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消费对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
2021-11-30王小涵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小涵(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住房是居民最重要的财产和生活耐用品之一,同时也是判断个人是否成功以及家庭是否幸福的主要评价指标。近些年房价上涨,在居民消费结构中住房消费占比不断升高,虽然提高了居民住房的资产价值,但也挤占了家庭的其它消费。健康的住房消费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和消费结构,而且对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人力资本是舒尔茨提出的五种人力资本中的一种形式,而健康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分析并不深入,住房是影响健康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居住环境、住房租购方式、房价波动等俨然已经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及心理感受。
■ 住房消费对健康的影响:创新结构维度与测量
长期以来,健康是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而健康指标的衡量不同会导致住房消费和其关系不同的研究结果,选取创新性和全面性的住房与健康人力资本指标,可以使二者关系的研究更深入。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是WHO提出的健康人力资本结构维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而当前学界关于健康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没有形成共识,有效的测量工具也未达成一致,因此,健康人力资本的综合性指标需要进一步开发。
住房是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议题之一,Grossman[1]构建了个人健康需求模型,指出通过增加健康投资来增加健康资本带来的收益。王俊等[2]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中国健康生产函数,选取了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作为生活变量来研究对健康的影响,从理论上说,好的住房环境能带来更好的卫生条件,住房对健康是正向影响。学者们构建了不同的住房剥夺指标,由于针对特定案例而不具有广泛性,基于此,Wan&Su[3]选取了住房内部设施、内部空间、物理结构、附属设施、绿化面积和可支付能力等6个层面构建了33个住房剥夺指标,以深圳市数据分析表明:较差的公共健康水平与较高的住房剥夺相关,住房剥夺对患有心脏病、慢性肺炎和肝癌的个人影响更大。住房消费可分为租金消费、购房消费和投资消费,住房属性已经由“居住为主、投资为辅”演变为“投资为主、居住为辅”,信贷和投资指标未来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 住房消费对健康的影响: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
(一)住房消费的群体异质性与健康:不同群体的住房消费行为与决策是否影响健康?
住房消费所包含的主体人群集中在老年人、城市外来人口、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住房是关乎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活条件之一,然而户籍制度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享受城市住房分配体制的福利。农民工在住房获取方式、住房类型、居住环境以及居住隔离带来的歧视等方面所处的弱势条件都给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居住不稳定性、城市间频繁流动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因性别而不同,男性对时空因素更为敏感,女性健康不佳多归因于住房和邻里[4]。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居住环境的影响,恶劣的住房环境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其影响具有城乡差异。关于老年人住房满意度的研究也很多,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大多数学者认为有住房产权、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幸福指数高,另一种观点是有独立的居住空间并且住房离子女较近的老人幸福感更高。住房消费的压力会因代际互动影响不同代际,青年人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住房需求,而背后为其住房消费买单的祖父辈承受了经济压力和心理焦虑。张延吉等[5]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居住环境不仅是自身社会经济状况的空间投影,而且映射出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代际互动渠道的住房消费是更高代际人口储蓄向消费的转变,反而挖掘了更高代际的消费需求。在地理位置方面,郊区和乡村地区无法提供便捷的服务,老年人在经济供养、服务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障碍。因此,专门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能推进社区养老战略的实施。
(二)房价与健康:房价通过哪些介质影响健康?
房价的上涨带来了财富不均、房地产投资风险和居民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房价上涨促进消费,而有些学者研究结果相反,即住房财富效应不同。房价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财富效应、房奴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Atalay等[6]利用2001-2015年澳大利亚家庭数据,研究房价与居民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地房价的上涨对业主的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而对租房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房价上涨不利于居民健康,主要表现在:居民为支付房贷而背负生活压力、晚睡并且降低工作满意度。国外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反,原因是我国房奴效应起了主导作用。而房价对健康的正面作用的实证支撑:房价上升会改善居民对医疗卫生的使用,增加锻炼身体的频率,减少抽烟、喝酒行为[7]。
(三)住房环境与健康: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邻里效应对健康发挥了哪些作用?
居住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主要分为住房特征和社区环境两部分。一是住房外部环境与健康的理论介绍与实证分析,很多研究都表明,较差的居住条件和住房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感知是影响居民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王兰等[8]从个人-社区-城市三个层面建立分析框架,比较了不同社区类型居民对环境感知的结果和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商品房居民受邻里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保障房居民受个体层面的影响更为显著。邱婴芝等[9]研究发现:社区纠纷增多不利于居民心理健康,而提高居民交往频率有利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即住房压力对心理健康有显著负作用。二是住房内部环境与健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大量关于居住条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证实了住房与健康和疾病(慢性病、传染病、心理疾病等)的关系[10]。住房的地点、室内的通风换气情况和建筑材料都对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门窗关闭时使用液化气热水器会使空气中CO平均浓度升高、居室放射性污染、新装修居室内铅暴露危害以及潮湿的居住环境对身体健康都有负向影响。
(四)住房类型及租购方式与健康
不同的居住方式具有超重分层特征,超重引发的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威胁人类健康。朱战强等[11]研究发现居民超重率表现为居住历史街区>保障性住房>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这与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健康知识和社区资源获取能力有关。与租房者相比,自有住房的居民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原因在于自有住房的居民更愿意支付装修费用来满足居住舒适度,而且自己或者亲属拥有住房产权都增加了归属感和幸福感,这种作用对都市未婚青年的精神健康影响更为显著[12]。
■ 主要结论及其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从上述研究看,住房通过住房特征、外部环境、邻里效应、房价、住房类型及租购方式等中间链式作用对健康产生影响。二者的关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住房消费促进居民健康的现实作用,目前的研究还稍显匮乏。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在住房消费与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联系维度上,继续深化健康人力资本的概念,以拓展健康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研究范畴。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住房政策,对于中国未来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居民健康住宅的消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不同人群以住房需求进行分异性支持。(2)提高住房质量,以适应人们对住房舒适度的要求,倡导绿色低碳、节地、节材技术的应用。(3)坚持“房住不炒”,降低居民杠杆率,以保证人民健康与幸福。四、将足量和健康的住房融入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