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2021-11-30王立文

攀登 2021年3期

王立文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透视世界之风云变幻、立足国内之发展需求形成的具有开创性、人民性、发展性、科学性的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进入新时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平稳运行道路上新的启明灯,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殷实的理论基础。新理念不是在臆想中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发展中经过实践的检验、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升华得出的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科学理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与中国具体实践的又一次伟大结合。

一、崇尚创新:矛盾规律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在创新领域处于落后地位,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使得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如果科技创新成为桎梏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我国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动力就无法实现转换,在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一)坚持矛盾的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发动机和源动力。所谓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内部或事物与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矛盾都是由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构成的,我们在认识事物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要清楚地看到存在于其中的矛盾的基本属性。绝对的斗争性与相对的统一性构成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前提,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又在一定条件下与对立面相排斥,都不能摆脱对方而独立存在。改革开放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角,迈开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些领域的发展已经处在世界前列,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国经济体量大但创新能力欠缺,关键核心技术力不从心,高新技术领域需“更上一层楼”,在新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仍然是体弱的状况。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趋势下,始终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充分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又要看到我国经济在创新领域内的缺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2]方方面面的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始终不渝坚持创新发展,防范经济发展中的虚胖体弱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具体体现。

(二)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同一矛盾中支配、主导事物发展的一方。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矛盾观,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于我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来说,要发展就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就要保证创新这台发动机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充足动力,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我国传统经济是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封闭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生产效益和产品附加值不及发达国家。“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始终是我们缩小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促使我国蹄疾步稳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5],让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是“牛鼻子”,是必须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我们要抓“牛鼻子”,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真正抓住了创新,才能通过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带动全局,在核心关键技术、核心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立足事物发展的实际把握客观对象、客观事实,究其根本就是要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在实际活动中运用辩证法掌握客观规律。进入16世纪,创新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思潮,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充满热情,如力学、热学、天文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内燃机、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等,使欧洲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8世纪的科技革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如近代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电力和运输、蒸汽机和机械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迎来了改变自身、焕然一新的面貌。英国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起者,也因此顺势而成为世界霸主;美国后者居上,抓住第二次产业革命到来的机会,也顺利登上世界之巅,这充分表明抓住关键领域的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会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在一些领域之所以落后于美国,就是因为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关键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还需加大创新力度。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箭在弦上,谁能先登创新之巅,谁就能掌握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紧创新是发展动力这一最大实际,把创新视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永动力,扭住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核心,洞悉只有占领创新的制高点,才能“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6],才能在创新领域发挥先发优势,打造引领性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协调:联系的普遍性和系统思维

当改革开放的巨幕拉开,中国共产党将发展生产力置于经济建设的核心位置。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众多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不容忽视,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寻发展的道路上,不能只注重跑得快,还要注重跑得稳,促使各方面发展整体协调推进。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其具有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既要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承认事物发展的条件性,又要摒弃主观随意性,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现有事物的现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需要解决发展中各方面的不平衡关系。现代化的建设不是一方面的,是包括各方面的全面的建设,要在发展中讲求协调,就要保证“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7]。各个方面、各个区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顾此失彼,忽略其内在的联系,只顾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在协调推进各方面发展中下功夫,绝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体性、协调性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重视的环节,它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是进一步深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协调发展是我国在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坚持协调发展,就要在发展中时刻站在联系的观点上看问题,这是我党解决在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衡量的标准和尺度。

(二)系统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

联系与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所谓系统,就是由彼此相互作用的要素依据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8],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去认识彼此之间存在的联系。联系的系统性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对事物和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中国经济在历经高速增长阶段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从追求高速度向追求高质量的方向转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问题的科学判断。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事物之间彼此相互联系,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用系统的观点把握全局,任何情况下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协调发展理念站在联系的系统性高度,从事物发展的整体全局把握事物,从根本上实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9]。但协调发展并不是生搬硬套,“是要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10],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制胜的要诀。

(三)提高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是建立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揭露事物系统性的观点和方法。系统性要求我们植根事物整体,准确把握和处理整体与各要素、层次以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对系统整体的优化。我国经济在发展中仍存在短板,如发展机会不公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因此,要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注重协调发展,解决现存的不协调问题,下大力气补齐短板,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一个领导人,首先是要从根本上把握世情、国情,只有在清楚的了解了发展状况后,才能把好脉、开好药,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11]。党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是对系统思维能力的诠释,坚持协调发展是坚持立足系统思维,提高系统思维能力,抓全面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强调多点发力平衡发展,协调发力兼容发展,全面发力整体发展。

