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场景下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机理
2021-11-30王可然
王可然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一、研究背景
慈善文化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精神引领。目前,国内关于慈善文化的研究基本上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直接以慈善文化为题进行研究;二是通过与慈善文化相关的描述进行间接性研究。国内关于慈善文化的研究聚焦于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比较、慈善文化与伦理道德、价值间的关系以及多元主体与多元视角中慈善文化的发展三个主要方面。国外研究聚焦于慈善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且不断与时俱进加以补充发展。国外慈善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该领域的相关性学术研究与我国相比较而言,制度性变迁和社会转型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全球经济的勃兴与新技术的快速成长为慈善组织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公平方面,慈善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网络技术、新慈善家以及捐赠圈等都比较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慈善文化发展较好的范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慈善组织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结构与资源汲取的能力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个视角的研究若以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来看,则更加有效。因此,已有的研究中还有进一步研究或优化的空间。慈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产物,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发展视角。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的既有研究,力图以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检视慈善组织汲取资源的能力及其现代化程度。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来源
(一)研究方法
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方法,尝试采用定性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文献分析法作为基本方法之一,着重用于分析关于慈善组织文化等文献的前沿动态与新视角探索。其次,定性研究突出“现象—本质”的研究过程,通过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现象,揭示并厘清慈善文化的显性和隐性功能,同时,尝试阐释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有效互动何以有效,即慈善组织对资源汲取能力的现代化。最后,案例研究方法倚重对案例的提取与描写,以“实践检验理论”的价值遵循更好地服务于上述两类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借助上述三大研究方法,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视角,对基于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互动关系之上的慈善组织资源汲取能力进行探索性研究。在系统收集文献资料和案例材料的基础上,探寻能够反映慈善组织网络中基于“结构—功能”视角的多主体互动关系,以这些互动关系分析慈善组织资源汲取能力的演变范式,并在阐释逻辑框架的过程中形成对“无效互动”或“弱互动”关系的解围之策。具体研究过程为:问题提出→文献回顾→资料收集、归类与统计→建立分析框架→解析材料→得出结论。其中,互动关系论证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归类与统计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研究的支撑工具。
(二)资料来源与样本选择
根据本文研究问题和主题的相关性需要,资料样本选择及其来源是定性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能够在宏观与微观视角“全景式”呈现问题,案例样本来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渠道。鉴于该研究是以我国“慈善文化”“慈善组织”“社会资本”作为主题词,故案例来源要突出时效性和鲜明性特征,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内选取国内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新闻报纸作为样本来源[1]: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社会报》《公益时报》《新华日报》《联合日报》等。此外,选取《慈善蓝皮书》2019年中国十大慈善热点事件的部分案例。研究采用四类检索方式展开材料收集,报告主题类高级检索、字段类专业检索、句子检索与一框式检索。其中,前三类检索方式为主要检索方式。检索主题词包含“慈善文化”“慈善组织”“社会资本”等。对检索到的材料去粗取精,确保案例材料的可靠性、典型性和权威性,继而对其进行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呈现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在报纸材料作为基础性材料尚不全面的情况下,同时还要收集慈善权威机构的专业网站最新报道、新闻媒体的实时讯息、慈善相关行业领域资深人士或专家学者的评论性文章等作为补充性材料。本文对案例材料的选取标准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样本应该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2)样本要以典型慈善实践作为标志,突出慈善文化在社会网络中的规范运行,合法性存在、公信力维护,也要涵盖社会资本在慈善行为中的应用。(3)样本不仅应含有慈善组织汲取社会资源的内容、类型,还应该包括慈善组织之外的社会主体对其的影响,以此检视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有效互动关系。(4)样本包括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无效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范问题。(5)样本选取切忌考虑过多的慈善组织的相关性文章,以免对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带来观点偏离或影响。
