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探究

2021-11-30李国莉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李国莉

(1.开封大学 a.财政经济学院;b.区域经济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央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2019年、2020年中央1号文件均重申:“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姜长云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1]李小静指出,融合条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融合核心是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2]。吕岩威等结合案例,探讨了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3]。王劲屹等把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划分为产业环节延伸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地区产业集群型和休闲乡村旅游型几种[4]。孔祥利等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认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出路在三产融合发展[5]。归纳、梳理现有文献,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集中在融合模式、融合条件、实践案例等方面,而很少运用系统论深入分析农村三产融合的主体、客体、目的、结果等问题,并且宏观层面的研究居多,微观层面、接地气的研究较少。本文拟运用系统论探讨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内涵和框架体系,然后分析当前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短板,并寻求一些对策。

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要义

农村三产融合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脱离这一中心去搞融合,与初衷相悖,甚至会损害“三农”利益。农村三产融合决不是简单地把第二、第三产业移植到农村,进行产业叠加,其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早期的乡镇企业,农村三产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个由产品、技术、服务、市场、经营者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需要我们树立整体观,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来推进,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多方共赢。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主体

农村三产融合的主体是农业、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按照GB/T4754-2017,农业即农、林、畜牧、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如种子种苗培育、畜牧良种繁殖等);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主要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如谷物加工、饲料加工等);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指农资、农技、培训、信息、流通、休闲、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农村三产融合的“主体”不是指经营主体,后者是指有关的个人、组织、团体等,如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供销合作社、产业联盟等。

(二)农村三产融合的客体

农村三产融合的客体是指具体融合的对象,包括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等。例如,运用农产品加工技术、保鲜存储技术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保鲜存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实现农村一二产业融合。又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应用于促进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进行实时遥感监测,推动可视农业发展,并发展农村观光旅游,拓展旅游市场,实现农旅融合,推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农村三产融合的目的

农村三产融合最直接的目的是延伸农村产业链,提升价值、拓展功能,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宜居,增加农民福祉;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关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四)农村三产融合要取得的结果

农村三产融合要得到的结果表现为:一是产业边界模糊。农中有工、农中有旅。例如,农业工人在大蒜农场加工制作蒜片,游客在果园观光旅游,等等。二是新型业态产生。如农村物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可视农业等。三是新的商业模式形成。如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超市等工商实体合作,以“农户+N”“农场+N”“合作社+N”等模式,共同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经济活动,这样一来,一二三产业经营者的利益就联结在一起。四是融合载体多种多样。如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有的地方还推行“一村一品”项目,它们都承担着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任务。

(五)农村三产融合的途经

由于各地农村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所以农村三产融合的途经不一。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融进去、合得来就行。按融合主体来划分,具体途径主要有农农、农工、农服、农工服融合等。

1.农农融合

农农融合是指农业内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上下游联系,实现高效、绿色、循环发展。如河南鹤壁市浚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该示范园坐落于王庄镇,他们统一规划,确定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规模,完善产品结构,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清洁安全生产基地”方式,发展“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推动农牧融合。又如河南汝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驰骋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生态养殖业蓬勃发展。他们在生猪喂养和公猪配种产业基础上,增加良种猪繁殖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并与周边农户合作,建立青贮饲料种植基地,打造“种—养—沼”生态循环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农工融合

农工融合是指农业与加工工业的融合,即借助先进加工技术,对农产品或农资进行精深加工,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如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他们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利用先进加工技术,开发出甘薯淀粉、甘薯全粉、甘薯粉条、甘薯粉丝、甘薯方便凉粉、甘薯茎叶方便蔬菜、薯脯、薯干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并对甘薯副产品如甘薯渣、甘薯蛋白、甘薯果胶等进行开发利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该园区的深加工产品达50多种,他们实现了农业流向城市工业的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的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

3.农服融合

农服融合是指农业与相关服务业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如农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立体农业、可视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又如农业与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业融合,产生了农村电商、农村物流、文化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增加了农民收益,推动了乡村面貌的改善。

