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及其思想基础

2021-11-30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共同体中华民族

孔 亭

在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大地上众多部落和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联结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代以来才形成的。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入侵的日渐加深,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得到志士仁人的认同,契合了建构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为了共同利益,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因此,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及其思想基础,对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民族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民族施压而处于自发状态,即费孝通先生所谓的中华民族“自在”阶段。(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华入侵日渐加深,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仁人志士为建构现代中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理论,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梁启超等近代知识分子受欧美(包括日本)学界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建国思想的影响,把中国历史出现的“中华”词语与西方现代“民族”词语结合在一起,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以建构中华民族理论和现代民族国家。

甲午战败特别是庚子国难,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自大到激愤,甚至走向自卑,士大夫“天朝上国”心态失落的同时,普遍产生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民族危机引起民族觉醒,中华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此时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阶段。从清末到民初,孙中山领导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导舆论界,五族共和取代了“反满”的“种族”革命,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的政治身份符号和构建现代国家的主体。20世纪初,受日本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把西方的“民族”和“民族主义”观念引入中国,并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从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4)张品性编:《梁启超全集》第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73页。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混合而成”,把汉族、满族、回族(包括维吾尔族)、苗族和藏族“组成一大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应对“国外之诸族”。(5)张品性编:《梁启超全集》第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66页。梁启超等改良派主张,以中华民族这个大民族主义取代革命派的“反满”革命的小民族主义(种族革命)。1907年5月,杨度在其主编的《中国新报》月刊上发表《金铁主义说》一文,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一家”“五族合一”思想,(6)杨度:《杨度集》(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4页。被革命派所接受并演化为“五族共和”论,成为武昌起义爆发后“南北议和”与中华民族建立的政治信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蕴含的文化和政治因素,为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912年中华民国国号的确立,增进了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一词的普及和使用,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固定名词,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概念,指代中国境内各民族或全体中国人。中华民国宣布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成员以平等身份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使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组织和动员功能。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争取平等权益,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需要共同发展进步,朝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方向努力;其二,中华各民族需要联合起来反抗外来民族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末民初,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提出的“民族”“中华民族”“五族共和”“中国人”“国民”“爱国”,以及“黄帝后裔”“炎黄子孙”等词语或概念,经过报纸、期刊等宣传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成为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

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感召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在借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基础上,传播国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建构中华民族理论。经过五四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洗礼,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步形成;抗战时期,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强大压力下,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全形成。

(一)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步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中国国民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荣辱、利益、安危等方面的关切意识。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步形成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现代国家的举措之一。清末新政期间,汉语“官话”取代满语成为通行的“国语”。1911年8月,清朝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法案》,正式将汉语官话定为“国语”,作为各族人民互相沟通交流的工具,通令全国学习使用。这是清政府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选择的结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基础意义。现代国民是建立在国民或公民政治身份之上的,具有现代国家情怀的人群共同体,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梁启超的“新民说”塑造中国新民,以建立国民国家即民族国家,“新民说”在建构中华民族观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的规定,为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华民族观念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7)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9页。中华民族观念从被少数精英人士所接受,到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过程,是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是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在对抗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有社会发展因素在起作用。新式教育普及和媒体宣传是促成各民族团结一致、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条件。留学回国的知识青年接受西方近代思想观念,直接译介欧美学者著作或将日文译成中文向国人传播新思想,包括西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国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思想资源。

中华民国建立在实践上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但五四运动爆发之前,知识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社会上使用“中华民族”词汇现象并不多见。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中华民族”一词才在报刊媒体上广泛传播开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使中国人普遍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压和轻蔑,包括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在内的国人感受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激发了中国人的中华民族认同。二是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中国人普遍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敌人,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才导致近代以来中国的贫穷落后。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寻求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首要任务。从这一角度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增强,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代表。在政治活动层面,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中华民族认同得以强化,表现在20世纪20年代爆发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如五卅运动。三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新式教育发展和新文化运动,促进西方各派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和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推动各界人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建构中华民族理论。1917年李大钊提出“新中华民族主义”概念;(8)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1923年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党纲》,提出“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9页。认为中华民族是具有整体性的,是近代中国的国家民族,这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前提。五四运动之后,以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明确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和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敌人即帝国主义,特别是中共二大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10)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8页。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及五卅运动、收回租界和教育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民族运动的一次次开展,则又在实践层面有力强化了中国人整体的大民族共同体意识。”(11)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4页。

(二)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全形成

抗战时期,随着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党派各阶层在团结抗战中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团结起来共同抗战,学界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文艺界传唱的抗战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歌词,强化了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敌,保卫中华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动力,国共两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塑造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与发展”。(12)孟凡东、康基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与发展》,《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27页。

