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智能财税证书制度下的教改探索
2021-11-30马晓征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马晓征(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国务院在2019年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条例中表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地位相同的不同教育类型,借此制定职业教育国家相关标准与要求,通过应用“1+X”证书制度开展教学工作。“1”是学历证书,“X”是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中嵌入“1+X”证书需要克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标准不统一、校区合作不密切、双师型团队不充足等困难,会计专业课程在开展教学期间应依据现代社会需求进行优化与改革,通过这种方式推行“1+X”证书试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进而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1]。
■ 财会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情况
国家相关条例中明确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来开展工作。截至2021年4月,教育部门一共公示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其中与财务相关的共有15项证书,主要包括智能财税、个税计算、智能估值数据采集与应用、智能审计、财务数字化与审计信息化应用、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等证书。这15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侧重于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精细化和管理会计”,每一项都指明了会计人才未来培养的方向。每所职业院校都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项或几项证书申请培训及考试试点,对自身专业学生进行培训培养。
重多等级证书中,通过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有效整合,可推动职业院校分析、评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的相关标准、专业教学与职业教学相关内容、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考核等,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通过该方式可融入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标准,从而实现“三教”改革的目的。
■ “1+X”证书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队伍有待提升
我国现如今各项政策方案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师本身,教师能力水平与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平,所以就现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有待提升,教师多数只掌握传统会计的知识,还不能够掌握X证书的知识,不足以对专业学生进行培训;二是教师职业素质还有待提升,教师多数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教学的教师还占少数,无法与职业教育的诉求真正的融合在一起[2]。
(二)课程设置失衡,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实践技能人才,但以目前会计专业教学情况而言,该目标还未有效落实与执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在应用学术性较高的教学课件,大多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而动手实践课程较少,其课程设置有很大偏颇,基本是以理论知识讲解、教学为主导,学生能够参与的实践课程与技能培养十分匮乏,例如智能财税课程需实践为主、教学为辅的实践类证书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实践的会计专业课程,其学习效果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要求。
(三)教学软硬件水平落后
当前社会的财会工作人员主要是利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相应操作,如网银、电算化、网络办公平台等等,所以现在的财会人员必须要熟悉各种新的操作软件和办公软件及实践平台,而职业学院内的电脑配置还相对落后,软件版本有待更新,像智能财税证书就对设备的CPU、内存、操作系统、网络宽带及硬盘都有标准,但现存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满足新时代职业学生的培养水平[3]。
(四)教学方式及内容有待更新
传统的教学还是以章节任务情境为主进行一步步的学习引导,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非常不利,传统教学方式需要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变革。
■ “1+X”证书制度教学改革策略
我校的会计专业为第一批“1+X”证书试点院校,2020年报名参加首次智能财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三部分:社会共享代理实务、社会共享外包业务和社会共享管家服务。智能财税的设计是基于我国票控税监管的思路,试图从治理模式、作业模式、服务方式等层面改变甚至颠覆传统财税代理行业,是构成中小微企业以财税为中心的财经治理结构的基本专业支柱[4]。
(一)提升教师取证比例
鼓励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师积极考取智能财税等X证书,并且考取中级或中级以上等级证书,争取院校申请的X证书的教师取证率为100%,这样才能更针对性的开展“1+X”试点工作的研究与创新,并且能够更好的培训学生。
(二)课程中嵌入智能财税职业证书知识内容
该证书适用专业方向包括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审计、税务等专业。从形式上,职业院校可以按照智能财税职业等级标准设置的工作领域作为单位模块进行划分,即先把职业技能等级的基础业务划分为若干工作领域,每个工作领域下设置多个工作任务,再把工作任务对应到不同的课程。具体如下:
(1)纳税实务嵌入社会共享中级代理实务,包括:代理合同管理及初始化设置、企业典型和特殊业务制单和审核、财务报表生产与审核、涉税事项处理共4个工作领域;
(2)社会共享中级外包服务,包括:商旅与费用报销外包、薪酬业务外包、业财一体化外包、成本核算外包及固定资产业务外包共5个工作领域;
(3)社会共享中级企业管家,包括:创业计划、组织设立变更及注销、证照办理业务及产权及其他服务共4个工作领域。
其中基础会计实务嵌入社会共享中级代理实务包括:代理合同管理及初始化设置工作领域;企业财务会计嵌入社会共享中级外包服务包括:企业典型和特殊业务制单和审核和财务报表生产与审核共2个工作领域;纳税实务嵌入社会共享中级代理实务包括:涉税事项处理工作领域;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嵌入社会共享中级外包服务包括:商旅与费用报销外包、薪酬业务外包和业财一体化外包共3个工作领域;成本会计嵌入社会共享中级外包服务包括:成本核算外包工作领域;创新创业实践嵌入社会共享中级企业管家包括:创业计划、组织设立变更及注销、证照办理业务及产权及其他服务共4个工作领域。
(三)更新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会计专业的开展应依照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及专业要求进行,将证书培训方式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整合[5]。通过应用“1+X”证书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内容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融合、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构建“产教融合、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是将智能化时代下各行业会计的职业技能标准贯穿到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
(四)深化产教融合
通过应用“1+X”证书制度开展教学时,职业院校应与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例如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进入智能财税组织机构中学习与交流最新政策、了解并掌握财务共享的工作机制与财务先进技术、明确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内容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开展会计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夯实的基础。此外,企业在该过程中可定期安排财务人员加入到学校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内容的活动中,或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强化校企沟通,借此来完善校园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五)新式教材开发
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倡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体现德国式“双元”性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突出实践实训一体化设计,具备数字化资源配套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的国家规划教材。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施“课证融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变化,改版和开发具备数字化资源配套的新式教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 结语
综上所述,“1+X”证书试点下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专业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诉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考取相关证书,这样不仅能够保障“1+X”证书制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会计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