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型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经验研究
——以招远大户陈家社区为例

2021-11-30黄芙蓉

关键词:大户陈家老年人

寇 垠,黄芙蓉

(1.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72;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其关键是把乡村还原为集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等要素为一体的中华文明载体。中国乡村类型多元,不同乡村社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供求差异很大,只有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查,才能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复重难点。基于此,笔者利用2019年7月6日至7月25日期间在山东招远金岭镇大户陈家社区的驻村调查契机,通过对社区政府、村委会、村党支部、村民等的访谈,深入调研该社区文化建设情况,发现了该类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的特征和重难点。大户陈家社区隶属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该镇是中国工业经济最发达乡镇之一,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1.9万元,其中上市公司烟台双塔食品年产粉丝量占全球的30%;该镇也是“中国红富士之乡”,年产苹果、大梨、大樱桃等6万吨。[1]由于工业基础良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本地居民外出就业比例较低,使得乡村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保存较好,居民文化参与水平较高,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较好。大户陈家社区是2018年7月建成的金岭镇党建示范区,包括大户陈家村、于家埃、西华山、中华山、上华山、北冯家、南冯家、侯家沟、谢家沟、梧桐夼、赵书策、古宅、上夼等13个行政村,有群众2674户,7588人。其中,大户陈家村、上夼村、上华山村先后成立过村集体企业,迄今为止,大户陈家村集体企业三联化工集团(后称三联集团)仍在经营且年收入过亿元、上夼村金宝黄金矿业仍在经营且村集体股权分红稳定。大户陈家社区文化发展较好,有政府、企业、各类民间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推动了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大户陈家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现状

(一)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从招远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数据来看,[2]2020年前各行政村全部实现“三个一”,即有一个农家书屋,一个集健身、娱乐、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一个室外休闲公园、小广场或体育场。每年新建100个文化大院示范点并进行配套奖励和补贴,实现全市724个行政村全覆盖。调研时,大户陈家社区已经实现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全覆盖,每个行政村配有锣鼓、音响、二胡等文艺器材,初步建成农村“十公里文化圈”。调研中发现,该社区的文化场地使用率较高,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在广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农村大喇叭仍是乡村文化传播和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媒介。一般用于村政通知、重要信息传播和知识科普等,偶尔也会播放音乐,是村民比较喜欢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文化媒介。

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包括:(1)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从2006年起,招远市已连续举办14年。(2)送戏下乡。2019年,招远市财政给予吕剧团公益性演出补助经费71万元,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0余场。(3)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该项目财政资金每年拨款173.76万元,市电影公司对全市724个行政村免费放映电影,确保每村每月一场电影,每年下乡放映优秀影片8600多场。(4)群众“免费艺术培训”活动,每年培训全市文艺爱好者700余人。(5)组织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自2012年起,连续8年在文化中心八音广场举办“和谐大舞台,全民共欢唱”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即欢乐文化广场、欢乐大舞台、欢乐乡村三级文化活动),带动全市上万名群众参演,观众达几十万人次。探索实施“文艺协会+文化活动”、“社会艺术团体+文化活动”工作模式,开展读书朗诵比赛、摄影大赛、书法大赛、“南海林苑·大户庄园民俗文化节”、架旗山水幕电影艺术节、山里陈家牡丹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从调研来看,广场舞大赛的带动效果好,每年社区各村都参加市文旅局组织的《舞动金陵》广场舞大赛,带动各村广场舞爱好者聚集参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由于是露天放映,参与者根据天气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是老年人看的比较多;政府送戏下乡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喜欢看;学习农业技术都通过网络或现场培训。

(二)村委会组织的文化服务 除政府投入外,村集体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村级文化设施主要靠村集体建设,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大户陈家村是中心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有能力进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下面将以大户陈家村为例,展示村委会组织的村级文化建设。

1.动员村民参与,健全村级文化设施。

(1)村史馆。建设成本约20万元,展示大户陈家村历史变迁,展品由村民自愿捐赠。

(2)民俗文化馆。建设得到镇政府的资金支持,纳入金岭镇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展示本地特色民俗文化。

