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阈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2021-11-30曲翃佼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曲翃佼

(河南大学 欧亚国际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P372)。 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互联网与数字化的时代。可以说,互联网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的交流工具。1994年,互联网传入我国。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2](P197)。 现在可以说是无时不网、无处不网。互联网信息虽然丰富,但也是鱼龙混杂。多元价值观传播给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3](P220)。 网络阵地能否巩固,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4]。网络阵地的巩固,实质就是思想与价值观念之争,就是人心之争。新时代,我们必须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发挥互联网保存与提取信息的功能,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红色传媒载体,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新兴网络介质,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在增强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实效性。

一、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弘扬民族精神

(一)利用互联网保存民族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看到积极的方面,并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科学技术带来的信息化深刻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发展状况,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内在与外在生活。信息社会的后现代特征越发明显。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倍增,重复信息与泡沫信息比比皆是,严重影响对有效信息和正确信息的选择,同时,无限传播的错误言论也可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正确的言行与价值导向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都对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造成了严重阻碍。“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5](P336)互联网领域仍存在不少弊端,但互联网信息并非不可控制,并非不可捉摸,我们仍然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即主流,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与巨大的信息存储性,给培育民族精神也提供了契机。利用互联网的储存与信息处理功能,实现对传统民族精神的保存,对互联网的各种信息进行去粗取精,从中挖掘适合民族精神发展的互联网信息为民族精神教育所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各种软件工具是保存传统民族精神内容的重要条件,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工具,古老的文化内容可以得到最完整、最多样化的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一直就有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世界上善于保存民族文化的国家之一。在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为记录文字提供了主要工具。由于历史的变迁、近代民族的灾难,民族精神演变的信息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保存,很多已经无从考证,这对于我们去铭记历史,传承与培育民族精神是极其不利的。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记录信息与保存信息的方式。在大数据,即巨量资料的支持下,各种信息都可以实现最优化的处理。民族精神信息得以保存的前提就是采集,而互联网的超算技术能够以最精确、最便利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采集[6]。很多展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材料非常宝贵也不易保存,有的甚至需要用手抄的方式才得以延续。而互联网的云内部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以数字化与虚拟化的形式完整录入与保存,对在遥远的时代的民族精神演变史进行专门的数据分析,建立起专业性与权威性的数据库,从而实现对民族精神培育中历史发展进程和情景的全方位记忆,给传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最精确的数据分析与信息支持,也为新时代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利用互联网传承和拓展民族精神

“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5](P534)互联网在较短的历史时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在多媒体时代,大数据或者是云计算,都可以通过计算架构去挖掘海量的信息,摒弃传统的大量抽样调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对多样化的平台信息进行直接处理,获取新时代民族精神教育成果的全方面信息。利用互联网,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从各种危机事件中提取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更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更经得起实践考验[6]。其次,由于信息时代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与便捷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去摄取新的精神文明成果时,可以多方面、多领域地吸收外来的精神文明,在交互交流的基础上发展新时代民族精神,这对于新时代培育民族精神尤为重要。脱离于世界,不与世界其他民族进行相互交流,也是不利于民族精神的提升与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提供了重要载体,有利于加快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速度,加快民族精神更新的步伐。最后,在互联网时代,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是常态,人们的上网时间也不断增加,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彰显,人们在互联网中创造的体现家与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民族精神信息,都可以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用,都是培育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素材。利用互联网可以充分提取新时代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素材与元素,而且可以实现实时性提取,这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依托。

二、开发红色传媒载体,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标志性颜色是红色,红色是无限生机、活力与民族气节的重要象征,在互联网中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一定要鲜明地展现民族的颜色。大众传媒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文化。“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 ”[5](P325)大众传媒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政治思想是靠媒体宣传的,传媒又具有明显的传播功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传媒的阶级属性是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它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创建弘扬民族精神的红色传媒载体,使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本质上不是单纯的科技进步事件,而是一种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现象,是人本身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同样需要借助于网络媒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掌握主动权,牢牢占据网络舆论阵地。

(一)设立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教育网站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5](P534)媒体时代的各类网站是传播信息文化的重要载体,创建弘扬民族精神的网站可以对民族个体成员起到前所未有的宣传与传播的作用。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网站为载体的民族精神培育,通过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站,将各种红色教育资源推向大众,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提高全民的参与热情,充分激发大众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以民族节日、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民族英雄诞辰纪念日的相关信息为内容主体,创立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网站,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华民族艰难的发展历史、铭记民族的奋斗历程,展现中华民族通过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将这些难忘的历史瞬间通过网站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成就感与归属感,提升民族精气神。特别是由于网站的开放性特征,人民群众在浏览主题网站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5](P336)。 主题网站建设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不再流于表面。

