相对于派纳的理论和壁画中宣扬宗教文化而言,“知行合一”的本体在经验与概念上是“无缝对接”的、在自我与存在之间的精密互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把儒家的人文精神作为支撑课程的根本精神这一认知对壁画作为课程资源才有现实意义。[2]
(二)借鉴威廉F.派纳课程理论的批判性
批判是文化自我进化最好的策动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更需要批判地继承,所以批判本身就具备革新的精神特质。派纳的批判精神是以反思和尖锐的方式针对美国的课程学术领域的。他批判的重点是学校的官僚化和公司化,批判作为教师、课程研究者为了职业生存而丢弃的节操,乃至放弃专业操守和责任等诸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我们国家也广泛存在,我们国家在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之后,社会风气普遍浮躁,这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当课程理论研究与探索未来发展的愿景及服务当前社会、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交织在一起时,二者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面,站在课程论的视角下,恰恰可以为历史、文化、生态、经济、政治等诸多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元化的解决途径和建议,因为所有问题都是人在社会发展中制造的,又需要每一个人在发展的社会中去面对并解决。所以把真善美作为课程论的使命置于人和社会追求发展的首位,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青龙寺壁画作为课程学习,可以选择跨越知识积累的学习方式,理解知识之外广泛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以独特的方式与途径加深对民族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壁画作品中的理解,达到心灵深处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定位,青龙寺壁画中的内涵也必将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产生极强的文化吸引力。
三、青龙寺壁画作为公共艺术课资源的美育价值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3]
从开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科学教育质量观这一宏观价值定位出发,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明确回答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及能力,这个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就是绕不开的课题。
(一)青龙寺壁画中的德育价值
强调民族性,是开展核心素养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把传统壁画与现代优秀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进行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探索,加强学生植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的文化自信,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还注重现代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又不失时代性原则。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把传统壁画文化中真善美的核心审美要素得以挖掘并创新发展,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底层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对知识的学习,更有对文化的理解,也希望建立对学科原理的掌握。最终达到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这一独立品格塑造。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加强并发扬民族文化自信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立足点。
课程的根本精神首先是促进善的生长,在壁画的图文中我们能够很轻松找寻到善的传播基因.整个壁画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从始至终用伦理和智慧辩证地体现在画帧作品之中,西殿所绘的九横死生像这组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九横死生像,同时体现了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如针、肚大如鼓的燃面鬼王的饿鬼形象。这虽然是佛教故事,我们联系社会现实即是警惕人们不要动贪爱之念及悭吝的想法,以免迷失心智而堕入鬼眷。腰壁水陆道场画核心价值就是引导信众悲悯向善的现实意义。壁画《鬼母寻子》的故事讲述鬼母总去抢食民间小儿,佛祖设法把鬼母500子中的最小一子藏起来,也让鬼母设身处地地感受一次丟子痛苦,从而达到教化大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德育素材。[1]
我们把中国文化核心精神和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与追求高度统一在宏大的水陆道场壁画之中的这一方式,当作是中国文化中善与智的高度统一。在壁画艺术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向善的基因,其内在所蕴含的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某种意义上讲,依然超越了其单纯作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因此,站在德育和美育两个角度搭建公共艺术课课程架构,才能更好地把青龙寺壁画的底层价值挖掘出来。
(二)青龙寺壁画中的美育价值
国家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早就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4]因此,把青龙寺壁画这一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品提供给学生学习,正好可以开发传统壁画作为学习素材的现代价值,而且,这也完全符合加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求,在此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师生共同开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价值开发,更有利于丰富当下的教学。[5]
1.从整体构图看四壁壁画的时代特点。青龙寺壁画在整体构图上各不相同,人物神祇结构及画面形式的安排并不受具体框范的约束,由于绘制时间跨度大,历经元、明两个朝代,其构图形式明显受到元、明两个时期绘画构图形式的影响。因为从青龙寺腰殿壁画的构图可以明显看到既有元代绘画构图的中心对称形式,也有明代绘画的分层排列形式。这种构图既有效避免了画面因对称而产生呆板的感觉,突出了画面结构的主次关系和空间层次关系。是两个时期构图形式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从审美的角度看,整体构思是从画面的需要出发把对比效果加强,同时也增添了人物刻画的生动性,作者以这种构图形式巧妙地化解了因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绘画的不同特点而产生的矛盾关系,既衔接了两个时期文化艺术上的差异与过渡,同时也可以视为中国宗教壁画创作中的一种新的构图形式的出现。如东壁壁画《佛说法图》中,释迦牟尼佛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前面左右站立着阿难、迦叶二弟子,还有排列在左右的护法金刚体现的正好是中心对称之感的构图形式。而妙鹊、飞天在上,听法的天帝及飞天凌空在后的分层次布局,又给画面增添了宏伟壮观之气。再如西壁上部绘有三世佛以及地藏、弥勒菩萨和十回向菩萨众,中部绘有礼佛图,绘有帝释梵天、太子、圣王、日宫天子和月宫天子众、北斗七星、南斗七星众等礼佛图。下部绘有道教诸神,左右护法善神众、鬼子母众、普天列耀星众、诸大罗刹将众、五方五帝神众、五道仙人众等。[1]
2.人物安排上匠心独运。青龙寺腰殿壁画将四壁的人物进行分类描写,主要是作者想凸显不同人物的身份与职责。为了不让人物显得突兀和呆板,在人物周围或脚下分布的火焰与流云则显得异常巧妙。依众神不同的身份、职位进行对称与分层的构图处理,在体现秩序的同时也凸显了主题,画面效果被生动的人物神态烘托的相当饱满厚实。此番安排非能工巧匠花费巨大心力而为之则不成!