三、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框架
本研究以近三年国内慈善事业领域的热点事件与前沿动态作为案例来源,着重突出对多元场景下慈善热点与当前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根据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选取八个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前四个案例属性归为第一组,后四个案例属性归为第二组。
(一)案例样本
案例描述:2018年,中国慈善文化最显著的成长来自于慈善文化在城市的传播,即“慈善之城”的打造。以发达城市为例,北京、上海、广州、佛山等城市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慈善之城,“尚善之都”“乐善之都”与“首善之都”相继出现。部分城市推出慈善规划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并制定行动计划等。沿海发达城市慈善文化开始向大众化、草根化和平民化的方向发展,慈善义工、慈善联合会等组织陆续出现。
案例2:《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3]
案例描述:2018年8月3日,民政部信息门户网站发布了一条关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建议将社会组织的三大条例合而为一。为此,国内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慈善家等纷纷建言献策,发表新观点。部分专家认为,草案在宏观框架层面还存在诸多文字性问题,建议要多听取意见,不宜操之过急。
案例3:历史记忆:汶川救灾十周年纪念[4]
案例描述:2018年,全国纷纷以“汶川救灾记忆”为主题展开了系列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从不同视角回忆了中国慈善在这十年中的实施经验和完善过程,也让人们从不同侧面回忆曾经的历史,而最好的记忆方式被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以《慈善蓝皮书》的形式呈现。“汶川救灾十周年纪念(2008-2018)”也成为2018年典型的慈善热点事件。
案例4:筹建西湖大学[5]
案例描述:2018年10月,国内首例以基金会办学形式、社会力量参与、国家重点政策支持的研究型高校成立,即西湖大学。其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先河,官办向民办转型的一大跨越,整个学校运行资金通过“基金会”筹资获得,学校成立之际,来自社会不同领域、行业和身份的社会力量捐款已超35亿元。
我国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后期制作,只有不断提高后期制作水平,才能保证电视节目良好的视觉效果,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所谓后期制作,主要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所拍摄视频以及镜头进行处理,增强节目的视觉效果以及观赏性。
案例5:慈善文化与信任危机的碰撞[6]
案例描述:2016年11月底,深圳本土作家罗尔的女儿罗一笑身患白血病。罗尔当时拒绝了来自慈善组织的筹款,而是采取与小铜人公司和文章打赏的方式进行,通过该方式罗尔筹集了近300万元的医疗费用。一方面暂时解决了给孩子看病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也积攒了社会慈善的正能量。仅过了一天时间,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别人开始爆料罗尔三套房产和一辆车的事实,社会质疑声不断发酵,抱怨罗尔借用群众的同情心博取了筹款,人们开始怀疑慈善的最初目标与理念。
案例6: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绑架关系[7]
案例描述:2016年11月,江西省吉安市石马镇严辉村一个贫困家庭的8岁男孩“小马云”成了热搜榜的网红,是因为他的长相酷似马云,而他的真实名字叫范小勤。“小马云”在公众视野中瞬间走红,也得到了政府官员和公益人士的热心帮扶,马云本人也应网友的要求来资助了这位男孩。然而,“戏剧性”扶贫背后的转变随之而来,一方面,部分人借机消遣“小马云”的尊严来炒作自己,却忽视了现象背后的沉重现实;另一方面,这些群体硬生生地将慈善与道德绑架联系在了一起。
案例7:“以一当十”的慈善行为[8]
案例描述:2018年1月9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留守儿童王福满头顶冰霜的照片在网络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上王满福头发和眉毛皆被冰霜刷白,满脸通红,衣着单薄,看上去类似于“冰花造型”,该事件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共鸣。随后两周内,“井喷式”的公益行为和慈善捐助接踵而至,小福满和家人实现了“北京梦”的理想。然而,被推上“网红”背后,小福满的家庭和学校也一度成为商业性炒作与蹭热度的对象。
案例8:公益理想与规则不相匹配[9]
案例描述:“黑土麦田”是我国政府部门批准的公益性组织,由国内外高校精英与农村创客一起组成,旨在为更多乡村提供帮助。2015年以来,该组织在人员、筹资、运行规模等方面逐渐扩大,同时,公益行为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评价。在组织发起人秦玥飞的带领下,“黑土麦田”近年来为诸多农村地区提供了资金众筹、普法与脱贫方面的帮助,解决了农村一些实际的、迫切性的现实问题。2018年8月19日,网友质疑“黑土麦田”的众筹事宜“日募款”预算、审批流程以及规则等。28日,《公益时报》公布了该事件进展,由此也引发了秦玥飞本人行为及其募捐款管理失范的质疑。
(二)案例样本中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
综观上述八个典型的案例可以发现,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需要一定的条件(或媒介),而该条件包括了领导人意志、公共政策、大众舆论、社会需求以及事件发展态势。案例中,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二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契合性为彼此间的互动提供了动力。慈善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文化,需要借用社会网络传递慈善与公益文明,而社会资本恰好又能以规则、契约、权威、道德价值、理念等形式作以辅助。在此过程中,以指向能力、发展目标、耦合性和制度保障作为分析维度,将两者的互动关系以相互独立、补充促进、协同互嵌、同化吸收以及异化排斥等要素进行考察。
