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
2021-11-30吴嘉萌
王 禾,吴嘉萌
(1.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2.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方面阐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破立并举,注重区分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但是,阐述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的文献较少。建党百年来的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见证。因此,本文旨在厘清中国共产党与红色文化的内在逻辑,是主体与要素、抽象与具体、理论和实践维度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诠释解答、弘扬宣传、继承发展红色文化过程中,不断为掌握文化话语权,实现文化现代化奠定基础。进一步在方向、制度、内容、场域等方面提升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实现党的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的研究概况
目前,学界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展开诸多探讨,基于对现有高质量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可将主要论题分为“地域类、时期类、主题类”研究。
1.红色文化传承的“地域类”研究
有学者从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层面指出,红色文化传承的全国性叙事是躯干,地方性叙事是枝叶,具有发掘红色革命精神的地域性意义[1],有助于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和城市转型[2]。还有部分学者对上海红色文化[3]和井冈山红色文化[3]、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4]等展开具体探讨,并提出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创新路径。
2.红色文化传承的“时期类”研究
有学者对红色文化分期[5]、各阶段红色文化的不同内容[6]进行讨论,还有学者聚焦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开展系统研究,并提出应从强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构建群众参与格局[7]、建立健全保障机制[8]等方面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永续发展。
3.红色文化传承的“主题类”研究
当前,学者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9]“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10]等主题展开探讨,同时,还有学者聚焦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红色精神[11]、红色基因[12]、红色资源[13]、红色旅游[14]等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研究。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的直接成果较为鲜见,多数仅集中于探讨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外延内涵、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因此,需要从学理上厘清“中国共产党”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系,从现实上以新角度思考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从实践上探索其传承新路径,立足理论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二、建党百年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
熟知不等于真知。建党百年以来,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多方面的误读,包括将红色文化形式化、工具化、符号化、娱乐化等,针对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危机和误读,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15]。建党百年来,红色文化的传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凝聚了磅礴伟力,但是,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如若披上“资本”逻辑的外衣,其文化的负现象将对党的红色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破立并举,澄清并阐明建党百年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意义重大。
1.弘扬红色文化是抓牢文化话语权的“金话筒”
文化话语权,即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华文化话语权象征着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气魄和立场。“文化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在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文化话语权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16]文化话语权包括创造权、表达权、传播权以及发展主导权。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17]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利益之间的本质彰显,新时代强烈表现为文化领域内的竞争。掌握文化主导权、话语权,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在文化争锋交融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引领中华文化占据主动权、引导权,不至于步人后尘。红色文化是掌握文化话语权的强劲动力。在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遗志、绵延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字眼形象化、大众化、现代化,是使其保持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不竭来源。
2.弘扬红色文化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催化剂”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配合“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同步发展,并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标准。但是,文化现代化目前并没有数字标准的评判依据,如何才能紧跟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步调仍需探索。因此,推进国家现代化中的文化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关于文化现代化的很多误读认为,文化现代化就是文化祛历史、祛传统。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之中。文化现代化不是抹掉历史、抛弃历史,而更应该重视历史、挖掘历史,在新时代正视历史、重拾历史的那份厚重遗产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无限积淀。因此,重拾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有助于筑牢新时代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积淀和社会根基。
