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 养生大忌
2021-11-30王延群
◎王延群
俗话说:“四十岁前人找病,四十岁后病找人。”“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树老根多,人老病多。”身体这个“机器”用了几十年,磨损了,这里那里出毛病在所难免。对待疾病,我们只能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积极治疗。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
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体检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了定期去医院体检的好习惯。然而,有些老年人却对体检持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单位提供免费体检机会或子女已经为他们购买了体检卡、预约了体检时间,也不愿意去。理由是,如果没查出什么病,等于白白浪费钱;万一真查出什么病来,大都活不了多久,还不如不查,糊里糊涂活着也蛮好。仔细分析一下,老年人有病不就医,多是心理作怪。
“害怕”心理
体检会引起不少老人的抵触心理,即使由单位承担体检费用,他们也不愿意参加,怕查出严重疾病,心里“添堵”。但是“怕”是一种消极的回避,有病而不及时就诊,若贻误病情,岂不是带来更大的麻烦吗?有病躲也躲不过,不如早看为好。
“愚昧”心理
根据症状,自己便下诊断。一些老人出现症状,自己总能解释其原因,如消瘦——睡眠不好,乏力——年老了,胃痛——饮食不当,发热——受凉了,尿黄——上火了,便血——痔疮出血了。或者曾患某病,几年后又出现与原病相同症状,便自己断定是旧病复发。其实不然,得了某种病,往往会有多个症状,且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病人又有不相同的症状,病人仅靠症状就为自己“诊断”,真是一件困难而又不可靠的事,也很容易因“误诊”而造成遗憾。有病早到医院,早诊断,早治疗,才是上策。
“省钱”心理
现在的老人都是经历苦日子过来的,他们年轻时早出晚归,辛苦工作才把孩子拉扯大,现在身上的每一分每一角都来之不易。有的老人认为上医院除了挂号难之外,还要负担化验费、检查费,就连普通的药都比药店贵,更可怕的是有时折腾一整天,却检查不出什么问题。现在的老人不少都是慢性病缠身,就算身体有些什么不舒服,他们宁愿自己去药店买药吃也不愿意上医院,有的甚至盲目相信“小偏方治大病”,实在扛不过去再去医院。其结果是,病情加重后不仅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痛苦,而且花费也增加了许多。
“养病”心理
这病不严重,养养就好了。很多老人对某些疾病并没有概念,甚至从没听说过,只单纯地认为吃好喝好,养养就能好。这就大错特错了,一些普通的感冒、腰酸背痛确实是可以通过调养慢慢变好,但是有些脏腑病还是需要上医院进行诊治才能痊愈。所以,老人一定要对疾病有个基本的认识,身体出现毛病时也能及时判断需不需要就医。
“忍耐”心理
小病能忍就忍,不让子女担心。就算是小病小痛,只要上了医院,在各种仪器的检测下,总能查出些毛病。这不仅让老人心理恐惧,家里人也跟着担心。所以很多时候,老人干脆不表现出来,心想忍忍就过去了。但是笔者要提醒老人,现在年纪大了,不像以前年轻身体好,如果突然感觉身体某处疼痛,还是不能强忍硬撑,以免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要强”心理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每天守在你身边,而且家里经济压力大,慢慢感情就会疏远。所以说,老人讳疾忌医更多的原因是不服老,而且他们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生病,也不敢生病。面对这种情况,家人一定不能动怒,需要慢慢开导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最好的劝说方式。
老年人之所以存在上述这些原因,主要与4 种因素有关:一是与文化水平和家庭收入有关;二是与认知偏差有关,避讳就医;三是与老年人“不服老”的心态有关,盲目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不用就医;四是与心理疾患有关,主要表现为少语、不与家人主动沟通、对外在事物不感兴趣等。
在此要特别提醒患病的老年朋友,一定要走出这些怪圈,保持健康的心理,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有一首《老人讳疾忌医》顺口溜,有点意思,推荐给老年朋友们读一读,或许对解开您的心结有所帮助:“老人体弱不舒适,正常不过了的事。但是多数老年人,讳疾忌医不愿治。有病逞强装硬汉,就是不愿去医院。说上医院乱花钱,排队挂号费时间。高昂检查化验费,连普通药都很贵。有时折腾一整天,检查不出什么病。现在这些老年人,一般慢性病缠身。就算身体不舒服,宁愿买药去对付。小病能忍自己忍,不让子女们担心。就算小病或小痛,医院查出些毛病,老人心里很恐惧,家人担心也受累。所以干脆不检查,心想忍忍就过去。提醒这些老年人,还是不要去强忍。以免加重了病情,延误治疗悔终生。很多老人对疾病,并不了解真实情。认为能吃又能喝,感冒腰疼算什么。通过调养便会轻,大错特错需纠正。小病不治酿大病,花钱吃药更心疼。特别有些脏腑病,医院才能诊治清。很快痊愈治好病,身体无病多安宁。有的得了慢性病,加之经济负担重。讳疾忌医不愿看,害怕儿女受牵连。有的老人不服老,需要慢慢去开导。晓之以理动之情,耐心劝说才能行。奉劝这些老年人,有病及时看医生。身体健康大事情,晚年幸福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