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变及经验启示
2021-11-30蔡文成
蔡文成 刘 江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党内巡视制度的创立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精髓,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员在各级政府中应该成为坚决勇敢、刻苦耐劳、急公好义、礼义廉耻的模范,并受中央与地方党的严厉监督。”[1]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化党内监督,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党的十九大以来,巡视制度发展被注入新的活力。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成为巡视制度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回顾党的百年制度建设中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准确提炼和概括党的巡视制度建设的百年成就与经验,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党的巡视制度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全”“严”“治”三大特点,“全面”强调范围,“从严”突出标准,“治党”注重方法。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是对党内存在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等现实问题的准确回应,是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举措。从政党治理现代化视角来看,以制度化治理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功效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工作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倒逼改革、促进发展,发挥了尖兵和利剑作用。”[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在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以促进巡视制度建设的完善,对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起到制度保障。
(一)巡视制度建设是“全面”的重要保障
巡视制度建设突出全覆盖特点,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保障。巡视全覆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域宽;二是范围广。领域宽,体现在对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各个领域进行巡视监督,特别突出政治巡视。范围广,体现在巡视制度的覆盖面上,新修改的巡视条例中对巡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对中央和省级巡视组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首次提出:“应当推动党的市、县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使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在实践层面上,巡视工作范围真正实现了由中央到乡镇,巡视制度真正构建起全覆盖巡视体系,使得巡视更加有效发挥“千里眼”和“顺风耳”作用。在巡视全覆盖下,党的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果,党的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中央权威得到集中统一。
(二)巡视制度建设是“从严”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发现问题要深挖线索、顺藤摸瓜,既要叫板,也要较真。”[5]较真,即为从严,巡视工作制度化有效确保治党“从严”。一是严把巡视队伍建设。制度失效,人是关键。新修订的巡视条例中对于巡视员条件要求第一条就是“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6]突出巡视员政治素养,确保巡视工作能够做到真抓实效。在此基础上,条例进一步具体强调巡视组纪律和责任,对巡视工作人员提出六项纪律要求。二是在巡视对象上明确规定被巡视单位和个人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和承担的责任。如隐瞒不报、提供虚假信息、干扰正常巡视、不按要求整改、诬陷打击反映问题的群众等,被巡视单位和个人都会受到相应处分。三是在巡视程序上,巡视过程做到严格审查,巡视结果要做到认真落实。如巡视条例明确规定被巡视党组织在收到巡视组所反馈意见后,应当认真整改落实,为期两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告报送到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见,巡视制度对巡视责任主客体和巡视程序上都以严为准,把严落实,长管长严。
(三)巡视制度建设是“治党”的生动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治党”的特点是新时代管党要求。“治”强调党的建设方法的科学性、程序性、系统性,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管党模式。巡视工作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方式之一,巡视制度建设为科学有效的管党治党提供了重要保障。巡视制度建设践行“科学治党”体现在:一是在巡视方式上,新修改的巡视条例中对巡视方式总结了十三种,其中主要分为:个别谈话、专题汇报、集中座谈、民主评议。这些方式既体现了党内民主原则,又确保巡视结果科学准确。二是在巡视结果上,对巡视问题做出分类处理后,依据问题干部的工作职责进行不同途径移交。如巡视条例第五章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对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线索和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移交有关纪律检查部门;对执行民主集中制、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移交有关组织部门;其他问题移交相关单位”。这种分类体现了巡视制度在巡视程序上的精细化,其巡视结果必然科学有效。三是在巡视目标上,巡视制度建设就某一突出问题展开专项调查。特别是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和党内集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项巡视,如强调政治巡视,就是对党内出现腐败问题后总结思考的结果。
二、党的巡视制度建设的百年演变历程
从党的初期以特派员的身份指导下级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历经百年发展逐渐程序化、制度化、体系化。巡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对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初创和探索
在党的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有意识地形成党内巡视机制。党的二大上提出的“特派员”巡视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雏形。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随时派员到各地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7]但这时特派员的职责主要起到联系下级的作用。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工人运动经历两次高潮后,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高涨。党中央为具体了解全国各地的实际革命情况,在党的四大时再次提出派遣特派员到各地进行指导工作,但对特派员的职能权限进行说明,即“各地农民运动特派员放在本党地委指导之下”。[8]1925年五卅运动后,党的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为实现中央对各地方的领导和政策有效落实,中央扩大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决定“增加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导员,使事实上能对于区及地方实行指导全部工作”。[9]1926年7月中央扩大会议进一步指出“建立巡视员制度,实地指导各地工人的斗争”。[10]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开始向专门化、制度化转变。