三、倡导绿色:实践的观点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给一穷二白的中国加上了一对快速发展的羽翼,中国共产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紧抓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赞叹,取得的成就让世界震撼。但是,单方面的强调经济的发展会让生态环境超负荷消耗,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恩格斯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尽管“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12],但每一次的胜利换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更加惨烈的报复,最后我们还是未能逃过大自然的惩罚。在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人民之患、人民之痛,我们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民在实践中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13],人们在实践中就能合理的解决。实践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有序地进行社会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我们所需的社会关系。实践活动使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分离,又使其两者相统一。环境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继续呈现向好的势头,但不再是用牺牲环境来换取的,而是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立足实践,以最大的决心和信心保护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真正地体悟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触及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满足物质生活本身,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问题。立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从实践出发产生对社会的认识,又回归到指导实践中去,自觉调整人自身的行为,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项客观物质活动,人们在实践中能有效地、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形式,实践表现出客观性、历史性和自主选择性。人类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认识,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并成为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又使得两者相统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5],这种人们通过实践产生新的认识,又将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是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发展的更高程度。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经历过惨痛的教训。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不惜牺牲森林、绿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绿地被破坏,最终的结果就是既失去了参天大树,又失去了农耕土地,也就自然成为了不毛之地。意大利人将阿尔卑斯山北坡的枞树林砍掉,导致山泉水枯竭,雨季更是洪水泛滥。在我国,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曾经也是绿水青山、遍布森林,部分原因则是人们大量的砍伐、开垦。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河西走廊沙漠的不断扩展,使得丝绸之路和敦煌古城正在遭受进一步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我国采取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得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突出。面对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下定决心扭转环境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必须强调的统一体,不能因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大力气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和谐问题,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发轫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对实践的抽象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逻辑。理论离开实践就是无本之源,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理论要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和发展;实践离开理论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缺少指南针的指引,就会偏离航行的方向,无法到达海的彼岸。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始终坚持真理,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在实践中犯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俨然已经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重要时期,党中央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出发,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植入人心,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7],让人们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走向绿色发展的新时代。

四、厚植开放:发展的永恒性和创新思维

民殷国富、国泰民安的愿景能否实现,“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18]。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列强的残酷剥削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过百年的屈辱后,我们要发展壮大,要成为被世界尊重的强国,要想在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就要对外开放,扩大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在有效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信心、坚决的信念、坚实的意志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就能发展的理念,在开放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谋开放,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

(一)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是从低一级的事物向高一级的事物的迈进,是新旧事物的接替,是“新”代替“旧”的过程。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任何事物都在“变”,表面上似乎具有本来的稳定性,但在实际中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无一例外,虽然在发展变化中会出现偶然的、暂时的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9]。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势,在众多领域也已成为领军者。这表明,只有主动开放,坚持开放,才能不断壮大自己,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当前,经济全球化表现出不可逆的趋势,世界多极化正在逐步加深,社会信息化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多样化正在深入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样,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党中央揆情审势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状况,坚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开放发展的科学理念,是我们进一步对接世界的重要指导理念。党中央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

(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革故鼎新的过程,是将旧事物中与新事物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理论、方法驱除,把建立起来的新联系、新规律,应用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江泽民同志强调,“世界总是处在矛盾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0],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党中央审视世界的变幻,与我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正合时宜地提出推进我国发展的理念和政策,为创新发展输入动力,为我国立足世界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以充足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一心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业而拼搏,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打开国门,勇于开放,与世界紧密联系。我国取得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是在总结历次发展经验,审慎发展形势,完善发展政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如今,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正适时而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因时而动,更要注重如何在改革开放中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当今世界我们共处一个“地球村”,没有人可以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才能真正立足世界,才有机会使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的领军者。开放发展理念,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创新思维方法,驻足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破除“经验”“本本”“权威”的惯性思维,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下提出的,是指引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理念。

(三)坚持运用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在统一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各有其侧重点,前者是侧重事物的普遍联系,后者侧重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把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统一起来的战略思维,是侧重于事物的整体和全局,是从全局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运用战略思维,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事物之间的矛盾,推动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实现全方位的开放,百余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坚持开放,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形势,及时捕捉在开放发展中遇到的风险、矛盾和挑战,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努力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党中央始终坚持战略思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强调我国在开放发展中要注重整体性,要与世界各国共命运,实现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五、推进共享:以人为本和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的核心位置,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梦想当作最大的梦想,把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为实现全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提出的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引领性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阐释。中国共产党秉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对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的人民观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成果,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深切表达。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长河的掌舵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历史活动中能够创造出满足自身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的变革树立正确的目标,“人民,只有人民”[22],才能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引擎。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经济发展的“蛋糕”需进一步做大,分配要更加公平,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尚需减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能动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我国实施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实现共享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通往现代化强国建设道路上的决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引擎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始终秉持将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深刻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时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身利益的伟大政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群众史观的阐释,是引导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以民为本思想最有权威的诠释。共享发展充分彰显发展利民的观念,促使全体人民齐心一致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定步伐。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目标的发展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我们一直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人民深受压迫到全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的辉煌成就。共享发展理念意蕴深厚,是涉及全体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理念,它全面的地解释了共享发展是人皆有之,而非寥寥可数,部分人的共享;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成果的共享;是由低到高逐渐实现的共享。在新时代,坚持共享发展就要时刻牢记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是我们发展的核心主体,坚持把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依靠,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和大国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在百余年中国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后形成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正确观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23];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深入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共享发展理念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的,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意愿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立国发展的核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秉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扎根于人民群众,时刻心系人民群众最好的回馈。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坚持人民中心论的权威解读,是党和国家必须持之以恒、毫不懈怠坚持的发展思想,是在掌握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首要位置,始终坚持心系人民、联系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意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