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物”和“体质”理论初探变应性鼻炎的“辨体论忌”*
2021-11-30罗富锟陈源叶远航张世鹏向浏岚蒋路云刘洋李昕蓉
罗富锟 陈源 叶远航 张世鹏 向浏岚 蒋路云 刘洋 李昕蓉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IgE 介导的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喷嚏、鼻痒、鼻塞、流大量清涕等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眼痒、流泪等症状,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多发疾病,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空气质量恶化,AR 发病率越来越高,不仅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还大大加重了医疗压力和社会负担。中医治病常主张“三分治,七分养”,强调自身调护的重要性,饮食调护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医学理论,关于发物的禁忌是疾病过程中饮食调护的重要内容,故本文以中医“发物”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中医学中另一重要内容—体质学说,通过体质与AR 的相关性探讨,为AR 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饮食忌宜建议。
1 饮食忌宜的重要性
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药物具有四气五味,疗疾是以药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虚实偏颇,药物的偏性利用得当,可治病疗疾、养身健体。若是偏性不能契合病机,则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同样地,食物也具有偏性和四气五味,虽然大多数食物偏性不会像药物那样明显,但由于长期或经常食用,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在患疾病时,由于人体处于阴阳失衡的状态,阴阳自和的能力受到抑制,饮食物偏性对人体的影响会被放大。此时若是饮食不当,则饮食物更可能加重病情,不利康复。因此,在疾病状态下,饮食忌宜就显得更为重要。《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了饮食禁忌的一般要求:“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热论篇》在论热病的禁忌时也专门讲到:“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中,仲景在桂枝汤服后调护方法中,明确指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可见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医家们就开始重视食物对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了。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饮食忌宜的内容,创立了中医发物理论。发展至今,关于发物饮食忌宜的必要性认识,已被大众所熟知。例如,患者经常在就诊完毕后,会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忌口,而医生也会凭借经验给予相应的饮食忌宜建议。中医学讲究有效经验的传承,发物理论若是没有价值,早应消失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洪流中。
不过,要想利用好发物理论来指导临床,就必须对发物的概念认识到位,对发物食物的分类进行明晰。
2 “发物”概念和分类明晰
2.1 发物的概念
历代医家对发物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发展至今,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文解字》:“發,發也。”表现出一种由动到静、由内而外的态势。现在还引申成发生、发展的含义。朱飞叶等[2]据此认为,发物应该有“发”的特征,故本意应该是指具有辛温、发散、甘温补益特性,能导致口干、便秘、齿龈肿痛加重,或者加重溃疡、疮疡等外科疾病,或者容易引起过敏等表现的食物。黄进[3]根据多种古籍文献记载得出结论,发物还有更广的含义,认为只要在患病过程中、病后康复期间、甚至于病愈后,进食的食物如果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向愈或导致宿疾复发等,都可以认为是发物。这两种观点,可被认为是发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2.2 发物的分类
黄进根据清代王孟英所著《随息居饮食谱》中关于发物食物的记载,将发物分为7 类:动火发物、动风发物、助湿发物、积冷发物、动血发物、动气发物和动病发物。翟华强等[4]另辟蹊径,以《中华本草》、《食疗本草》等为参照依据,以临床报道为出发点,选出了80 种常见发物,利用统计软件,从四气五味的角度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发现这80 种发物里面,寒热温凉平皆有,酸苦甘辛咸俱存,以性温、性平、味甘、味辛为主,但也不乏性寒、凉、味咸、苦之品。翟华强和黄进的分类方法,分别从发物自身特性、发物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进行讨论,二者结合来看,对发物的认识较为全面,有利于本文从体质和AR 的中医证型方面出发探讨AR 患者的饮食忌宜,故后文以之为参考。