大革命的失败使我党革命力量受挫,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央与地方党组织保持有效沟通,成为了党面临的一大现实困难。1927年8月,八七会议召开决定在全国建立各地方局等中央派出机构,与此同时,还派出大量巡视员去往各地指导恢复和整顿党组,恢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如当时的毛泽东就作为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去湖南进行指导工作。周恩来受命赴顺直展开巡视,解决中共顺直省委内部出现的问题。在巡视工作不断深入展开的同时,巡视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度化水平逐渐提高。1928年,党中央专门制定了巡视条例,1931年在总结三年巡视工作经验基础上,对巡视条例做了修改。相比之下,1931年修改后的条例在巡视员的条件、基本任务、工作方法、职权、教育和纪律等方面做出了更加具体安排,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开始全面建立。1938年出台的《关于各级党部的工作规则和纪律的决定》中以党内法规的身份明确强调上下级工作联系开展要通过派遣巡视员来上传下达[11],进一步凸显了建立巡视制度的重要价值。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发展与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更多聚焦国家建设,巡视制度的建设也围绕加强对各种运动的指导和领导展开。这一段时间,党的巡视制度建设主要围绕土地改革运动、整党整风运动和“四清”运动三个层面具体展开。
解放战争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初的土改运动,巡视工作以巡视团的方式来指导工作。1950年6月刘少奇在《关于土地革命报告》中就“在进行土地改革时若干应该注意的事项”首提土改巡视。他指出:“与下级密切联系,并逐级派负责人或巡视团下去,切实地掌握运动的领导。”[12]1952年整风运动展开,巡视制度开始在各检察机关实行,后政务院设立中央巡视检查委员会,下设巡视员,具体开展三反运动巡视,这些巡视制度安排为整风运动的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1963年开始,为期三年多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毛泽东就关于加强农业合作化的规划和领导时强调:“除了开会的方法以外,还有打电报、打电话、出去巡视这些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13]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派遣巡视员到各机关、学校开展巡视工作,这些方式有效推进了“四清”运动的顺利完成。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巡视制度建设有效配合了新中国各项建设,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党的八大之后,巡视职能开始被逐渐弱化。此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具有巡视职能的国家纪委监委等重要监察机关停摆,尽管巡视工作没有中断,但巡视制度建设却停滞不前。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恢复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各项建设得到恢复发展,但改革开放初期党内腐败问题、经济问题多发使党的建设面临严峻考验。1983-1987年的整党运动标志巡视制度的开始恢复,198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中提出选派老同志为巡视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提出选派巡视员。在此基础上,整风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又进一步选派巡视员小组进行巡视。但这时的巡视制度并没有真正恢复确立成为一项制度,直到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改革和完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14],标志着巡视工作向制度化方向恢复发展。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把巡视制度确定为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之一,且确定为唯一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随后,中央又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关于派驻纪检组履行监督职责的意见》《关于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不断对巡视制度进行完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修改的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形式确立巡视制度在党内的重要地位,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被纳入党内组织制度体系。2009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更深入、系统的方式分析了党内巡视的具体操作办法,使得巡视制度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的丰富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建设趋向体系构建。在制度体系构建上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加强中央和省级巡视制度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15]。同年,军队也被纳入巡视对象当中。第二步是在健全中央和省级巡视制度建设同时,建设地方巡察制度。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市县党委应建立巡察制度。加强地方巡察在于为打通党内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奠定基础,真正落实全覆盖的现实目标。第三步在加强中央、省区巡视制度建设基础上构建巡视巡查联动制度。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次年在《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报告当中提出从四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健全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二是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完善上下联动的制度体系;四是强化上下联动的组织保障。
从党的二大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见证了党的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由弱小到强大的历史。在这百年奋斗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价值理念,通过巡视制度建设,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不断自我革新,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三、巡视制度建设的百年经验总结
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启示,有利于为当下巡视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财富。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巡视制度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论述。总的来看,这些系统论述既是对巡视制度建设的现实思考,更是对巡视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