(3)宗族祠堂。以本村姓氏为基础动员村民自发捐款,金额不限,但是基本每个村民都捐,捐款额从200-3000元不等,缺口部分由村集体资金补充。建祠堂主要是为了激发群众的集体意识和家族认同,提高集体归属感和意义感。每年腊月组织村民到自家祠堂摆贡品、祭祀、供奉、烧纸、烧香等;重大活动时把宗谱拿出来祭拜,如添新人、逝世设排位等。

(4)社区文化广场。政府文化大院建设资金支持建设,日常维护由村委会办公经费负担,如果不够则由村集体企业补贴。

(5)三联剧院(吕剧院)。该剧院是招远市为数不多的专业剧院之一,由村集体企业投资建设,主要作为村集体企业、村委会和村民的活动场所,平时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空间。

(6)老年之家。大户陈家村60岁以上老年人有280多人,为此村集体在文化广场旁边投资建设了六间房的老年之家,常年开放。三间为文化休闲活动空间,三间为健身器材空间。

(7)幸福院。为给本村企业职工、村民和老年人等提供一个临时的休憩空间,村委会在老年之家旁建设了幸福院,提供床铺、热水等。

2.策划文化活动,培育村庄文明风尚。

(1)文明户、好媳妇、贤婆婆评选。通过文明模范评选,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该评选已经实施十多年,每个奖项每年10个名额,共计30个名额,可连续参评,评上后获得村委会的奖励,如600元旅游金等。评选机制如下:将村分为6个区,每个区设2个区长、4个村民代表,推荐6个人评选,候选人提供评选书面材料并贴到村里宣传墙,接受全体村民监督,文明户候选人要提供100字的文明模范事例,事后要在宣传墙公布评选上的原因。评委成员包括村民代表、区长、全村党员。文明户要在门头挂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该评选制度对大户陈家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影响很大,获奖者既有荣誉感,也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使命。

(2)学生考学奖励。为鼓励村民支持子女上学,村委会设立考学奖励。中考考进全县前十名者,村里奖钱;考大学者,考上一类本科大学奖励8千元,考上二类本科大学奖励2千元。此外,为方便本村中学生上下学,村委给其发放交通补助。

(3)乡村环境整治。作为社区中心村的大户陈家村带头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动员村民共同参与乱扔垃圾、柴火垛乱堆、房前屋后脏乱等问题治理,带动周边其他村实施村容村貌更新。

(三)村企业组织的文化服务 除政府、村委会外,乡村企业也是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特别是集体企业或农村合作社等。如集体企业三联集团是该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企业主体,具体如下:

(1)三八妇女节文化活动。2019年,三联集团统一给女性员工发放红围脖、南海林苑的芹菜、化妆品、被套等,组织大家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村民可到三联剧场观看。

(3)春节民俗文化演出。2019年大年初四开始,三联集团邀请专业马戏团到大户陈家村表演活动,企业员工、本村或周边村民都可以参加节目表演。

(4)厂庆文化活动。每年6月8日是大户陈家村集体企业的厂庆,企业面向企业职工、本村村民、周边村民征集文化演出活动,发放文化活动补贴,本村和周边村民都可观看厂庆文化活动。

(5)文化旅游设施消费。三联集团将南海林苑打造为集农家乐、农业科技研学基地、24节气传统文化科普、植树节、有机果蔬采摘、水上娱乐、科普研学、素质拓展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文化旅游集聚区,周边村民可以就近享受这些文化旅游消费服务。

(四)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大户陈家社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文化活动:

(1)每月初八、二十三的“老年活动日”。1990年代起至今,大户陈家村形成每月初八、二十三的老年活动日习俗。该习俗最早由村里的一位退休企业干部发起,他在村里推车摆地摊,同时带头组织村里老人策划开展文化活动,如为老年人读报、老年人一起学习和唱歌等。目前第三任负责人是本村一位80多岁老奶奶,每到老年人活动日,都会组织大家到“老年之家”开展文体活动。

