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1-30崔婷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崔婷杰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休闲农业是一种将农村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生产、农家生活、田园景观、独特的乡村文化为依托,以供游客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体验农事活动。推动休闲农业有序发展,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能够有效对接“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着该《意见》在呼和浩特市的实施进展,“小农户/牧户+现代化”旅游投资模式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并且效果良好。

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草原建设与景区景点建设同步进行,加大农业规模化步伐。围绕着大青山前坡观光旅游带,现已形成呼和塔拉草原、沙坑公园及葡萄园、植物园、百花园和种植园4个千亩园建设区,面积达152 km2。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已经全面运营,并且仍在与其他新项目如地质公园博物馆等建设合并,不断扩大景区覆盖范围。游客数量逐年升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及收入增长,成为这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20年,全区规模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4 078家,带动农牧户16.43万户,34个嘎查村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从美丽乡村到产业强镇示范带动,从合作社到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从产业园到产业集群的全产业链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企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带动260万户以上农牧民进入产业链条分享增值收益。根据《呼和浩特市促进种植类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意见(2021-2025年)》安排,近几年将着力打造围绕中心城区20 km为半径的综合型都市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核心圈,形成围绕武川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土默特左旗5个农业旗县县城10 km为半径的都市现代农业5环,并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条件,打造沿山、沿河、沿湖、沿路4条现代农业产业带。

1.2 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融合及产业转型齐头并进,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转型。呼和浩特近几年着力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类型互补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区域布局。逐步推动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从零散个体经营向政府帮扶下集中式发展转变,从单一产业向集旅游观光、研学教育、休闲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魅力牧区建设。位于回民区的东乌素图村是由政府带头、企业等社会力量扶持发展,较早实现产业融合及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2020年以来,东乌素图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林果促采摘、以采摘促农家乐,依托林果资源及乌素图大杏品牌,打造农家乐休闲产业群,并主动与市文旅广电局、市农牧局等15家市区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成立了东乌素图村党建引领林果经济产业发展共同体,帮助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种植养殖大户厘清发展思路,帮带290户农户提高经济收入。

1.3 休闲农业品质逐步提升

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并驾齐驱,加速提升休闲农业品质。近年来,随着品牌意识的逐步提升,呼和浩特着力打造独具内蒙古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在政府帮扶下大力修建基础设施,提升休闲农业品质,培育农业发展新态势。“五河四库三湖工程”全面展开,防洪防涝的同时改善自然景观建设。典型的例子是大黑河、扎达盖河、奎素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有效解决了休闲农业发展的自然障碍问题,带动了周边村镇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在大青山前坡改造期间,为了进一步改善周边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呼和浩特实施了31个村庄的综合改造,为各村新建了诊所、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休闲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全面扩大房屋、道路、通信、水电气等设施覆盖面,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多种产业。在修缮自然景观的同时,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品质,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品质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同质化竞争激烈,集聚效应不显著

休闲农业大多源自农、牧户邻里之间或村落之间的相互效仿。农、牧户思想相对保守,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创新上,不愿种植新型水果或改进种植技术,只是一味地效仿成功经验,致使相邻区域内基本是性质相近的产业。产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一些景点因外来资本大量入侵,将农牧民排挤在利益链条之外,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影响休闲农业整体形象。而在呼和浩特市以采摘观光为主的大棚农业中,大多以种植草莓为主,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健全,种植品种单一,没有和其他产业有效对接,游客停留时间短且回头客少。此外,休闲农业布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各大生态园区、旅游景点内部,住宿、餐饮、观光、购物项目布局随意、没有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建设,游客体验感欠佳。不同产业之间建设项目内容重复,缺乏交通运输设施,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无法发挥集聚效应的优势。

