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途径研究

2021-11-30吕路军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营销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吉林市城乡融合

吕路军 武 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东北地区试验区一个,即长吉接合片区,吉林市部分包含中新食品区、船营区、昌邑区、丰满区和永吉县。作为东北地区唯一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吉林市部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良好的乡镇经济基础,以及可靠的先期实践经验。吉林市的城乡融合实践推进,不仅仅要能够缩小吉林市本地城乡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要能够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高质量道路,为城乡融合树立范本,落实并实现《通知》中赋予长吉接合片区的五大任务。

■ 城乡融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意义

(一)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前,我国拥有十四亿人口,其中五亿左右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所在,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不容动摇。但是按照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城镇尤其是大城市效应正在逐步拉大城乡差距,使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四个现代化中的短板。城市的发展使得城乡壁垒进一步坚实,人员流动呈现出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特征,资金流、人才流的固化使乡村进一步呈现弱势倾向,基石的动摇并不利于工业化进程发展,甚至对于全国经济基础而言是危险的。因此,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融合,使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是全社会有序发展,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内在需求。

(二)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乡村的存在不是独立的,既是城市发展的物资来源,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础。实现乡村振兴本质就是拉近城乡距离,提高乡村经济水平[1]。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向城市靠拢,借城市之力稳定自身经济发展。近些年,深受城镇居民喜爱的乡村度假,民俗游等乡村旅游方式的兴起使得乡村依靠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放松度假的热门方式,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不仅如此,广阔的乡村大地还为工业产业提供了发展场地和技术工人,是城市资本有效运营的广阔平台。乡村振兴不是乡村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通过城乡融合之路才能够实现,因此,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三)城乡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选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是要包含广大农村在内的全中国。2020年,我国全国GDP高达14.725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人均GDP 10 580美元,位居世界64位,虽然上升了6个名次,但与GDP总量的排名相去甚远。这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一方面已经列入世界强国行列,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外,还有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存在。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城乡距离缩小是必须要走的路,城乡融合是必选之路。

■ 吉林市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

(一)对城乡融合内核的认识误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吉林市得益于国家战略需求,逐步发展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拥有新中国第一制糖厂、吉林市化工公司、吉林市造纸厂、吉林市铁合金厂、吉林市水泥厂等一批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然而,在工业化快速进展过程中,以农业为根本的吉林市乡村却趋于弱势地位,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都在与城市拉开距离,农业产业与工业产业泾渭分明。

在传统观念中,城乡融合更倾向于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趋向,表现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常见做法即集中住房,统一小区化管理,而在经济产业方面融合度较低。很显然,这种融合和城乡融合核心内涵相去甚远,农村不是独立空间,也不应该单纯的定位为与工业化城市相对立的农业空间,城乡融合根本在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农业产业,使之与工业产业相结合,打造生态、农业、工业相协同的全新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生态链,拓宽就业渠道,引入人才引流机制,将人才流、资金流吸引回流,使农村经济模式与城市经济模式趋同,给予年轻人与城市相同甚至于更优的发展空间,如此才是真正的城乡融合。

(二)人才外流困境

关于人才流失问题不是吉林市自己独有问题,而是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三省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吉林市的窘境更是如此,城市尚且难以留人,农村就更难了。城乡融合需要大量农业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类等各类人才,是一项综合度高,耗时长的大工程,可就目前来看,人才流本就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再加上吉林市城市人才大量外流,直接导致了人才匮乏。在这十几年间,关于人才流失控制的相关研究成果、措施不少,可遗憾的是,人才流失情况却越演越烈。目前,人才匮乏状况已经制约到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如若不加以控制调整,将会成为城乡融合进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建设也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基础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养老设施等公共资源农村分配额度依旧欠缺,和城市相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基础教育的短板,迫使不少家庭为了孩子教育移居城市,以至于农村人口的进一步流失。而在养老和医疗等民生问题上,也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农村留守人口中以老人为主,据2018年底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49亿,其中一半以上在农村[2],但相应的医疗和养老基础设施却相对薄弱,以吉林市为例,三甲医院全部集中在市区。而从发展经济所必备的交通及快递行业方面来看,农村与城市差距依然巨大。2018年,吉林市出台了《吉林市2018-2020年“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至2017年底,全市县道里程达到1 287.5公里,乡道里程达到12 153.2公里,占全市公路网总里程的90.1%,共需改造6 290公里,危桥182座共4 604延米。在网络通信、电子技术等方面,农村的基础建设与城市的差距则更为突出。因此,城乡融合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提升应该作为整个工程的基础看待。

■ 吉林市城乡融合有效途径

(一)人才引流

人才问题是吉林市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企业配合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先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吉林市拥有专科层次以上高校八个,涵盖电力、化工、农业、电子信息、医药等众多专业类别,据北华大学官方网站报道,北华大学2019年春季五场招聘会共吸引校内外9 200余名毕业生,可见吉林市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留下人才的机制。通过政策手段,为年轻人提供留下并能够得到成长发展的空间,吸引人才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培养“新农人”,给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人才待遇和生活条件方面,给予城乡同等待遇,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城乡生活舒适度趋于统一,打破城乡生活壁垒[3],无论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新城人”还是进入农村的“新农人”并不感觉生活空间的转移,使之在心理上建立起城乡一致性。

(二)资源共享

城乡融合除了人才双向流动之外,诸如土地资源、金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各种要素也要能够自由流动。土地资源是农村重要物质资源,除必要的农耕土地务必保证之外,农村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若能够通过政策调整使之盘活,则能够为城乡建设提供用地市场,更能够给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空间。金融资源盘活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难题的重要途径,但资本下乡过程中要给予政策的合理引导,梳理,让资本真正能够为农村服务,而不是短平快的收割利益。而在医疗资源、基础教育资源方面需要更多的公共投入,一方面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城市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养老资源进入农村市场,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与城市本体协调统一,达到基本平衡状态,以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

(三)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价值体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之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围绕提升农业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比如冰雪、农场、康乐等项目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协同发展,融合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打造农业旅游项目,联通城乡发展。再比如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提升农产品价值。政府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协调,支持外部资本与农村本土产业相结合,以分部、连锁等方式将农村产业和城市产业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打破空间壁垒,形成全产业链的城乡融合。

猜你喜欢

吉林市城乡融合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