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2021-11-30陕西师范大学

青年心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个性特征家庭儿童

陕西师范大学 贺 娜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教育一般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部分组成,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也是儿童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父母作为家庭中和儿童接触最多的人,会在无形之中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儿童个性发展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家庭环境,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方面组成。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共同的道德理念和思想意识,用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涵盖价值理念、审美观念及理想观念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各种活动的行为规范,涵盖体育运动、学习等;家庭物质,反映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涵盖经济收入、支出及衣食住行等。

一、现阶段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一)父母个性方面

研究表明,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育儿及家庭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认识,这也决定了他们以后教养方式的不同。而这些态度和认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环境。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行为。加上儿童普遍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个性与行为方式都会反映在儿童身上,这种行为习惯一经养成,便会成为儿童的性格。如果父母性格急躁,经常发脾气,或粗心大意,办事不认真,儿童耳濡目染,便会逐渐习得父母的不良行为。

(二)家庭结构方面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有着不同的氛围和结构。家庭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包括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主干家庭及留守家庭。以单亲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为例,单亲家庭是指仅由母亲或父亲所教养的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很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而独生子女家庭是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很少去关心别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的性格。

(三)家庭经济情况方面

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直接决定着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不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里,父母大多属于专制型家长,强调儿童的顺从;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里,父母大多属于权威型家长,重视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与儿童个性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

父母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个性。一般来说,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就越重视儿童的教育,越有可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有一些不恰当之处,会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五)家庭氛围方面

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儿童通常性格比较急躁、粗暴。如果父母经常吵架,这会给儿童心理上带来过多的负面情绪,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这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来说,很容易情绪紧张、患得患失。但在气氛和谐、父母关系融洽的家庭中,幼儿通常性格开朗大方,也会有更多的精神力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健康生活。

(六)父母教养行为方面

父母教育观念的不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着教养行为,这也造就了儿童的不同个性。一般来说,家长的教养行为主要有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及忽视型。

权威型家长,即“恰当要求、恰当反应”型家长。这一类型家长对子女有合理的要求,有控制而风格灵活,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能够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性和独立性。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通常积极乐观,有主见,更容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专制型家长,即“高控制性”型家长。这一类型家长要求儿童绝对服从自己,完全忽视儿童的自身需求。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通常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内心压抑自卑,不仅会给儿童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会影响儿童今后的人生。

放纵型家长,指对儿童充满积极的态度但缺乏控制力的父母。他们很少会对儿童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也很少不满足儿童提出的物质要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通常会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往往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

忽视型家长,指既忽视儿童需求又缺乏控制力的父母。他们对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注,也对儿童的任何行为缺乏应有的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通常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很少为别人考虑,很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二、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发展的策略

(一)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

在家庭氛围和谐、父母关系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通常性格较为乐观。对此,当父母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时,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溺爱儿童。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予理睬,或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当儿童停止哭闹,家长应告诉儿童他刚才的行为是错误的,并及时要求改正。这样既能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避免儿童形成霸道强势的性格。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也是教育好儿童的前提。在儿童个性培养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儿童,理解儿童的需求,认真倾听儿童的心声,进而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合理运用鼓励和批评方式,形成谦虚勤劳的个性特征

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发展,应合理运用鼓励和批评方式,形成谦虚勤劳的个性特征。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不少家长对儿童的日常起居都全权包揽,对孩子犯的错误也是视而不见,很容易养成儿童不良的个性特征。对此,家长应及时指出孩子的缺点,不让孩子滋生骄傲情绪;但也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这会造成儿童自卑的心理。与此同时,家长应让儿童学会自力更生,如自己拿玩具、穿衣服、洗手等,还可让儿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扫地等,激发儿童的劳动兴趣,提高儿童的自理能力。

(三)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形成合作团结的个性特征

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发展,应为其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形成合作团结的个性特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缺少同伴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实践机会。对此,家长应多带儿童出去玩耍,鼓励孩子多多参与集体活动。让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或图书分享给小伙伴一起玩,培养儿童的分享意识,让儿童快乐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家长还应有意识地给儿童一些磨炼,不断鼓励儿童去克服困难,激发儿童的自信心,并让儿童学会积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进而培养儿童为乐观勇敢的个性特征。

(四)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发展,应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时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结合好,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对此,教师应认真了解儿童的家庭环境,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向每一位家长汇报儿童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育及儿童个性的引导方面,向家长做出详细的要求和说明,让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督促儿童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学校可借助微信、微博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及时向家长推送相关信息。家长也可利用平台,反映学校日常管理或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搭建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促进家校共育作用的发挥,从而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又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基础。父母作为儿童人生的首位老师,其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及教育方式对儿童未来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对此,要想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必须合理使用批评和鼓励等方式,磨炼儿童的意志,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注重合作品质的培养,提供更多与人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作用,让儿童逐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