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探讨灸法治疗中风临床感悟
2021-11-30周帅赵瑞瑞薛明新
周帅,赵瑞瑞,薛明新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市鼓楼区江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7
研究表明,中风后便秘的发生率较高,且中风发病程度、预后恢复皆与便秘密切相关[1],提示中风和脑肠相关性。因此,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腹部施灸治疗中风机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亦可为相关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1 病因病机
临床上,中风发生总属外感和内伤,而以内伤为主。内伤有虚实之分,虚为正虚,进一步有气血阴阳亏虚;实为邪实,进一步有肝阳亢盛,痰湿生热。气血脉络不畅是本病发病关键,导致脉道阻塞或血溢脉外而为病。
2 脑肠-灸法-中风
脑-肠轴是脑与肠道相连接桥梁,其通过对脑与肠道的双向调节,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研究发现,脑、肠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个网络被称为脑肠轴[2]。脑肠轴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的双向轴,在中枢神经、肠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作用下,神经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激素或神经递质调控胃肠运动及脑功能。
2.1 脑与肠
脑与肠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脑为元神之府,位于巅顶,精汁内藏而不泻,总司脏腑;肠居于下焦,糟粕汇聚之处,为传化之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有“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肠道升降通畅,水谷经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化糟粕后,使浊阴得降,津液输布全身,则神明得以充养,神清气爽。而脑神得养,髓海有余,可进一步调控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及感觉运动。此外,经络的循行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如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柱骨之会”(《灵枢.经脉》),通过督脉间接与脑相通;手阳明经筋“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灵枢.经筋》)与脑相络,上下相通。又载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经脉》),手太阳经筋“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灵枢.经筋》),可知大小肠经皆与脑关系密切。在病理状态下,脑神失职,腑气不通,易产生一系列病理表现,如受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刺激后,易引起恶心呕吐、腹部胀满、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在中风急性期,近一半患者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多日未解等表现。
2.2 中风与肠
临床上,中风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抑郁等情志障碍,并有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紊乱表现,这主要因脑为元神之府,是精神活动枢纽,中风后脑髓受损,神明居无定所。且脑居人之最高处,与脊髓相连,通过脊柱与腹腔间接联系,中风后颅内压升高,使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并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引起胃肠道蠕动抑制,腺体分泌减少,进而腹腔内压力增大,肠道缺水,导致大便传导障碍。大便排出困难,不能及时将体内毒素排出,使有害物质沉积血液内,炎症反应持续亢进,亦会增加肠道血管通透性,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可能诱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等风险,进一步破坏脑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导致恶性循环。
2.3 灸法与中风
中风日久,气血精气亏虚,瘀血存内,阻碍经络气血运行,灸法可益气活血通络,开通脑窍,故承淡安教授主张使用重灸,认为“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3]。临床研究显示,灸法既能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有害物质排泄,改善胃肠道功能,又能降低病灶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向炎症组织聚拢,进而减轻局部组织的过度水肿,减轻颅内压,有效改善神经功能[4]。资料显示,灸法无论对中风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有良好临床疗效[5]。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3 岁,2019 年3 月11 日就诊。患者2019 年1 月4 日晨起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外院查头颅MRI 示“右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急性脑梗塞”,诊断为脑梗死,予抗聚、调脂稳斑、改善循环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刻下:左侧肢体乏力伴有活动不利,言语稍含糊,无明显饮水呛咳,时有口苦咽干,纳寐欠佳,小便夜频,大便四五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稍偏向左侧,咽反射存在,左侧上肢肌力3 级,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 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左侧病理征+,右侧病理征-。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熄风、开窍醒神。治以隔药饼灸。
具体操作:令患者取仰卧位,腹部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分别将药饼(川芎4 g、天麻4 g、大黄2 g、黄芩2 g、五味子2 g 等研磨成粉,将蜂蜜、姜汁倒入其中,和成3 个3 cm×3 cm 药饼)直接放在中脘、神阙及关元之上,并把10 层纱布垫于药饼上,然后将4 个3 cm×3 cm 的艾柱点燃后,2 个为一组,分别放入2 个艾灸盒内,并将艾灸盒放于纱布上。待艾柱燃尽后用压舌板将艾灰铺匀,把新的艾柱点燃并放入,时间以1 h 为准,期间若患者不能忍受,可加垫纱布,或将艾灸盒撤离片刻。
患者治疗前相关量表检查示:脑卒中运动功能分级(Brunnstrom)2 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9 分,焦虑自评量表(SAS)22 分,生活质量量表122 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30 分,抑郁自评量表(SDS)18 分。
艾灸疗法每日1 次,每周5 次,休息2 d,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周后,患者左侧肢体乏力感明显减轻,言语稍清晰,咽干口苦不显,食欲增加,夜尿频次减少,睡眠改善,大便每日1 次。复测相关量表检查示:Brunnstrom 2 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13 分,SAS 评分10 分,生活质量量表142 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27 分,SDS 评分5 分。
按:本案辨为中风-中经络病,结合临床表现及舌脉,辨其证属肝阳上亢。患者腑气不通,糟粕不能及时排出,致浊阴不能下降,津液无法输布全身,则神明无以充养,脑神失职。本案虽临床表现热象,但《内经》提出“火郁发之”,故“热证可灸”,并为历代不少医家所遵循。利用灸法升散、炎上特性,在本案治疗中佐以川芎及天麻等发散之药,使体内邪热之气通过腠理宣发而出,以利于热邪消退,辅以大黄、黄芩及五味子等通降腑气,使浊阴得降,神明得以充养,神清气爽。
4 小结
随着脑肠轴学说进展,学术界已认识到脑肠相关性,为腹部施灸治疗中风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上述通过分析脑与肠、中风与肠、灸法与中风的关系,揭示了脑肠-灸法-中风相关性,为腹部施灸可通过改善脑肠相关状态达到治疗中风目的提供参考。今后,笔者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腹部施灸如何影响中风患者肠道微生物及其与中风后大脑的相关性,为灸法治疗中风病提供更多依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