现阶段知识半衰期正在不断缩短,因此就要求继续教育必须为终身教育[10]。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用的知识内容,大部分是上岗后所获得。所以坚持终身教育的学习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继续教育则是解决护理人员知识老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每月逢五、逢十赶集日。每月逢五、逢十是社区居民的赶集日,社区村民会到大户陈家村的临时的集市大街内,采购或销售商品,同时进行社交,如吕剧团成员利用赶集机会到剧院集合排练。

(3)村民自发文化活动。以西华山村为例,该村2016年成立村舞蹈队,队长是村委女会计,队员30多民,其中男队员1名,在村支书捐赠支持下购置了音响、舞蹈扇和绸布等,2018年获金岭镇舞蹈大赛中第三名。农闲时节的晚饭后,舞蹈队会在村文化大院里排练,吸引其他村民在这里下棋、打扑克或围观。

(4)民间剧团文化活动。大户陈家社区的民间吕剧团中以古宅村吕剧团影响力最大。古宅村吕剧团成立于1960年,有23个团员(全是本村居民,最大78岁、最小37),代表作有《锣鼓经》、《巧配鸳鸯》、《李二嫂改嫁》等。设备购置主要靠募捐,包括本村村民捐款1万元购买专业设备,团员每人捐款50-100元购买扬琴,本村企业家捐款3万购买灯光设备、胸麦和服装等。每年11-12月,团员一起在村里红白理事会场地排练,大年初四开始到周边村演出,演出30场左右(本村四场为免费义演),收费为1500元两场(下午、晚上各1场),每年春节期间演出收入约2.6万元,扣除雇佣车费、化妆费、服装费等,每位成员收入约600元。

二、大户陈家社区老年人文化参与分析

大户陈家社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调研发现老年人的文化参与热情较高。

(一)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和幸福感 大户陈家社区老年人处于新三代家庭结构中,养老资源比较丰富,幸福感与家庭和村庄发展水平有关。

1.老年人普遍处于新三代家庭结构中。在新三代家庭中,父代和所有子代家庭都组成三代家庭,父代属于所有子代家庭的成员,子代家庭之间相互独立。新三代家庭中,父代资源配置以支持子代发展为中心。子代家庭在经济上是相互分开的,父代有独立的会计单位,但由于形式上不分家,父代要承担支持所有子代进城的压力,由于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保障,让家庭关系整体比较和谐。

2.养老模式是自养和子女供养相结合。70岁以下老年人普遍有劳动能力,通过务农和打零工实现经济独立和自养;70岁后的老年人多坚持自住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生病或残疾时需靠子女照护。儿女共同养老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1)少子化。少子化使得女儿与原生家庭的情感加深;(2)社会保障健全。保险等福利政策降低了子女的养老负担;(3)女性在家庭经济地位提高,让女性有更大的决策权。

3.老年人的幸福受子代家庭和村庄发展影响。调研发现影响老年人幸福的因素包括:(1)子代家庭圆满,自己没大病。杨大爷说:“生活幸福,不愁吃不愁住,儿女都有工作,养老也有保障。……只要不生病就很幸福。”(2)村庄发展好,集体福利好。宋奶奶说:“大家好,小家就好……村里好,自家就好。每天心情好,有自豪感”。

(二)老年人文化参与的主要类型 调研了解到,乡村老年人教育水平不高、文艺技能较少,文化活动参与类型较为单一,具体如下:

1.日常生产型文化活动。劳动能让老年人保持社会参与、提高收入水平,也是一种文化参与。在村老年人的劳动类型包括务农和非农两大类。务农主要指耕种自家口粮地或果林地,非农就业是给周边合作社、农场主、企业等打临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青壮年多进城正规就业,留下很多非正规就业机会给本地老年人,如给农场主整理果园、包装粉丝等,这种临工形式灵活,适合老年人。周奶奶说:“自己能动就帮子女减点儿负担。”老年人农业属于休闲农业,主要为保持健康和生活有意义。冯奶奶说:“三姑娘有葡萄园、二姑娘有苹果园、大儿子有樱桃园,反正自己在家也找不到人玩儿,出去转悠干活儿精神好、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西梧桐夼村杨大爷在大户庄园数果80元/天、到招远种树100元/天且包接送包吃。可见,打零工能增加老年人收入,还能打发时间和保持社会参与,提高了自养能力,增强了幸福感。

