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的路径微探
2021-11-30段玉青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段玉青(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三全育人”的内容覆盖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资助育人是其中日常生活育人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并且是一项最有亲和力的教育方式,能够把政策拟人化,让人体验到政策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度。大学生资助育人不仅能够改善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者的生活问题,更重要地在于能够起到社会稳定、安定的作用。通过资助育人的过程能够调动高校各个层面的教职工投入育人工作,有制度的制定者,资金的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等,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角度的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等,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资助能够达到育人的效果,实现把社会主价值观植入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
■ 资助育人是实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的重要途径
(1)大学生资助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重要的载体。大学生进行资助育人工作从组织、宣传到实施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涵盖高校行政、后勤服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可谓全员参与。从资金的流动向度,到育人实践活动的实施研究过程,无不体现了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每一个受助大学生从接受资助到亲身经历的全过程,都经历着与管理者、教师的情感互动。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改进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平和、感恩、阳光的心态成为大学生的品行。
(2)大学生资助工作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回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载体。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人从出生到学会生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它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有效进入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实现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恰恰就是这样一项可以起到从生活教育人并习得习惯的事业。国家实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初衷显性的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隐性的是解决所有老百姓接受教育的问题。教育取得的成果是培养大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国家、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3)大学生资助教育可以优化社会人力资本结构。从公共财政经济政策的视角看大学生资助,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国家政府的公共财政的干预机制可以通过资助政策来实施提高有效性。社会人力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性也会得到有效的调控,从而达到优化国家社会人力资本结构,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性、公平性发展的作用。贫困大学生大多来源于边远落后山区,尤其集中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简单,国家安全意识薄弱,熟练劳动力短缺。那么,国家在大学生招生政策上就需要因地制宜地通过研究招生的计划性倾向来调整增加这些贫困地区的定向资助工作计划。这样可以通过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来有效的引导报考学生自主选择入学学校、所学专业发展以及未来可能就业的方向,进一步不断调整我国社会劳动力流向的结构,形成贫困地区村、镇劳动力市场,优化国家人力资源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国家资助的有效性。
■ 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的现状
(1)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标准尚未规范化、标准化。现实中来源于同一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因就读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享受资助的水平不同。这个问题是困扰高校资助管理者多年的难题,也是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依据课题组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层次的近30所院校和6 032名学生的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在对贫困生的认定上是五花八门。标准的不清晰和指导操作性的缺失,大大影响了资助的实效性[1]。
(2)高校资助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高校资助管理者是一个掌握资助顶层设计的群体,更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具有为国家育人的历史发展使命和责任担当。高校管理者及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资助的教育功能实效性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在实地调研访谈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异性很大,奉献精神呈现正比例关系,越好的大学,教师越有奉献精神和爱心。调研中发现某高校规定只要是学生会干部就可以一律获得助学金,这一规定不仅违反了国家助学制度的初衷,使得许多普通大学生对学生干部意见很大,导致大学生无法完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还有某高校个别辅导员老师把持助学金评定权利,利用手中的这项资源,收取学生好处费,让学生长期自费为其买饭、买烟、生日宴请等,在学生中都引起很大负面影响。大学生资助育人是一项实践活动,是在实践活动的执行过程中感化和推动他人前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此,资助管理者以及相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资助育人的功能在资助活动中发挥的有效性。
(3)资助对象自身存在动力不足。“人的需要是促使人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应该说,每个人的发展不是出于外力的强加,而是出于人的内在需要。”[2]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贫困大学生作为资助的主体,也就是资助对象的需求必然与其内在的需求相关联。因此,资助活动的内生动力必定影响来源于资助对象的自我需要。而这种需要因资助对象的需求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大学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在动机和依据紧紧围绕资助对象本身对物质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以及社会价值的追求。那么,我们在贫困大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资助对象总是会客观地对待自己,他们会把自己放在现实的客观环境中,开展多维度、多视角的自我观察和评价,从而产生各种不相同的需求,并且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些不同的、多元的需求,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都会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期望,形成自身的内在动力,不断调整自身的需求状态,而激活自身的思维欲望,产生实践动机。
■ 发挥我们大学生进行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
(1)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发展理念。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更新资助目标的设计,明确大学生资助政策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资助管理部门通过资助资金分配政策的顶层设计合理化,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项目分为保障性资助、需求性资助、优势培养资助三类,依据三类培养目标的不同给予以不同的经费支持。在经费的配置上还应该构建高校资助质量监控体系,使政府和高校形成联动机制,建立资助资金投入实施激励机制,依据高校资助质量监控报告确定各高校经费配比数,对资助资金使用质量效率评价好、评价高的高校给予奖励。
(2)加快高校“互联网+资助”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推广。通过大数据处理解决同一地区、同一大学、同一经济困难程度的大学生,获得基本相同的财政支持。正如南京理工科技大学的创新发展做法,依据我们学校食堂就餐大数据信息处理,直接挑选出连续三个学期在学校食堂就餐,并每月吃饭时间超过60顿,消费贷款金额不超过420元的学生,作为我国家庭教育大学生社会资助的对象。这种方法不仅杜绝了人为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操作,还保护了大学生的隐私权,降低了资助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异化现象,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3)营造资助文化,建立贫困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创建贫困大学生社团组织,积聚力量,不断创造贫困大学生“解决精神困难”的环境,增强感恩意识,回馈社会,引导贫困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福利活动,打开心灵之窗,增强自强、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其次,积极扩大勤工俭学的途径,加大自主创新创业的力度,培养他们适应经济社会、融入中国社会的能力,提升管理工作进行实践教学技能。最后,创建贫困大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引入中华优秀文化渗入其中,寓教于中,浸润、感染、熏陶他们的心灵,“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4)加强大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自身道德素质。强化大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管理者道德约束机制,避免或者减少人为的不公平出现在资助工作中。作为高校资助管理者和实施工作者们终身致力于教育工作,职业道德本身要求其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点滴行为,做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激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作为高校管理机构要提高组织的依法治校和治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高校中从事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安心奉献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礼记·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故此大学生资助是资助者通过情、知、意、行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资助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由此能够提升师生间的亲和力,自然地传递一种情感的感受,唤醒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心灵,达到对资助对象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