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比较干预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分析

2021-11-30张计东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教育局

营销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新生个体家庭

张计东(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教育局)

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校适应与社会比较的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对不同社会比较干预在学校适应方面产生的作用进行比较,这里所说的社会比较干预主要是向下比较以及自身纵向比较。

■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社会比较干预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会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收获产生影响,更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相关研究中表明,家庭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其的在校适应能力。对比普通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其经济、人脉以及社会资本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其会让个体产生无力感,同时影响其自尊。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会在学习态度、专注度等方面比条件优渥学生的表现较差,更易产生情感、行为、人际交往等问题,适应能力不佳,容易产生抑郁、消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存在孤僻、冷漠和自卑的态度。所以,学校一定要基于物质层面上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资助,同时也要在心理层面上进行支持与引导。

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即个体基于自我对比与人际对比获得的自我认知和对应的行为与表现。社会比较会形成相对剥夺感,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这也是贫困大学生出现适应不良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会对学生的学习等情况产生直接影响[1]。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其接触到了更为多样的学习、生活方式,其会在不自觉间和附近家境优渥的学生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家庭经济条件相关领域方面的比较,致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的情况产生。针对贫困大学生来讲,合理的社会比较干预,会改变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消极影响,推动其对学校的积极适应。

■ 研究对象、方式以及研究程序

(一)研究对象

基于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某个高校的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这些学生的年龄区间为17—22岁,其中包含贫困大学生以及普通大学生,除了学生并未出勤以及不愿意参与问卷调查之外,所有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二)研究工具

1.日常的社会比较

日常的社会比较记录基于罗彻斯特社会比较法进行记录,其对个体的日常社会比较领域、比较方向以及比较对象的关系等进行调查,具体内容包含比较的领域、比较方向、比较对象存在的关系、比较前和比较后的情绪评估等。

2.社会比价的倾向

向被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测查个体社会比较的倾向,其中包含能力与观点、能力维度是个体和其他学生进行能力比较的意愿,观点维度是个体和他人观点比较方面的意愿,题目内容是5点计分,其中1是非常不符合,而5则代表非常符合,分数越高,就说明个体的社会比较意愿越高[2]。

3.学校适应

基于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其的学校适应进行测查,其中包含学习动机、能力以及教学模式。

(三)研究程序

在首次课程期间基于社会比较记录法、学校适应量表以及社会比较倾向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测查。遵照既有自然班划分为向下比价的干预组、自我纵向比较的干预组以及对照组,对向下比较的干预组实施向下比较干预,即引导学生选择不如自己的对象进行比较,写出自己哪里比对方要强。自我纵向比较的干预组要实施纵向比较干预,让这组学生每次都写出当前自我比过去自我成长、进步的方面。进行四次干预之后,间隔一周的时间实施一次干预,对照组不予以额外干预。在一个学期之后,对学生实施干预之后进行测查。

(四)统计分析和结果

统计方法包含描述性统计、良俗混合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1.描述统计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入学时均已获悉,贫困新生通常来自于农村,大多数都不是独生子女,且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很多父母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学生的家长也未完全获得基础教育。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家中的总体经济收入非常低。对贫困新生的主观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和周围学生比较过程中,会觉得自己家庭较为困难,其他学生认为与周围学生家境相差不大。

2.干预前学校适应与社会比较

分析贫困新生与家境优渥新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度能够获悉,贫困新生的学校适应度会明显比其他学生要低。而且贫困新生与其他新生的比较模式雷同,鲜少会存在明显差异。调查发现,贫困新生与其他新生的差异较为明显,虽然其多从能力维度方面比较,可是贫困大学生更重视性格比较,在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的相似度方面,贫困大学生统一要和强于自己的人比较,即为向上比较。社会比较方向会对学习适应产生影响,向上比较的过程中会让贫困学生的情绪更为沮丧,向下比较会产生更好的学习适应,社会比较方向会直接影响其的人机关系适应。能力比较、观点比较会影响学校适应,和其他学生进行能力比较的学生,其学校适应不佳,进行观点比较的大一新生,其会具有良好的学校适应。

3.社会比较干预的不同影响

比较三个干预组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在家庭环境较好的新生当中,其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学生的学校适应也会因为时间推移而显著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变化并不明显。干预方式主效应于两组学生比较中并不明显 。在变化趋势方面,向下、纵向比较干预,会改变贫困学生的学校适应,不接收干预的贫困学生其学校适应未发生改变。针对其他的普通学生,干预组学生学校适应更好。虽然学生社会比较方向上的变化并不显著,可是其都会消减贫困大学生的向上比较意愿。

■ 研究结果与讨论

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社会比较干预能够获悉,干预之前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明显要比其他学生要低,其更加重视性格方面的比较,同时也更容易进行向上比较,这与其实际处在的年龄阶段、周围环境等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是思维概念进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具有自我评估的强烈内驱力,因为这时的学生缺少客观地自我评价标准,容易把其他优秀的学生当成评价标尺。针对大一新生而言,周围学生的穿着、见识、才艺、家庭、旅居史等诸多信息,都会让其产生社会比较的欲望。针对贫困大学生来讲,其在进入到大学校园以后,所接触到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更为多样化,会不自主地和家庭环境优渥的学生进行比较,特别是向上比较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关领域方面的比较,继而会出现沮丧、自卑等情绪。嫉妒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社会比较中处在劣势中的个体,会产生嫉妒、自卑等诸多负面情绪,同时会对个体心理层面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社会比较和学校适应存在密切关联,社会比较方向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心理以及学习适应,也就是说,越是向上比较其心情会愈加沮丧,越是向下比较,其学习适应会越好[3]。倾向于和其他人进行观点比较的学生,与学校适应方面的相关度比能力比较更强。这与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相关理论一致,情绪状态会被其实际状态所影响,同时会被个体与他人比较相对的状态所影响。观点比较与能力比较中,前者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度更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贫困大学生最初会同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逐渐会转变成同自己差不多、稍微好的人进行比较,其他学生的社会比较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之后,贫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其他学生的学校适应会有明显提升,也就是说,如果未进行特殊干预,遵照其自然发展,普通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强,转变也更快。虽然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比较方向逐渐趋于理性,可是其会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产生影响[4],一方面会因为社会比较会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同时其会因为学生自身特质方面的影响而不同,比如自尊程度方面的不同。

■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横向调查、干预追踪有机整合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比较产生的影响进行探析,能够获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其合理地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社会比较,是教学、管理以及咨询当中要高度重视的内容。但因研究时间以及客观条件方面的制约,本研究依然有很多不足,要在未来进行全面完善与推进,以此确保大学生能够获得健康、持续地发展。

猜你喜欢

新生个体家庭
重获新生 庇佑
枯蓬新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家庭“煮”夫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恋练有词
新生娃萌萌哒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