四、互动关系机理阐释
互动关系属于多元主体共存环境中一种典型模式。互动关系的维度因时空、内容、主客体属性等具有差异性,互动关系也可能表现为补充性、互补性和冲突性的三类关系。[10]根据案例的描述,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主要归纳为两类:有效互动与无效互动关系。
(一)有效互动
互动有效性(validity),亦称“有效互动”。以政治学、人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规范、权威以及关系网络等,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紧密地维系在一个共同体环境中,并以自发秩序和建构秩序的方式进行逻辑演绎,而慈善文化正是自发秩序形成的标志物。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互动中除了人的因素之外,主观与客观因素也是加速二者互动的关键所在。
结合案例1-4来看,慈善文化在国家政策支持(民政部登记注册)、社会力量参与(行业、精英、知识分子与公民)以及社会资源汲取(平台搭建、人才吸引等)等条件下充分释放慈善公益的根源性文化。例如,“慈善之城”的打造蕴含着新时代慈善文化的力量与人文理念的传承,用“公益”的精神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和内涵。“慈善之城”的建构过程,一方面,需要遵循城市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包括城市治理中政治发展、经济社会规模、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精神层面需要一种理念和文化的倡导和弘扬。城市更好地发展,实质表现为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在多维层面的有效互动,城市公益的起点是在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案例2),慈善文化如何遵循社会道德价值且在政策规范运行范围内表达自我(案例3)。终点在于供给可持续的慈善文化平台,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倡导慈善文化,传播正能量(案例4)。通过案例1-4可以厘析,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强互动”呈现出正向性、持续性与实效性的特征。
1.正向性。正向性特征通常表现为资源流向的顺畅性、内容的规范性与运行的合法性。慈善组织作为慈善文化的载体与平台,其形式变得更加开放化,从官办为主逐步向官民结合的发展范式转型。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价值、规范、公信力)的互动依赖于慈善组织与社会其他主体本身,而文化和资本则是贯穿始终的纽带。尽管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是两类具有独立属性的概念,但某种程度上却又具有相似性,充分表现在二者“补充促进”“协同互嵌”与“同化吸收”三个维度。近年来,慈善城市的迅速崛起、社工培训的规模化、社会组织法治体系的建立、城市记忆的公益性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慈善的活动等,揭示了新时代慈善行为引导社会资源依法有序流动,最终将慈善行为的初衷和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得以实践。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网络环境中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四项案例的共性是因互动关系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慈善组织与政府、公民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沟通、协商、策划行为,最后达成一致性意见,前者向后者供给慈善文化、慈善行为与慈善力量,征求慈善意见,而后者向前者输送政策规范、法治理念、公信力培育技能、满意度评价等。这些要素交互影响的过程,形成了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正向性互动关系。
2.持续性。持续性是确保慈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关键性条件,也是回顾和展望不同条件下慈善文化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既有政策范围内合法运行,并保持良好公信力的根本特征。案例2的内容作为案例1、案例3和案例4的政策保障和法治依据,对慈善组织实施慈善行为具有规范性、适用性和约束性。《社会组织管理登记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征求意见稿”)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决策,体现出不同语境和场景下慈善公益的民主化、持续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方向,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方面,慈善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对社会资本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政策规范与网络结构对慈善文化进行引导和规范,两者之间紧密互动。同时,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两者在补充促进、协同互嵌以及同化吸收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前者通过后者发挥效应,并且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的环境中不断释放民间社会能量。
3.实效性。实效性突出慈善组织或慈善行为在社会资本的范畴内所获取的合法性资源。慈善组织成立的初衷旨在以“慈善文化”搭建慈善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实质上是慈善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文化孕育、体系构建、草案征求意见稿与法治条例等构成了慈善组织挖掘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和创造社会资源的基本要素。案例1-4中,慈善之城、草案征求意见稿、“慈善文化”记忆以及慈善力量办学等,从实际效果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向构建“慈善之城”迈进,城市建设中融入了更多的慈善力量,为城市治理补充了有益能量。从慈善组织来看,目标、过程与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吸收慈善文化,二者合而有序,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政策实施推进了慈善公益行为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推进了慈善组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无效互动