(二)创办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网络电视节目与电影

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7](P8)在现代传媒中,不仅是报纸,还有网络电视节目与电影,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舆论载体,都具有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互联网时代,媒体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每一个社会公民通过互联网都可以接收到无限丰富的传播内容。因此牢牢掌握包括网络电视与电影在内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积极向上的媒体资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应大力建设媒体教育的强大阵地,积极创办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电视节目与网络电影,同时注意展现鲜明的教育特色,吸引人民群众去观看,实现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大国工匠》《辉煌中国》等大型网络电视节目播出后,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社会掀起了炽烈的爱国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种专题网络电视节目与电影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如《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在一起》等网络节目都达到了弘扬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力量的良好效果。

三、开发新兴网络介质,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通过一定的介质,才能实现主客体之间信息与知识的传递。如果说网站、网络电视、网络电影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传统网络介质,慕课、微博、微信、QQ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新兴网络介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2](P198)通过这些新兴的网络介质,网络信息被提取并传播后,会以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加速实现共享。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各种信息,如历史碎片、重大事件等,都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关于民族精神的各类信息都会在各种终端得到高频次接收。多样化信息的反复刺激,有助于人们牢记历史,加深对民族的认识,感悟民族的精神,能促使人们居安思危。在这种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也更加能够触及心灵,产生令人振奋的效果。

(一)创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网络慕课

网络慕课,简称慕课,最初指教师授课过程的电子版,现在指一类以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课程为主要特点的线上课堂,社会大众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8]慕课具有在线性与开放性,一节课的时长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慕课平台深入学习知识,并不只是面向学生开设。伴随着全民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慕课学习知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开设了慕课平台,很多世界名校也都开设了网络免费课程,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以实现教育大众化的目的。中国的慕课学习者中,学生的比例较大。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已有30多个慕课平台,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9]。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学校都将课程转移至网上,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很多机构和企业的员工也都在家进行网络课程的培训。普通公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这都为慕课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12月9日,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我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慕课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探索,他指出,目前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9]。在新时代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充分发挥慕课的教育功能,创建弘扬民族精神的网络慕课,以方便人民群众直接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5(P378)]根据文化资本的理论,文化是个人通过投入时间在后天习得的。一种精神文化一旦被个人掌握,就会内化于个体,具有不可剥夺性。由于资本占有的不均,人们占有的教育资源往往是不均衡的。在互联网影响下产生的慕课,以其大规模、开放性与共享性,完全突破了文化资本理论。与传统的民族精神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慕课更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首先,网络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课程,它不是个人开设的一两门课程,而是由所有参与者开设的所有课程。某个公民只要愿意提供关于民族文化的素材,愿意制作视频,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创建一门民族精神教育的课程,并通过互联网,以神奇的速度实现广泛传播。其次,网络慕课的共享性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大量的网络慕课。我们可以以企业为单位、以学校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大量组织关于民族精神的慕课学习。这是学习方面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这些专门性与专业性的学习,有助于社会公民掌握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增加对国家与民族的了解,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感情。在生活的实践中,这种感情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社会主义信念与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最后,慕课教学不是面对面进行的,人们的上课时间与上课地点完全不受限制,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到最新的关于民族精神的材料,这就使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更加具有时效性。

(二)创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网络账号

当今,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微博、微信与QQ这三个网络新形态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要想利用网络技术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开发这些新兴的网络介质。“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 ”[5](P533-534)开发新兴网络介质时,还应该注意构建自由但有序的网络环境,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 ”[5](P534)互联网的应用主体都是社会中的人,无论是媒体的操作者还是信息传播者,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微博、微信、QQ作为在虚拟空间交流时使用的通信软件,非常重要。要想利用互联网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要的就是创建专门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QQ推送号,使不同群体的人都可以实时接收到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最新内容。同时,我们要利用这些网络账号,传播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突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奏响社会主旋律,以培育民族精神为目标,以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着力点,让人民群众在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中弘扬民族精神。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新时代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发挥互联网保存与提取信息的功能。应设立主题教育网站,创建慕课、网络账号,开发网络电影与电视节目,通过新兴网络传媒介质传播红色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