(一)巡视主体:注重巡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16]巡视制度建设必须注重巡视人员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功效的发挥关键依靠人的运用,巡视工作开展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巡视员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中国共产党很早就重视对巡视员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巡视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包括了政治成分、政治信仰以及政策解读和基层经验。1927年11月,在《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中指出:“各级党部的巡视指导员的成分,尤其是农民中党的工作员的成分,必须大多数是工人同志或贫农同志。”[17]这是最早对巡视员的成分提出了要求。1931年,在《中央巡视条例》中对巡视员的政治素养条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三条要求:“一是党籍要三年以上;二是能正确了解和传达党的路线,为党的路线的执行而斗争;三是过去曾在地方党部作过负责工作”[18]。这三条要求体现了对巡视员的信仰忠诚和巡视能力的重视。此外,条例还对巡视员的任务、工作方法、职权等也提出鲜明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巡视员的政治素养要求继承了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1955年10月,党中央提出巡视员必须要具备一定政治水平和工作经历,同时,要勇于揭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特别强调巡视员每年的巡视时间有一半是要下到基层检查工作。2009年7月,《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正式颁布实施。条例规定的巡视员条件是在突出政治信仰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对巡视员的巡视程序和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如提出“三回避原则”,即“公务回避、任职回避、地域回避”;提出“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巡视组建立党组织,对所属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
(二)巡视方向: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问题为导向,派出‘侦察兵’,哪里反映声音大、问题多,就派到哪里去侦察。”[20]巡视人员就是上级党组织派出的“侦察兵”。纵观巡视制度百年建设历程来看,从党的二大设立特派员开始,到1928年的《巡视条例》以及1931年修改后的文本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建设都围绕一个问题: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力量。在1928年颁布的巡视条例中规定,巡视员要将党的方针政策向党的各级机关报告,并且,有权决定地方党部的工作计划来报中央批准,同时巡视员负有整顿党的地方各级党部的责任。1931年颁布修改的巡视条例中要求巡视员要严格检查各地党部的领导成分与领导方式,考察各地党部领导的青年团、工会、反帝同盟等的革命斗争状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政党属性发生转变,党内巡视制度的功能重心也聚焦于国家建设,巡视工作有效推进了国家各方面建设,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强力保障。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党内腐败问题,党的执政基础面临严峻考验。现实问题倒逼政治改革,加强党内反腐败斗争势在必行,1983年在整党运动中巡视工作得到恢复,党的十七大巡视制度被写入党章,正式以党内大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随着改革开放经历四十多年发展,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党内外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21]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巡察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巡视工作要突出政治巡视,同样,也是在回应当前存在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巡视形式: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
巡视制度的本质是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制度,因而,党内监督是巡视制度建设的首要方法。但光靠党内监督无法完全落实巡视实效,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22]。党内监督的优点在于既有实体性监督权力又有程序性监督权力,能够灵活高效处理发现的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有效实现“主动监督”,即及时发现问题苗头,预防问题发生。巡视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着力解决党内监督存在的短板问题。群众监督属于社会监督,其优势恰恰是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能够弥补党内监督短板。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照党内政治生活现状就会发现就是党内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巡视制度建设中引入群众监督,更能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结合必须一要坚持民主原则,二要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在民主的原则上汇集各方信息来解决问题,凸显巡视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会直接影响党的发展形势,巡视制度作为中央联系和指导地方的重要手段,对于指导地方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井冈山时期,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不认真听取毛泽东等人意见和建议,强令部队攻打湖南,最终导致八月失败的产生。此后,在总结经验基础上,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级党部的工作规则和纪律的决定》中特别指出:“由下级党委决定执行与否,巡视员没有决定与强制下级党委执行的权力”。[23]坚持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党的重要法宝,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24]因此,必须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反映的问题,巡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在明确巡视工作的目的和职责中就提出,“为了解下级党部的生活和群众工作的实际,使上级指导能正确而且合于实际,能密切的传到下级党部,那么只有经常的派人巡视才有可能。”[25]
(四)巡视标准:要以严求真,以严求实
巡视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发现,既需要缜密地思考和仔细地观察,还需要发扬敢于同问题作斗争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发现问题要深挖线索、顺藤摸瓜,既要叫板,也要较真。”巡视过程中哪里有违常理哪里必然存在问题,因此,寻找线索是巡视过程中的首要前提。同时,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需要巡视人员拿出断案的精神,学会冷静思考,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除了需要以严谨态度深挖线索,更为重要的是对查出的问题有“既要叫板,也要较真”的斗争精神,叫板需要勇气,较真需要态度。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进入新时代,巡视工作要发扬叫板、较真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叫板、较真凸显了共产党人对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巡视过程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干劲,以斗争精神催动巡视工作以严求真,以严求实,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
(五)巡视过程:要科学、准确,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巡视发现的问题和线索,要分类处置、件件有着落。”[26]1931年,在《巡视条例》中对巡视员明确要求必须做巡视日记,特别明确“至少两礼拜向中央报告一次,要绝对消灭“一次算账”的办法”。[27]一次报告解决一次问题,使发现的问题集中处理落实,这其实就是民主革命时期的 “分类处理、件件落实”的工作方法。2017年,最新修改的巡视条例中也对此有明确规定。对于巡视问题和线索进行分类处置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巡视案件快速处理,提升效率。分类意味着对某方面问题的集中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加快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二是对问题和线索处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分类处置在于能够对于同一类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同时,分类处置最后的落脚点是明确是否落实。“件件有着落”是巡视结果的要求,分类处置就是要定性,定性之后就要对这一问题集中处理。巡视条例明确规定了巡视组党组织做出分类处置决定后,对违纪问题移交纪检机关,对违规任命干部的移交组织机关,确保问题案件得到科学准确处理,达到“件件有着落”的效果。从深远意义上看,这样既体现出对问题干部的公平合理,也彰显了党组织的客观公正。