2.日常休闲型文化活动参与。乡村老年人日常文化参与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手机、打牌、下棋、钓鱼、唱歌、跳舞等。冯奶奶说:“有老年人在村文化广场扭秧歌、唱歌,也有给子女做饭、带孩子的。村里会组织老年人扭秧歌,还给发衣服……没事儿就到老年活动中心,这里文体设施都有,冬天还有暖气。”在村十字路口、大树下、村文化广场、小卖部等地,经常有老年人带着板凳儿和蒲扇在那里聚集闲聊或打牌。

3.政府定期文化惠民活动参与。电影下乡活动是每季每村播放4天,在露天的文化大院播放,从晚上20点30分到22点,天气好的时候村民来的比较多,这种形式很有仪式感,大家一起搬凳子在院子里边看电影边聊天很热闹,电影播放之前还有科普视频。调研当天,西梧桐夼村播放的是老电影《七品芝麻官》,电影放映前的时间一直循环播放身体保健体操和汽车保养的科普视频。

4.民间社团的随机文化演出。大户陈家社区有很多民间文艺团体,如舞蹈队、吕剧团、歌唱队等,既能自娱自乐到周边村里交流演出,也能为企事业单位或个体等提供付费演出,日常创作排练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随机欣赏机会,也培育了老年人的文艺素养。如古宅村吕剧团,经常会到周边各村演出,有各种器乐、二胡等演奏,也有经典剧目的表演,老年人很喜欢看这些戏剧表演。除了民间文艺团体外,当地企业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投资策划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老年文艺爱好者可以演员、观众、雇员、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其中,既参与了文化活动,还可能获得奖励。

(三)老年人文化参与的影响因素 老年人文化参与受到子代家庭、活动难度、内容贴合度等影响。

1.子代家庭的生存状态。对子代人生任务都已完成的冯奶奶和宋奶奶而言,参加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享受,而对同村同龄的孔奶奶而言,子代家庭负担重让她没有心情参加,每天都要帮子代干家务、做农活和照顾上学的孙子,与儿媳关系也较为紧张。调研中,孔奶奶看到有村民回村时,紧张地站起来,继续去为儿子家菜地浇水,不得不中断访谈。

2.文化活动参与的难易度。老年人要求文化活动内容简单、组织简单、学习简单。大部分老年人都有老了就脑子不好使的刻板印象,不愿参与需学习技能或动脑子的复杂活动。

文化活动内容的贴合度。农村老人普遍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较低,需更多贴近生产生活的文化活动。除广播、电视外,老年人最熟悉的是农业劳作、家务、传统手工艺等文化休闲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村民文化需求旺盛,但公共文化供给存在错位。公共文化供给类型单一且内容与居民实际需求存在错位,村民喜欢去地里劳动、跳广场舞、参加村集体企业文体活动、参加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体验宗祠文化等活动。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民从电视、网络中习得的文化活动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要从广义的大文化视角进行供给改革。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兼顾生产型文化(支持村民致富的现代农业技术等)和生活型文化(移动网络社交、数字文化参与等)。

2.公共文化供给以空间设施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以服务活动供给为主。调研发现,公共文化建设主要投入在农村文化大院、文体设施、农家书屋等场地建设上,而在乡村文化活动策划和村民组织动员方面比较薄弱,造成公共文化空间和资源闲置。乡村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分子等,能通过个性化文化组织,实现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群众文化参与活力激活,如古宅村民间剧团、西华山村舞蹈队等,这些社会力量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社会捐赠、开展文艺自学等,带动了社区基层居民的文化参与活力。

3.乡村文化空间建设需多元化。室外空间属于公共空间,能够自由进出,不用刻意服务他人或迎合他人,感觉更自由轻松。因此,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一定非要花钱建个大广场,存在离居住地远、使用不便等问题,而村头巷尾的大树下、小卖部门口等常常是村民集聚闲谈、下棋等的重要空间。