3.弘扬红色文化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以来实践践行的印记,即“精神坐标”。这份“精神坐标”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为中国人民造福,而且为世界人民谋求大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蕴含着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深刻认知[1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把自己坚持的理论、坚守的信仰、追求的理想对象化和具体化,转换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实践精神。”[19]在实践层面,红色文化讲好群众话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党的话语与群众话语的有机结合,以党的信仰原则夯实群众理想信念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与红色文化互为动力、相辅相成
中国共产党与红色文化的关系是主体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可谓互为动力、相辅相成。
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红色文化的建设
自一条小小红船的起航,便是红色文化的发展史、改革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四史”学习提高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四史教育”就是当代红色文化精神展示的舞台、引擎的动力、燃烧的火炬。红色文化的传承就是一场接力赛,中国共产党是赛场上的动力、燃料。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中提到:“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为实现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
2.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诠释者、践行者、主导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是风向标,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精神坐标的彰显和诠释。在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基因教育,举行红色精神传承活动,“云中党史馆”“线上红色家书诵读”以及一系列公益纪念馆、博物馆等免费向公众开放。上海通过“沉浸式”红色主题文化教育,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初心大课堂”推出试镜表演和朗诵等形式的情景党课,开发“‘四大’会址红色深度游”等仪式性纪念教育活动等。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中国共产党肩负起阐释、弘扬红色文化的重托,将革命文化传承书写在中国“红色”大地上。
3.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繁荣发展的精神坐标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生动彰显,也是百年征程浴血奋战实践的革命性体现,更是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性诠释。简言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红色文化不仅是主体与客体的传承关系,更是实践与理论、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
四、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深入考量红色文化的内在意蕴,还应聚力思考如何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力量,尝试从坚定基本立场、提供制度安排、实现内容创新、凝聚传播合力等维度提出具体提升路径,进而夯实一元主导、多元共进的“雁阵式”红色文化发展新格局[20]。
1.坚定正确方向,铸好红色文化基本立场“定神针”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红色文化传承同样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在“破立并举”中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指导地位。
(1)红色文化传承要注重对异质文化的“破”
习近平总书记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21]。同样,红色文化传承也要注重对黑色文化的批驳抵制和对灰色文化的批判转换,通过凝聚主体力量,以达到“破”的最优效果。在党员干部层面,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传承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出击并坚决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的恶意输入和诋毁抹黑我国红色文化的现象,及时且积极地向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讲清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层面,应正确认识作为红色文化创造者和享有者的地位,始终与党的文化建设政策步调一致。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规范自身并影响他人的理念和行为,在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中坚持权责统一思想,并以文化洞察力、判断力和行动力打击异质文化侵袭,筑牢红色文化“防护墙”。
(2)红色文化传承要注重对优质文化的“立”
当前,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地带”,文化发展除了要对“黑色地带”勇于亮剑、要对“灰色地带”主动争取之外,还应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引导作用,把稳“红色地带”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主渠道”。无论是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由社会牵头举办的思想理论讲堂,都应将红色文化传承融入其中,以显性教育的形式直接宣传符合正确政治方向和文化取向的优质红色文化,进而握好把稳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航船舵”。其二,要以文明社会风尚为“主阵地”。极具延展性和稳定性的社会风尚,不仅能够有效涵养红色文化的传承根脉,更是重在借助参观展览、知识竞答、诗歌朗诵、榜样对话等常态化、生活化的公共文化实践形式,使优质红色文化悄无声息地占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保证其基本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放松、文化取向不偏颇。
2.供给制度保障,疏通红色文化高效治理“中阻梗”
有效的制度保障能够回应红色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包括制度体系不完备、执行力度不到位、创新意识不充分等。这既是红色文化永续流传的“保护伞”,也是文化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