(六)巡视效果:要以长效机制保证巡视成果
巡视的目的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而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要以高压态势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在全党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理念,而理念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落实。巡视工作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巡视制度化就是将短期有效手段转变为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是一巡视了就完事,要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让心存侥幸的感到震慑常在。”[28]“回马枪”式的长效机制对于从严治党起到三个方面作用:其一节约巡视成本。巡视人员本就是从各个岗位抽调过来,如果定期巡视,会加重巡视人员的工作负担,巡视效果也并不理想。其二提高巡视成果。巡视不定期,问题干部就难以把握巡视规律,一旦突击遭遇巡视必然原形毕露。其三形成震慑。巡视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形成震慑。“回马枪”式巡视就是以难以把握巡视规律的方式让问题干部胆颤心惊,让想腐干部主动放弃,真正起到制度的震慑作用。
四、新时代发展和完善巡视制度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巡视制度建设。
(一)着眼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巡视的目标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巡视的权威来自中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需要全党团结一致,令行禁止。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在全党形成核心意识。巡视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治理逻辑能够有效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巡视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带有权利集中特点。其设计初衷就是加强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和监督,因此,以巡视制度建设为依托,能够有效维护中央权威。其次,巡视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内思想偏离和路线贯彻是否到位问题,有效凝聚全党统一思想。最后,巡视制度在程序运行上主要是上级指导下级,下级反馈上级,这个程序运行过程就是把党的指导思想依据下级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落实,从而提高指导思想的权威性。综上,巡视制度的制度属性和实践特征具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新时代,推进巡视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工作重心之一,是以政治巡视强化全党核心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而顺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
(二)强化巡视巡察一体化监督功效,构建完整系统的党内监督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达到上借下力、下借上势的巡视巡察一体化监督功效。但实践效果来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建设还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巡察制度本身没有统一规划,在职责定位、工作方法等方面规定尚不明晰,导致巡察制度本身的权威性认可有待提高;巡察人员的“临时”思维有待改变;地方县乡间巡察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因此,要实现巡视巡察一体化,关键在于巡察制度。对巡察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明细条例,或者纳入巡视条例当中,对巡察的职责定位要明确。同时,还要固定一批专职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以条文明确巡察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尽管巡视巡察监督范围不同,但巡视巡察在制度地位上是同等重要的。
(三)优化大数据巡视的督察方法,提高巡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巡视制度建设在方法运用上要与时俱进。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形式的结合推动了巡视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但多种形式的监督实践留下大量的数据报告却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在技术运用层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引发社会各方面变革,数据整合构成一种全新的资源结构。必须将数据信息整合理念纳入到巡视制度建设当中,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巡视数据库。中央数据库归入中央纪委管理,地方数据库归入省委或纪委管理。目前来看,在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等相关网站上就巡视巡察已有专门网页对各地相关案件处理报道。但就数据处理精细化程度还未达标,仍处在宣传阶段,对巡视工作并未起到实践推动作用。设立数据库的作用在于:首先,通过整合数据发现巡视问题新特点,进而模拟巡视可能遇到新问题;其次,有效解决过去巡视重过程轻整改现象,巡视达到全程监督落实;最后,实现全国巡视一盘棋。数据互通有无,交叉巡视巡察效果更为明显。
(四)加强巡视制度理论建设的前瞻性研究,解决巡视过程中的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巡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巡视制度建设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和发展,但对于巡视实践的经验总结没有形成系统性理论成果。一般逻辑上,首先形成科学的理论进而指导实践。从百年党史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实践先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以先进理论更好指导实践。目前,学界对于巡视实践过程更多趋于经验总结,对于巡视制度本身的理论建设缺乏学理分析,对巡视规律、特点把握仍然流于现象而无法与实践与时俱进,进而指导实践。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巡视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首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巡视巡察队伍中多是技术性人才抽调,应该增加相关理论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去体会巡视规律。其次,构建“双校互补模式”。就巡视制度建设而言,党校能够近距离接触巡视一线人员,具有掌握实践经验的优势。高校在理论研究上突出学理性研究,具有掌握理论深度的优势。因此,构建“双校互补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经验转化为理论。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当中能够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治党。巡视制度建设在党的制度建设当中发挥着政治体检的功能,对党的不断自我检查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发展和完善巡视制度建设关乎党的政治生命和执政地位,这不仅仅是党的百年巡视制度建设的经验启示,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予的历史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新时期,推进巡视制度建设完善和发展必须立足于现实问题,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现实目标,实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