3 体质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
3.1 体质的概念和体质学说
要想做到对AR 患者进行“辨体论忌”,除了发物理论需要掌握外,对中医体质理论也要有清楚的认识。体质,亦称“禀质”,受于先天而养于后天。是人在生命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5]。《灵枢·寿夭刚柔》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是对体质的早期认知。明代张介宾较早使用“体质”一词,在清代以后,“体质”的使用逐渐增多,往往用来表述个体的生理特殊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1]通过临床观察,结合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相关认识,最终提出中医体质有: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瘀血质、特禀质这九种基本类型。现代体质学说的建立和完善,对把握个体差异和特征性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有益于指导临床诊疗实践。
3.2 体质与AR 的相关性
范愈燕等[6]通过对收治的649 例AR 患者采用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进行体质调查,发现气虚质、特禀质这两种体质的患者居多,分别占33.9%和30.4%。禹云芝[7]通过类似的调查方法对收治的200例AR 患者体质进行分析,发现其体质分布为:气虚质>特禀质、阳虚质>其他类型体质;证型分布肺脾肾虚>肺虚>肺脾虚>肺肾虚>肾虚>肺经伏热>其他证型。两者调查结果亦与中医学认为的鼻鼽发病的四大病因病机: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肾阳(气)亏虚,温煦失职;肺经郁热,上犯清窍较为贴合。两人从临床调查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AR 的证型分布与AR 患者的体质特征有共性可循。据此,可初步得出结论:体质与AR 发病具有明显相关性,AR 患者多为气(阳)虚质、特禀质,也可由此推论,气(阳)虚质、特禀质人群,更容易患变应性鼻炎。
在对发物和体质有了必要的认识后,以下就对AR 患者进行“辨体论忌”的饮食忌宜讨论。
4 AR 患者饮食忌宜讨论
前文已经提到饮食忌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临床中医师也常常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但由于广义发物的范围太大,包含了日常食物的大部分种类,所以一些医师可能会由于对发物概念认识不清,或未结合患者体质及疾病具体情况,从而要求患者忌口过于广泛。没有结合与把握患者体质与病证特点而要求进行忌口,不仅不能发挥发物理论对治疗疾病的指导作用,反而可能使患者营养摄入不足,脾胃无源以化,正气无源以生,不利于疾病向愈。所以在为患者提供饮食建议时,可从发物和体质理论出发,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病症特点,进行“辨体论忌”,以增强发物饮食忌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1 气虚、虚寒类AR 患者忌宜
《黄帝内经》讲:“肺病忌寒食”。肺开窍于鼻,变应性鼻炎被归于肺系疾病范畴,且大多数患者确实属于气虚型、虚寒型,故临床上尤应注意是否需要让患者对“寒食”发物的禁忌。以下根据患者此类体质和AR 分型进行讨论:
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虚寒型体质):除了对AR 患者进行温肺散寒、益气固表的方药治疗以外,应告诫患者尤其注重忌食积冷发物、耗气发物。比如:西瓜、梨、柿子等寒凉水果类,苋菜、菠菜、茄子、四季豆等寒凉蔬菜类以及鸭肉、蟹肉等寒凉肉食类。同时萝卜、山楂、香菜、辣椒等容易耗气的食物也应尽量避免食用。在AR 的缓解期,可适当进食具有补肺气作用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大枣、蜂蜜、山药、百合、狗肉等。中药黄芪不仅具有较佳的补肺气作用,还可以固表养正以御外邪上犯鼻窍诱发AR,故可常食黄芪炖鸡,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
②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气虚型体质):除了对AR 患者进行益气健脾、升阳通窍的方药治疗以外,应告诫患者尤其注重忌食耗气、动气发物。比如:辣椒、葱、姜、蒜、香菜、萝卜、大头菜、山楂、茶叶、槟榔、薄荷等耗气类食物。黄进提出黑大豆、芡实、薯类、芋头、栗子、荞麦、糯米等“动气发物”具有涩滞、难以消化的特性,容易阻碍气机,不利脾胃运化,故脾虚证型的AR 患者也不宜多食。在AR 的缓解期,可适当进食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莲子、山药、茯苓、大枣、蜂蜜、粳米、人参、党参等食物以补虚、益气、扶正。
③肾阳亏虚,温煦失司(阳虚型体质):此证型的AR 患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等表现比较突出。除了对其进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的方药治疗以外,应尤其告诫患者忌食生冷发物,以免进一步伤及阳气,比如:冰激凌、冰冻饮料、冷藏水果等冰冻类食品,西瓜、梨、柿子等寒凉水果类,苋菜、菠菜、茄子等寒凉蔬菜类以及鸭肉、蟹肉等寒凉肉食类。可按照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如羊肉、狗肉、鹿肉、羊睾、海参、鳝鱼、小米、核桃、韭菜、姜、板栗、黄芪、党参、人参等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