4.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乡村文艺人才。策划特色文化活动,需要乡村文艺能人的支持。以大户陈家村为例,村支书非常爱看书,经常实地调研学习,然后在本村实践落地。2009年起,大户陈家村启动了《村志》整理工作,后来请大学团队按《村志》资料,规划设计了村史馆、祠堂和民俗馆等。古宅村吕剧团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有文艺素养的村民骨干,才能延续发展几十年,才有村民的捐款捐物支持参与,才能有平常村头巷尾的剧团排练和演出活动。

5.乡村文化旅游投资是带动文化资源下乡的一个路径。以大户陈家村为例,该村三联集团为发展乡村农业休闲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了各类文化旅游设施,策划了各类文化、旅游、休闲等活动,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机会。可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投资,对乡村产业振兴、文化设施完善、培养农村文艺人才和培育文化消费习惯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民间文艺团体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间文艺团体在培育农村文艺人才、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大户陈家村的戏剧协会、舞蹈协会,古宅村的吕剧团等。这些民间文艺团体既能自娱自乐,也能为企业等组织提供付费演出服务,其日常创作排练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文化参与机会,也培育了村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此外,民间文化组织在不同村庄间的互动交流表演,发挥了穿针引线的文化使者功能,通过不同村庄之间的文化交流,能突破原有的社交限制,让留守村庄形成更紧密的文化联动,让民间文艺团体扩大观众规模,让不同村庄居民间产生社交关联,效除留守村民的社交孤立和生活无聊感。

7.乡村文化建设要重点关注老年人。乡村老龄化率不断提高,要重点关注留守老年人的需求。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有线电视等仍是老年人重要的文化参与媒介,农村文化惠民工程要从形式、媒介、空间、时间、内容等方面,贴合留守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农村居住生活习惯。

(二)建议

1.党建引领,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发挥党组织对村庄的领导带动功能,为村民解决生计发展和人生归宿问题,让留守村庄弱势群体获得生存发展权,让美好生活的向往被兜底、被保护。通过党员带头行动、村集体统筹下的文化空间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文化符号构建、文化资源挖掘、文化活动组织等,潜移默化地激发群众的村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党员带头为村民就业辅导、技能培训、科技普及、管理培训,提高村民社会适应能力;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带动居民参与,如团年饭、舞蹈比赛等。

2.要发挥文化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对村民而言,非农就业决定家庭收入绝对水平。留守村民多为老弱病残孕,教育和技能水平通常较低,灵活就业能力较弱,希望文化参与能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回应村民最基本的疑惑:文化参与能让我更好地生存发展吗?如南海林苑的葡萄种植培训班,周边村民都可参与,不收钱、不限年龄,还发上课补贴,培训合格还推荐就业,吸引了周边大量村民参加。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可以重点突出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使村民意识到文化参与能提高劳动生产力,能实现致富奔小康。

3.因地制宜搭建公共文化空间。除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外,可在街头巷尾补充桌椅板凳,提升自然积聚性社交文化空间效用,也可通过动员村民建设祠堂营造宗族文化空间,还可通过设立老年日、好媳妇、贤婆婆评选等营造虚拟的文化空间,让村民在不同的公共文化空间中体验到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完善乡村文艺人才孵化和培育体系。村民缺少文艺技能和素养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市文化部门设立了免费文艺培训项目,但地点都在城市且人数有限,不便于留守村民参与,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艺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农村居民文艺普及活动,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

5.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统分统”平台作用。一是统筹乡村文化要素资源建设,包括精神文明(乡风民约、村民文明手则等)、文化空间(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文化资源(村志、红色文化、民间故事等)、设施供给(文体设施、文艺器材等)、技能培训体系。二是分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分子、企业、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三是统筹乡村文化政策。设立文化荣誉制度(社会参与奖、特色文化村),策划特色文化赛事(广场舞、民间故事大赛等),增加文化财政保障(加大财政补助),带动资金、人才流入。

促进文化旅游投资,带动文化资源下乡。引导社会投资乡村文化旅游,对在乡村地区新登记注册、新增文化旅游投资项目、组织文化体育活动等,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吸引资本、人才、项目回流农村,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文化消费升级、文化设施更新。

猜你喜欢

大户陈家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超250 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来了!土拍规则有变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我喜欢的季节2
撮粮之术(下)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