在抗击日本全面侵华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鼓舞各族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思想动力,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仪式政治普及中华民族观念,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黄帝崇拜和黄帝陵祭拜为例:辛亥革命时期,反清革命者通过报刊宣传和祭典活动,把黄帝塑造成为汉民族的祖先,以达到“反满”革命的目的。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为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北洋政府把黄帝塑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抗战时期也是如此,具体表现在仪式政治方面。仪式政治在近代中国的政治革命和民族独立中,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反映出现代国家仪式政治具有强有力的社会渗透功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黄帝陵祭拜典礼,塑造巨大的仪式感与影响力,在政治宣传话语中,将民众的抗战活动纳入民族主义的大旗之下,赋予了坚持抗战的特殊意涵。通过政府公祭仪式政治,各民族精英和民众参与,加上媒体宣传话语的渲染,其政治活动具有浓郁的凛然正义感,对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映衬出危难时期以民族团结之势抵御日本侵略的重要意义。以炎黄子孙指代中国各族人民,代表抽象的中华民族符号,凝聚各民族力量有效抵抗外敌入侵,客观上发挥了中华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得到提升,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逐步自觉与强化,探索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观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接纳并成为极度流行的固定词汇,是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13)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4页。抗战时期,学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断是特殊时代的现象,间接推进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扶植“伪满洲国”,不久日本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为分裂中国做舆论宣传,炮制“满蒙非中国论”。从全国民众共同抗战的需要出发,傅斯年、顾颉刚等学者对中华民族“同种同源”进行论证,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断。傅斯年认为,中国境内所谓的藏人、蒙古人、回民,“只可算是中华民族的支派”,可用汉人一词指代汉族,在中国“则只有一个中华民族”。(14)王为松:《傅斯年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204-205页。受到傅斯年观点的影响,顾颉刚也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该文的题目也是其核心观点。顾颉刚认为,中国人经过数千年的交往融合,在血统上和文化上已经没有区别了,中国境内不应该有汉族和“五大民族”的称谓。发表该文的目的是把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集合在中华民族一词之下,团结起来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15)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的观点是出于抗战救亡政治动员的现实需要,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白寿彝、张维华、邱椿、黄举安等学者的支持。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战争,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团结联合的战争,中华民族成为广泛动员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重要资源,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保卫中华”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动员口号,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抗敌行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或中国人的政治符号,在抵御外辱和凝聚人心方面所发挥的政治动员功能,表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高度自觉。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文以“中华民族”指代中国,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16)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48页。1939年12月,八路军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写道:“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1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808页。这表明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包含关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民族看作中国人的集体身份。“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显著增强,凝聚力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自觉。”(18)张健:《抗日战争时期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2页。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种因素长期互动和各界人士理论建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各民族无产阶级为共同利益实现大联合,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出民族自决权理论,主张各民族融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结合在一起,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理论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创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受苏俄联邦制和“民族自决权”理论影响,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纲领。中国共产党“民族自决”思想源于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民族自决权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但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19)《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19页。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认识的局限,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认识还是初步的;长征途中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深入接触,深化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探索。中国共产党发展完善中华民族理论、宣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以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为抗战动员的旗帜,整合中国各党派力量,将各民族利益纳入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之中,达到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20)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57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转变为现实。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由“民族自决”转向民族区域自治。对此,学者王珂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三个阶段:1922年至1927年,民族自决与民族自治并行时期,主要受共产国际的影响;1937年至1945年,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国家统一,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主要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使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1946年至1949年,将民族区域自治思想转化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21)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16-317页。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动力

一般来说,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22)注:“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人们谈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很多都是直接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始。”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清末民初,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传入中国,这一思想与反清革命和反帝爱国运动相结合,形成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觉醒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价值诉求是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3)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第1页。

近代以降,在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双重影响下,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关键,而国家主权、疆域、外交、国民等构成民族国家的核心要素。1901年,梁启超提出“民族主义”(24)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概念,得到新式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民族主义理念与中华民族观念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理论发展和中华民国建立。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体现的民族主义,是清末以来民族主义思潮与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使命相结合的结果,使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五卅运动高呼政治口号,如“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华民国万岁!”(25)《信阳市民大会情形》,《申报》1925年6月18日。强化了中国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大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的论著,以愤慨的语言揭露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经济、欺压中国人的历史事实,顺应了爱国人士谋求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政治诉求,强化了中华民族自觉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全体自觉,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26)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第41页。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是国内外复杂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产物。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即变清朝的君主专制为中华民国,但打出的革命旗号却是“反满”革命,以推翻清王朝统治进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并没有认清帝国主义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当然也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这一时期仅仅是中华民族意识萌芽阶段。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对民族主义做出新解释,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2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7页。对民族主义的新解释和形塑,契合了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划定民族主义的边界,以发挥其社会动员的最大功能,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运动目标导向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各民族力量、谋求国家独立的载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为号召,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发起中华民族解放运动,超越民族主义意识的局限,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基因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对各族人民的心理、性格、精神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大一统”“华夷一体”“和合”思想等观念,孕育了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丰富土壤,是中华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聚合作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存在内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之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28)徐德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第15版。

天下观念、大一统与和合思想,是古代中国人认识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体现在“礼别华夷”“用夏变夷”和“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思想之中,将华夷差别消泯于文化道德范围之内,最终打破华夷界限趋向“华夷一体”,内化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政治信念。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体、华夷一家,是“大一统”思想在儒家民族观演变中的体现,承认华夷之间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清朝中后期,“天下一家”和“华夷一体”基本成为清朝统治者和汉族知识分子看待汉满民族关系的主流,推动中华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29)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275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依存并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钱穆所言,中国人“只把民族和国家当作一个文化机体,并不存在狭义的民族观与狭义的国家观,民族与国家都只为文化而存在”。(3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9页。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民族、各民族生存空间、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语言文字、多种宗教信仰等,构成了民族的多元性特征。这种多元性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熏染下共存共生,把中华各民族的多样性多元性逐步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形成超越各民族地域、血缘、文化、信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进程中,以中原文化、儒家道德伦理教化周边族群,以此区分各族群的文明与野蛮,这种文化中心观是“天下观”“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基因。

总之,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进程与人们对中华民族概念的理解密切关联。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以来,中华民族成为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发挥了政治整合、精神引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成为现代中国的政治符号和国家象征。中国历代王朝积淀的各民族融合的成果,在西方列强入侵打压下,汇集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共同命运,使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共御外辱的历程,使中华民族凝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外部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在抵御外辱的过程中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1)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第1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国名、国旗、国歌以及国际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以中华民族指代中国和中国各民族,推动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普及化和社会化,提升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