青龙寺壁画的无限魅力完全来自大量神祇形象的深刻描绘与精工刻画,并历经元、明两代,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化脉络随时间的推移融化在同质的中国文化大家庭中,并以水陆壁画的形式汇聚一炉,进而得以全面展现,真的堪称具有精湛技艺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卷。
3.发轫于精微,执着于匠心。从壁画整体艺术效果而言,画面结构严谨、古朴、典雅且耐人寻味,而且整体运线的艺术表现力雄浑劲健、动静相宜、节奏鲜明;画面整体色彩温润和谐又不失冷暖对比;人物整体布局多而不乱;人物衣饰表现飘逸生动;无论是高大的佛、菩萨还是奇异怪诞的明王、微小可笑的侏儒以及阴曹鬼率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比如护法善神的形象,其庄严肃穆的神态不怒自威,人体的比例适度,造型极其优美,形象非常生动;衣饰表现飘然洒脱;运线笔力遒劲流畅;色彩对比虽强烈但又不失协调与优美。这种局部深入的描绘与细节表现将来转化为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更能体会到古人在传统壁画创作时虔诚且独具匠心的魅力所在。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壁画,虽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仍旧焕发着无限的神性魅力与美育功能!
4.感悟残品缺憾。青龙寺水陆壁画也曾被人割下盗卖给外国人,所幸被当地的老百姓发觉后拦截了下来,最终夺回又重新砌装上墙,所以青龙寺壁画和永乐宫一样都有被切割的痕迹,这些国宝能保留到今天真是难得。这些人为地破坏虽然可气,但是,残缺更多是遗憾的美,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残缺的美更需要我们珍惜;需要我们加强保护与抢救;需要我们传承;还需要我们创新发展![7]
5.从于趣味,发于境界。审美的范畴从来都不局限于具体的美术技法性问题,青龙寺壁画体现画师精湛技艺的同时,更完整传承了宗教美术、宗教文化、世俗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交织的人们对神性的向往和对美好现实的诉求,这种交织的情感远远上升不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剖析青龙寺壁画中宣扬的教育意义,但是老百姓对神性的向往和对美好现实的感性诉求,折射着他们千百年来融入血液的善的文化基因。画师们精准地把握了这一点并以民俗、风俗、世俗的方式在传统壁画中创造性地表现了出来。
当神性的光环与教育的普世价值相会时,青龙寺壁画把技艺的趣味和教育的社会性需要统一了起来。这样,青龙寺壁画的价值显然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形式美感,其审美趣味向更为深层的、广泛的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延伸。青龙寺壁画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属性与现代课程理论的多元文化视角碰撞时,青龙寺壁画中所折射的中国儒家文化的善的德性根基和教育所普遍追求的人格升华的核心要义又有多少差别呢?
从社会变革与人性复归的角度出发,课程的意义在于纠偏人性;从现实社会的诸多矛盾出发,传统壁画作为课程资源追寻对人性富贵、道德完善乃至社会改良有益的精神内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的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摒弃掉封建主义和宗教愚昧主义教育的糟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人的发展,充分认识青龙寺壁画中美育功能的独特价值,才能独立于德育范畴之外,彰显美育的独立品格,达到美育教育活动中美育智能对智力智能、体力智能、想象智能与创造智能等多元智能的促进作用。真正从现代课程资源的角度切入青龙寺壁画中美育功能的挖掘,才能真正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境界。
四、结论
青龙寺水陆壁画的一大特点,即宣传封建礼仪和宗教迷信,这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就宗教及宗教美术所宣扬真善美的主旨来说,依旧瑕不掩瑜。所以,我们从壁画本身出发,不论是站在伦理道德与智慧的角度,还是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上,细节的匠心精神上,都不得不叹服青龙寺壁画的丰富内涵在其震撼的艺术效果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只因青龙寺壁画从艺术风格上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所以,它被后人评价为元明两代绘画之杰作。
深化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改革,挖掘青龙寺壁画中所蕴含的德育和美育价值,把这些价值认知以宽泛的总体目标形式,在未来的继续研究中形成中等的教育目标和相对狭窄的教学目标,结合高校艺术公共课的具体要求,转换设计成具体的课程,在当今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学术背景下,完全可以走进高校公共艺术课课堂进行新的实践探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