2.2 发展资金不足,引客渠道匮乏

由于休闲农业尤其是以草场、牛羊为依托的生态园区建设周期长,所需成本高,维护难度大,因此政府补贴政策集中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对一些个体农牧户或者以“农、牧户+旅游企业”方式发展起来的小型休闲农业的资助较少,关注度不高,缺少针对性帮扶计划。此外,由于一些农、牧户尚未意识到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普遍性以及有效性,不愿意在宣传上花费成本,导致宣传力度不够,身处草原内部的景点知名度低,客流量稀缺,社会力量的投资力度弱。此外,发展资金不足还使得基础设施条件差,基本的水电、通信、陆路运输等供应不足,流失大量的潜在游客,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势头较好的项目没有利用好内蒙古独有的草原文化及边疆特色这一优势来吸引客源。例如敕勒川草原拥有着内蒙古首创的亲子蒙古包、星空蒙古包和家庭蒙古套包等创意设施,并且景区内有草原和沙漠两种自然景观可供体验游玩,但因缺乏宣传,使其并未成为外省游客到内蒙古游玩的首选景点。

2.3 专业管理人才缺失,早期发展操之过急

由于大多休闲农业由农、牧户自发形成,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为其规划科学的资源利用方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相关方面的建议,没有意识到乡村资源优势,对草原文化挖掘不深,造成不关注长远经济效益、早期发展操之过急,运营模式落后单一、投资过多不回本的现象。有些农户甚至会因缺乏整体规划观念,擅自改动自然景观,造成土地错位利用,从而破坏生态环境。此外,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距离城市较远的草原景区,食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资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政府帮扶政策,使其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不能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合理规范布局,塑造特色品牌

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在政府专门部门或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的规划指导下,实现景区内部及景区之间的合理布局,结合草原文化发展符合现代都市居民偏好的民宿、度假村等住宿形式,将“蒙餐+歌舞表演(马头琴、呼麦、顶碗舞等)”的蒙古风情餐饮娱乐模式融入其中,设置骑马体验游牧生活、射击等项目,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售卖印有景区logo的文创产品以供游客带回家乡,从而完善并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打造集餐饮、住宿、体验、文创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网格,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发挥集聚效应。此外,因地制宜扩大大棚应季鲜果种植规模,小规模试验性引进其他省份适应性较强的蔬果,适当引入商业化花卉种植。将距离较近的个体小规模大棚整合起来,重新规划布局,打造高品质、高体验感的大棚蔬果采摘品牌。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前来放松游玩,为企业、学校举办团建活动提供场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压力剧增的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有效场所,从而在促进当地农牧民就业的同时,发挥城市应具备的社会效益。

3.2 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宣传模式

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帮扶,实现宣传手段多样化。政府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打通连接草原深处的通道,缩短游客与休闲农牧业网点的距离;重点立项补贴,发挥“示范户”先行效应,以“农牧户+农牧户模式”或“农牧户+旅游企业”的模式,带领更多村民、牧民打破思维定势,走出闭塞,培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同时拉动社会组织等力量对农牧业进行投资,吸引现代化旅游企业入驻以促进农牧业转型发展。在宣传模式上,利用当下流行的社交平台如小红书、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加大宣传力度,塑造独具内蒙古特色的网红景点,吸引人们前来“打卡”。在宣传内容上,抓重点特色资源宣传,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比如提取草原文化中的“蒙古马精神”,将其与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在提升内蒙古对潜在游客吸引力的同时,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素养。

3.3 吸引管理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引进管理人才,提升品质,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旅游公司的进驻,带来专业管理人才,深度开发农牧业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发掘旅游新动能,提高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打造精品农牧业。政府实行人才激励政策,帮助修缮牧区水电及通信设施,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以吸引优秀管理人才落户。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开设休闲农业系统培训课程,邀请成功人士开展讲座等,吸收借鉴如天津市“一村一品”旅游特色村、新加坡农业科技园、美国黑莓牧场等外省、外国案例的发展及治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扬长避短,避免盲目发展。强大、多样而独立的行业协会是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作用的重要桥梁,应当吸收国外借助行业协会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培育其整体发展观念,以避免在发展休闲农业时操之过急,动摇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地位。此外,政府需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法规制度,补齐乡村旅游短板,规范监督休闲农业市场运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保护消费者利益,塑造良好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4 结束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作为祖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内蒙古应当稳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而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市,更是应当发挥示范作用,根据农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优势特色休闲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品牌化,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惠及民生。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