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数学课堂“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2021-11-30江苏省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李小乐

青年心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竹竿

江苏省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小乐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聋校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聋生实际,有利于聋生体验、理解、思考、探索与交流,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因此在聋校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体验数学的过程。如何使聋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世界的魅力?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的一点探索: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聋生如果能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聋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学校的围墙边有一排树,在学习“比和比例”时,我把学生带到围墙边,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围墙边树的高度。树木高耸,怎样测量呢?有的学生说把树砍倒了再用尺子量,有的说爬上树先用绳子量,然后再量绳子的长度,还有的说用遥控无人机帮助测量,这些方法都太麻烦了,这时我取来一根量好长度的竹竿,笔直插在树旁。此时阳光高照,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于是我量得了竹竿影子的长度。这时我启发聋生思考:竹竿的长度知道了,竹竿的影子也能量出,你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会有聋生想出:可以先计算出竹竿和竹竿影子的长度关系,再根据树影长度计算出树的高度(提示学生要在“在同一时间”)。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聋生很快测量出了树影的长,既而算出了树高。接着,我继续追问:“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聋生讨论后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节课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难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既增进了知识,又锤炼了能力。

二、经历实践,体验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课本学到数学知识,但所学到的只是间接经验。对于那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例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题目“小林家每月用水4 吨,两个月用水多少吨?”让聋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接着又问“3 个月?4 个月分别用水多少吨?5 个月,8 个月呢?……”聋生开始很积极的计算,可没过多久,就逐渐不耐烦了,感觉到枯燥无趣。这时我就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有学生就会联想到用刚学习的乘法算式来计算,这一前一后的亲身实践,让聋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既高效准确率又高。这种实践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又真正理解了“相同加数”这一概念,也从中领略到乘法的优越性,更体验到了产生乘法的必然性。

三、动手操作,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聋生由于没有听力和语言,感知周围信息主要依靠视觉、触觉,这就决定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实物感知—形成表象—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聋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中有些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如果强化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就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下位概念,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在于长与宽是否相等。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聋生体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操作可变形的长方形学具,使长方形的长边慢慢缩短,最后缩短成与宽边一样长,这就形成了正方形;如长边继续缩短.则又变成了长方形。这样聋生就能直观认识到:正方形只是长方形长边运动中的一个特例。

聋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而对于聋生来说,他们接触社会比正常儿童少,获得的生活体验往往很有限。丰富而多元的体验是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基础。以下一些常见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低年级的聋生能指着实物数出物体的数量,但他们往往比不出具体两个数的大小;在单位换算时,学生的错误率很高……而教师往往将这些现象归咎于聋生的粗心。很显然,聋生没有很好地建构起各种单位(长度、时间、面积等)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会通过让学生“掂一掂”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量一量”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拼一拼”建立体积单位概念。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两根小木条和一个小钉子,让学生把它们组合成一个角然后再拆开,这一组一拆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了角组成的必备条件(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同时又感知了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这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因为缺乏体验的建构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扎实稳固。

四、引导探究,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

在聋校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与正常学生相比,完成一个问题的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给聋生创造条件,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引导聋生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没有按照教材那样让聋生一步一步地在长方形中摆小正方形,而是每个小组发15 个边长为1 厘米的正方形,让聋生以小组为单位直接求几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的面积,并提出看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确,有创造性。一开始求长4 厘米、宽3 厘米和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时,各小组还是在长方形中摆小正方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时比的仅仅是摆的速度,没有什么策略。在聋生取得初步成功之时我再让他们求长5 厘米、宽4 厘米和长8 厘米、宽5 厘米的两个长方形面积,这时有的小组就向我求援,让我再发一些边长是1 厘米的小正方形,我说:“已经没有了,下面靠同学们自己去想办法吧”。有的小组干脆和别的小组合作一块测量,可测量长8 厘米、宽5 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时仍然还不够用。经过短暂的困惑和讨论之后,终于有的小组利用简洁的方法即只沿着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摆小正方形,然后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其他小组也纷纷恍然大悟,用这个方法去加以验证,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去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在以上的实践操作中,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找到了探究的方法,体验到了探究数学的乐趣。

五、情感参与,体验失败和成功

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聋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让每个聋生都开动思维机器,处于思维振奋阶段。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老师给同学们发放红包,学生通过说一说自己红包的金额和互相之间比较红包的大小来认识人民币及不同面额之间的换算,学生的学习有了情感的参与,对于学习的内容乐于接受。例如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利用视频及图像向学生展示了2004 年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2004 年12 月26 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全球死亡292945 人,失踪 127774 人左右,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海啸灾区累计捐赠达1200000000 人民币,一组组数据不仅引出课本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爱护地球环境的情感教育,枯燥的数据学习因为有了情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感性,记记忆更为深刻。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爱数学、乐于学数学。引导聋生凭借自身的聪明和努力解决他们原先看起来很高深、很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创新、体验成功、感受挫折,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竹竿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
取旗
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育教学
论聋校语文对话教学实施
长竹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