(1)构建“领域—过程”全方位突破的红色文化制度设计架构
审视我国现行红色文化制度设计,可发现其行政规范性较强,服务性较弱,需要从横向重点领域和纵向过程覆盖上建立健全红色文化制度架构。横向上,应搭建涵盖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红色文化制度框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不仅涉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着眼于治理当前功利化、庸俗化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行为,建立制度规约,不断优化红色文化公共服务,全面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纵向上,应建构涵盖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评价等全过程的红色文化制度结构。当前,红色文化制度多数集中于“立”和“行”,缺少有关监督和评价的有效制度反馈体系。不仅应当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实现红色文化治理相关责任主体的相互监督,还应形成科学完备的治理评估机制,及时对相关制度进行评定与调适。
(2)形成“讲理—讲情”融合式发展的红色文化制度执行模式
目前,党和国家对于红色文化产业和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已有显著成效。例如,网民公然侮辱救火牺牲消防战士被江苏检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宁夏一男子发网帖侮辱英烈被行政拘留,抖音、搜狗等五家公司因投放出现侮辱英烈内容的广告而被约谈等。然而,当前红色文化治理更多强调以强效法律制度为“蓝本”,规制力和约束力较强,还需要兼顾“理性”和“温情”,以优化制度执行模式。一是,制度执行要“讲理性”。应当将历史治理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和解释案例,应用于当前的制度执行中,传承和发扬理性精神,不断彰显权威制度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二是,制度执行要“讲温情”。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思想道德养分,应当将这种“德之浸润”融入执行全过程。不仅要强化制度执行的文明理念,还应对超出制度适用范围的行为展开针对性的具体治理,实现“锐度”和“温度”有机圆融。
3.优化内容设置,绘就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新蓝图”
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聚焦内容优化,围绕议题设置和话语表达,实现红色血脉永久赓续,开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新篇章。
(1)打造兼顾重点性和全局性的红色文化议题内容
针对当前红色文化内容呈现的分散性、碎片化特点,需要从重点热门议题和完整连续的内容着眼,提升文化传承的阐释力和创造力。一方面,要从局部入手,对红色文化内涵的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进行梳理总结,选择最具代表性且富含时代张力的前沿红色文化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保护、整理和再创作,突出议题设置的重点性。另一方面,要从整体入手,对当前红色文化呈现的历史非连续、信息不完整等现象进行调控,借助信息时代大数据资源库和搜索引擎,形成尽可能系统、完备的红色文化数字体系,凸显议题设置的全局性。
(2)形成兼具准确性和灵活性的红色文化表述方式
针对当前红色文化内容呈现的单向化输出趋势,需要不断优化提升其话语表达的精准度和可接受度,增强文化传承的阐释力和辐射力。首先,红色文化内容的话语表述方式应当以准确为主。红色文化沉淀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因而对待党史应秉承严谨的态度。不仅要注重内容本身的精准度,做好考证和审核工作,还要重视内容表达的严肃性,杜绝娱乐化、肤浅化性质的红色文化。其次,红色文化内容的话语表述方式应以灵活为要。红色文化传承不仅要通过摘取优质鲜活且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和网络平台常用语,形成符合人民群众表述习惯的文化内容,还要关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背景,聚力思考跨国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性,从多样文明中可资借鉴的内容表述中丰富经验,使语言表述和文化形象更加鲜活,不断丰盈建党百年的红色文化内容。
4.网上网下联动,打造红色文化有效传播“强磁场”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利用线上线下联动传播规律的特点,整体把握“时”“度”“效”,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1)以“时”为前提,抢占红色文化传播先机
目前,我国官方主流媒体善于抓住时机开展红色文化传播。例如,我国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播发信息,地方卫视随后跟进,及时制作3分钟短视频缅怀逝者、传承精神,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生动示范。然而,时效性的提升不仅需要依靠主流媒体力量,还要在权威信息发布后,广泛动员网络意见领袖、网上发言人等力量。网络意见领袖作为一种显性的力量,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22]。通过提升优质文艺创作或舆论发布平台审核效率、建立健全高质量作品播发机制,及时充分凝聚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主体力量,实现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
(2)以“度”为关键,把好红色文化传播分寸
随着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趋势,线上“新移民”愈发增多,线下“原住民”逐渐减少。因此,“用什么传播”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点位。一方面,应将新技术理念有效融入线上红色文化传播中,以互联网短视频、微电影等“生动工具”重点宣传红色文化精髓要义,以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等“数码笔杆”系统阐释红色文化思想理念,做好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工作。另一方面,应将新技术要素充分融入线下红色文化传播中,借助全息投影、AR/VR虚拟仿生模拟、多通道环幕投影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场地的公共基础设施提质优化。
(3)以“效”为目的,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3]同样,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和归宿是人民群众。为此,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需要讲究传播艺术性和真实性的有效契合,激发人民群众共鸣。例如,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有网上言论称红军的行军里程有假,对此,新华社在深入采访中及时发布《“二万五千里”是怎么算出来的》,盘点了长征中不容忽视的运动战、筹款、走错路等重要影响因素,以事实依据批驳网上错误言论。这一例证为当前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借鉴经验,表明增强传播实效性应当注重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关切,在生动解惑中不断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