互动的无效性(invalidity),亦称“无效互动”。在本研究中特指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弱互动”。无效互动并非完全属于有效互动的对立面,从行为发生的环节与过程来看,缺乏完整性或者未产生预期的收益。就无效互动的实践本质而言,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弱互动大部分起因于三个方面。首先,第三方要素(舆论和媒体)的介入,干涉并影响了慈善组织最初的目标和理念。其次,慈善组织自身的公信力、权威和治理领域面临一定的合法性危机。最后,社会价值观与慈善文化产生了焦点碰撞与内容异化排斥现象。结合案例5-8,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无效互动具有间断性、非理性和无序性。
1.间断性。间断性特征受外在性因素和内在性因素共同影响。外在性影响因素主要源于自媒体时代的媒体与大众舆论。结合案例6、案例7可以发现,无论是“小马云”事件,还是“冰花男孩”事件,其逻辑共性在于,大众媒体或自媒体迅速聚焦于社会个别现象,并将其视觉效果放大以引发社会的关注。聚焦事件中注入慈善组织或个人的短视性公益慈善行为,以期获得“被炒作”的效应或“入镜”目的。当热度降温之后,慈善行为亦会随之降温,直至消失。案例6、案列7中,慈善文化具有实践性,而不具有持续性,究其原因在于,一是舆论媒体对热点事件进行持续性的跟踪报道。从“应然”视角来看,媒体报道社会正能量旨在弘扬慈善文化的魅力,而社会舆论(网友为主)对事件炒作与持续的发声则是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无效互动的关键所在。同时,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在指向能力与耦合性方面存在异化排斥现象,由此会导致慈善供给能力的不足或间断。两个案例充分揭示了慈善行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缺少一种隐性的、可持续的关注与投入,而“迎风头”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慈善之城”的升级和转型,“慈善热”还需考虑用“冷政策”进行降温。
2.非理性。非理性指向则是慈善“内卷化”与“精英俘获”现象的出现。慈善“内卷化”的“非理性”特征旨在说明其“改而不变”的现象,尽管戈登威泽、吉尔茨、黄宗智和杜赞奇分别表达了“内卷化”的不同应用场景[11],而慈善“内卷化”现象在社会治理内卷化场景中依然具有一席位置。为何会出现“改而不变”的现象?案例5“罗一笑”事件起始于一场慈善文明行为的活动,结束于慈善公信力严重滑坡的质疑声。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该如何收场或延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纵观国内,近十年内屡屡发生了一些慈善组织公信力受挑战的现象,以慈善文化本质来讲,某些现象的结束则意味着新事件的开始,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案例5的典型经验和教训,社会挽救一个危急的生命理应属于道义价值与正当责任,也属于慈善行为,却迎来了对慈善公信力的“质疑声”。看似属于正确的时间内实行了不正确的事,而实质上是“慈善文化”适应社会价值过程中二者的互动无效性,即行为主体的非理性特征,由此亦导致了“改而不变”的事实。案例8深刻反映出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互动过程中的另类事实,即精英俘获。其“非理性”特征着重揭示慈善行为主体在社会网络化结构中对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的俘获。“黑土麦田”尽管属于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但慈善公益的梦想与社会规则之间差了一步的现实距离,由此引发“陈胜吴广联盟”公众号对于秦玥飞团队筹款资金的质疑,资金管理明晰、运行、监督以及团队开支等。同时,慈善绩效与筹资款之间的数字鸿沟存在模糊性解释,精英俘获具有一定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因此,非理性的成分在一个成熟、接地气的农村慈善组织中逐步演化。
3.异化性。异化性是内源性特征的超越与变迁,通常具有负向性。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互动关系在不同的时空场域内指向有所不一,而异化性正是互动关系自我建构与公共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案例6“小马云”事件与案例7“冰花男孩”事件的逻辑共性在于,慈善文化的时代变迁抽象性描述与具体性实践的信息错位。两件热点事件中慈善行为与公共价值是基本标准,然而,膨胀的热点事件并未经受住“道德绑架”的底线思维,忽视了“以一当十”背后沉重的社会现实。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两项案例中道德价值作为国家、社会和市场政策运行与公信力维系的契约标准,也是社会与公民普遍遵守与认可的规范性理念。而从慈善的角度来看,案例事件由“自然”转向“非自然”状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依靠舆论媒体和网络力量加速升温,之后骤然降温,由此产生了慈善文化初衷的异化变迁与社会问题。慈善能量的位移并非一以贯之遵守社会契约,而是形成一种先自我构建,后自我侵蚀的逻辑范式。
多元场景下我国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机理表明,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具有目标耦合性,同时,也存在非耦合性,而这类非耦合性通过政府、市场或社会的力量可以有效进行矫正。两者在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社会主体与价值观逐渐形成了有益彼此的补充。随着日渐兴起的慈善组织在结构与功能方面逐步健全,“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愈加频繁,正向效能日益凸显,互动关系的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拉近了慈善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距离,推进了“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的和谐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