4.2 肺经郁热型AR 患者忌宜
除气虚、虚寒证外,肺经郁热证在临床上也较常见。《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二》记载:“鼽涕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此证的发病机理是邪热郁于肺经,而复感外界温热邪气,两邪相搏,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咽干燥等症状。对于此证型的AR 患者,除了进行清宣肺气,通利鼻窍的方药治疗外,也应建议患者注意饮食调护。应忌如辣椒、胡椒、葱、姜、蒜、桂皮、干姜、豆蔻、芥、烟、烧酒、韭菜、狗肉、羊肉以及卤制品、油炸品等助热动火发物食物。可适当选择食用雪梨、莲藕、荸荠、银耳、蜂蜜、山药、百合、柚子、葡萄、白菊花等清肺养阴类食物。
4.3 关于特禀质体质患者的讨论
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气虚型体质AR 患者多表现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阳虚型体质患者多表现为肾阳虚证,阴虚型和湿热型体质患者则可能容易出现肺经郁热证。但是AR 患者很常见的特禀质体质却不一定有某种特定的证型与之对应。根据现行的中医体质分类依据[8]表述,特禀质是一种特异性体质,是多由于遗传和先天性因素,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造成的特殊体质缺陷。由于特禀质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故特禀质人群的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常见表现以及发病倾向等,都具有差异性。特禀质中的过敏体质,其常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常发生食物、药物过敏,易患花粉症等。
一方面,特禀质中的过敏体质人群容易发生食物过敏,另一方面,AR 患者相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出现食物过敏的概率明显增高[9]。AR 和食物过敏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因此,对患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反应的食物。可以对此类患者进行过敏原筛查,对导致过敏反应的食物应选择忌食。由于筛查项目有限,除了对已检测出的过敏食物忌食外,对常致过敏的食物也应加以留心,如:花生、杏仁等坚果类,鱼、虾、蟹等水产海鲜类。黄丹卉[10]对10 种中医药古籍中的发物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常见食物依次为:鱼、鸡、羊肉、酒、烧酒、鹅、椒、面、牛肉、姜,共出现 285次,占全部统计的58.52%。故以上发物食物也是特禀质体质患者可以参考忌食的。当然,特禀质体质的AR 患者也可能表现为气虚证、阳虚证、湿热证等,需参考前文所述内容进行饮食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过敏反应的出现会受到食物不同的加工方式影响。某些食物过敏源具有热变性,比如经过加热或者烘烤过后的牛奶和鸡蛋,可以使大部分对其过敏的人耐受[11]。所以患者出现对某种食物过敏,而这种食物又属于日常饮食时,可考虑采取加热等改变加工方式的办法,若是仍出现过敏反应,则考虑忌口。
5 讨论与总结
AR 目前没有根治的手段,除药物治疗控制外,从日常生活方面介入,也是极其重要的。由于AR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吸入性过敏原,临床上大部分医生会给患者强调诸如“出门佩戴口罩”、“少去花草多的地方”、“家里不养宠物”、“勤洗被褥”。这固然没错,但却有失全面。宋代陈言提出“三因学说”,认为外界六淫邪气侵袭为外所因;七情所伤,是先自脏腑郁发而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将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病因分类,以此阐释疾病的发生规律,以更好地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中医以三因学说为基础,根据病因的来源、致病途径以及致病特点等,将其简化为外因、内因两大类。如外感六淫、疠气等外界邪气被认为是外因;饮食劳逸不节、情志失常、禀赋不足等被认为是内因。吸入性过敏原可视为外邪侵袭人体,即外因;进食诱发或加重AR 的发物食物为饮食不当、特殊类型体质使得机体易患AR 或者易使AR呈现出某种中医证型,故两者可视为内因。由此可见,减少吸入过敏原针对的只是AR 的外因,要想更好地控制AR,内因亦不可忽视。
前文所述的发物食物虽种类繁多,但发物致病受人的体质、疾病特性等因素影响,故AR 患者关于发物的饮食忌宜,一定是基于患者体质以及临床辨证的。一方面,体质决定了哪些的食物是患者适合食用的、避免食用的;另一方面,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长期或经常食用的食物也会反过来影响体质的类型。民间有种说法叫“药补不如食补”,不无道理,比如大部分AR 患者都属于气虚、阳虚型,对于此类患者,若是日常饮食中,注意多食用具有补气、补阳作用的食物,避免食用积冷发物、动气发物等耗气伤阳的食物,久而久之,阳气渐旺,正气渐充,虽然没有直接治疗AR,但也必定有利于疾病向愈,这也就是中医所追求的“治病求本”。综上,基于“发物”和“体质”理论探讨变应性鼻炎的“辨体论忌”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调护中具有必要性。本文从理论层次初探了AR 患者的饮食忌宜,若要做到更精准、更有效的“辨体论忌”,还需在临床中反复实践、摸索、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