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建筑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1-30张静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文/张静(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就体现在“新”字。新媒体完美地融合了通讯和互联网技术,以数字信息为核心基础进行发展。新媒体技术具有高效性、互动性、实时性和共享性等几个特征。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互动性也由单线联系转变成互相传递信息,甚至可以进行“一对多”模式的信息传递。在新媒体背景下,所有信息资源都能共享,被各个成员广泛应用,最终有效地提升了资源应用率。除此之外,新媒体还有交互性特点和平等性特点。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信息接收者,都能进行平等的信息传递与接收。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分析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将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作为信息传输终端,进而向用户提供多种信息及娱乐服务。对于新媒体与四大传统媒体的区别,曾任我国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的王斌说道:“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种“无障碍”的信息传播模式。广大高校必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开展方式。结合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新媒体充分结合,具备如下优势:
(1)将理论应用于对时事热点的探索,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视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能够看到很多深入表层之下的复杂社会现状。偏远山区或思想较为落后的地区运用新媒体,围绕社会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其思想政治观念必然更加成熟,从而全面加强教学质量。
(2)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及各大社交媒体,企图瓦解我国政治体制。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结合新媒体,对其中存在的错误、谣言予以及时驳斥,明确告知大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坚定其信念,提升其判断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将“全面驳斥网络政治及历史谣言”纳入新的工作范围,借助新媒体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使我国大学生受到正确的熏陶。
三、新媒体应用于建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积极探索新方式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应用于建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将新媒体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建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及其根本目标。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并且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二)新媒体应用于建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
作为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建筑类院校,如何将思政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相结合是急需积极探索的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有时会陷入形式单一、一言堂的困境之中,而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鲜活的素材,其中不乏许多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素材案例与实践项目。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新媒体对当代建筑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适用性。
四、新媒体对建筑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降低教育者权威性
对于学校而言,教育者的权威性至关重要,这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但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对教育者的权威性提出了巨大挑战。新媒体在为高校师生的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输出转变为师生双向的交流。在网络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更要牢牢把握住思想意识领域的话语权,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难度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环境异常复杂,纷繁的爆炸式信息冲击着大学生,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定影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新媒体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社交软件系统,形成了新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并不是井然有序的健康社区,不良信息难以被全部管控。然而,有的大学生并不具备明辨是非和剔除虚假信息的能力,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想迷惑,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阻碍。
五、完善新媒体应用于建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增强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力量势不可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为真正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在新媒体背景下,建设类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要放大,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新媒体应用主动权,促使青年大学生深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帮助大学生拨开杂乱的外界声音,精准找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奏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供根本保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将专业知识能力与新媒体能力进行结合。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明辨能力,要增加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通过设置科学有效的网络指导课程,提升教师和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提醒其对各种网络信息加以警惕,高效应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
(二)优化教育内容
为了能真正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适当地将学生感兴趣的正能量文体娱乐类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选用网络素材,通过新颖的方式将各种热点事件与教学内容结合,以此激发大学生对新鲜事件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影音结合的微视频或者是数字课堂进行思想课教学。科学选择教学形式,以小段时间学习发挥大量作用。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也可以灵活应用网络用语打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中去感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与魅力。当然,教育者的语言尺度要合理拿捏,选择正能量教学语言。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平台为建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时,一定要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目追求新颖,要真正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应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有利于真正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环境。
为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多功能接口,以学科教学为导向,将大量信息资源整合到整体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学校一方努力就能实现目的的事情,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联合努力,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平台上开放校园文化专栏,时刻展示校风、校训、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等,促使广大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信息的影响。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提炼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将相关的电子版教育内容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创建新媒体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理论与事实并存。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政课堂应当是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可以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作出恰当的指导,并且及时对大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创建高效的沟通机制,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完美互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主体性,真正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热情,促使更多大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新媒体教育平台。
(四)注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优质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运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推出多年,但我国多地的教育机构仅仅将之视为一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不仅未曾明确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更遑论逐渐使之完善,进而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常备方式。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包括思维视域与操作能力两个层面。
(1)从思维视域来看,教师必须正确看待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甚至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运用新媒体了解多元社会信息模式的积极意义。
(2)从实践能力来看,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应当拥有探索更多行之有效开展思政教学新方式的能力。成为教师,固然意味着需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在教授学生的同时,绝不能使自身停下前进的步伐。
(3)保证新媒体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及质量。前文所述的“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微博专栏、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更新速度。学生的精力和兴趣程度不一而同,任何微小的细节偏差,都会使其思维出现波动。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抓住所有机遇,尽量“吸引”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目的。
六、结束语
当新媒体日益走入大众视野,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开始有所串联。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完全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对于新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如何正面应用新媒体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适当补充,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