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预警性护理的应用分析
2021-11-30高新茹
高新茹
(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33 )
开放性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开放性骨折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伤口污染情况,在手术后很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后的恢复,严重者甚至还会造成肢体残疾,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应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本次研究,以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开放性骨折患者为例,使用对比方式探究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预警性护理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122例,按照抽签的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1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34例;年龄42-66岁,平均(54.00±6.00)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43-71,平均(57.00±7.00)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对患者伤口定期换药;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遵医嘱展开各项护理措施。观察组展开预警性护理。(1)日常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出现异常,及早给予干预措施;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病房内及病区走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在实施各项操作前后进行手部消毒。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保持病房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对病房内物体表面以及地面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天2次,仪器设备表面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清洁消毒;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人数,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限制探视,降低探视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的概率。(2)局部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切口的颜色以及皮温,定时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加剧、体温升高以及脓性分泌物排出等情况,警惕切口感染的发生;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性质以及渗出量等。如果渗出液比较多,及时进行局部换药处理;术后患者需要引流管,需要保证导管顺畅,防控压迫、松脱及弯曲等问题,确保导管在切口之下,避免引流液逆流现象发生;必要时,遵医嘱进行局部分泌物微生物学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2]。(3)饮食护理:术后机体抵抗力相对减弱,更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以保障机体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清淡、容易消化及高营养的饮食。
3 观察指标:(1)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得分越低代表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越少。(2)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得分越低代表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越快,以及住院时间越短。
4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
5 结果
5.1 2组切口感染情况对比:护理后:(1)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率3(4.91%)。(2)对照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率15(24.59%)。2组对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
5.2 2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护理后:切口愈合时间。(1)观察组(7.62±1.41)天。(2)对照组(9.37±1.83)天;t=5.91,P=0.00。住院时间:(1)观察组(10.32±3.04)天。(2)对照组(13.28±3.12)天;t=5.30,P=0.00。2组对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切口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还延长了患者住院的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3]。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后,应实施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其中,预警性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在护理过程中,根据预期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展开一系列的个体化预警性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局部,是否出现红肿、渗液、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学培养,根据微生物学培养结果,精准应用抗感染措施。以及监测体温变化、血常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等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早给予治疗护理干预等,以降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风险,促进患者手术后机体的恢复。本次调查,对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后展开预警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以,展开预警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