4.农工服融合

农工服融合是指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农业经济活动全面向工业、服务业延伸,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组,打造农业生产、经营的全产业链。如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政府扶持、企业引领、科技带动、金融参与、农民协作下,他们围绕白芝麻育种、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等乡村生产经营活动做文章,走出了一条农工服深度融合之路。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划出万亩良田,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白芝麻种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生产技术,加工制作白芝麻叶、白芝麻香油、芝麻花茶、芝麻叶茶等绿色食品和芝麻休闲食品,提炼生产芝麻木酚素等高科技产品,并注册了“七品芝麻”“小芝味”“乐芝道”等商标。同时,建立白芝麻文化博物馆,挖掘白芝麻文化内涵,普及白芝麻知识,介绍白芝麻食用常识,拍摄并播出《芝麻花开》微电影,开发以白芝麻文化传播为主题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努力打造白芝麻全产业链,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

二、当前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高,产业链延伸不够长

在促进农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打造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8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500多个,培育特色农产品50多种(有西峡猕猴桃、柘城辣椒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 4679 个[6]。 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农村三产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高。其表现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态健康畜牧产品供给依然不足,“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占比较低。在农业新功能(如采摘体验、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的开发拓展方面,同质化严重,缺乏创造性、独特性,且层次较低,存在一窝蜂现象,缺乏规划,文化农业、立体农业等高层次农业有待进一步开发,融合业态有待大量增加。日本农业经过“六次产业化”推动,取得显著成效,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而我国的这两项数值分别为60%和68%[7]。河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更低,仅有50%左右。受加工技术和设备限制,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原料的样态供应于市场,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相对薄弱,影响了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增加,导致农业高产却不能高效发展。

(二)融合的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各方利益联结不紧密

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力军、关键因素。2019年,河南省农民合作社18.6万个,家庭农场 5.76 万家[8]。 2020 年,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共有1120家,河南入围52家。河南农村三产融合的经营主体的体量增加很快,但还存在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服务带动能力薄弱、合作范围不广、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就是说,数量大,质量不高。一个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全国平均数为175亩左右[9],河南为 117亩。当前,河南农村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一定难度。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河南的农民合作社在资金互助、信用合作等层面的服务起步较晚,社员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凸显出来,其利益没能得到有效保障,并且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社不多,这直接影响了融合覆盖面的扩大。2018年,河南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74家和794家。经过两年监测,分别剩下52家和604家[10],监测合格率分别为70%和76%,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因资金、技术或个人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正常经营下去。另外,由于融合的经营主体的成分较为复杂,有的还处在培育初期,所以各方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形式单一,利益关系不稳固,各方多以“企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订单方式分享利益。农民收益仅限于资源(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以及耕地、宅基地等)流通环节所得,而与后续由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利益增加无关。农民在融合中处于劣势,三农收益外流。

(三)融合的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

农村三产融合的服务体系,通常来说,涵盖农机供销、农技指导、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保险、资金借贷、市场信息发布、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河南许多融合主体都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正阳花生、延津优质强筋小麦等特色农产品就是“远杂 9102”“豫花 37”“郑麦 101”“郑麦 1354” 等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结晶。但是,与农村三产融合的需求相比,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科技指导和推广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尤其是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还很欠缺。农产品冷藏保鲜、仓储运输、配送分发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出村进城“最先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面向三农的融资与保险,远不及面向城市和其他行业的那么便利。当前,融合的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较高。农业保险所覆盖的大宗农产品的种类已拓展到种、养、林3大类中的16种,虽然保险的覆盖面有所扩大,但是这些保险的保障局限性太强,只涉及农业生产成本。此外,涉农园区建设用地供给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大数据应用、信息共享等较为落后,亟待加强。

三、对策

(一)园区带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其产业关联度高,受益面广,是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有机联系的一条纽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加强城乡沟通,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11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进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确立了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的目标。河南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一是优化布局、完善结构。延津县是优质强筋小麦的主要产区,杞县是大蒜之乡,温县的怀地黄远近闻名。河南农村的地域差异较大,各地的优势和特色不同。为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确定各地的发展重点,提高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遴选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示范园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积极引进优势资本和优质项目,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和农村产业提档升级。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引导农村三产融合的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和设施设备,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支撑。

(二)城乡联动,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

农村新型服务业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它关系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与销,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决定农村三产融合的广度。河南应找准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一是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供销合作社集团化发展,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下乡入社制度,探索建立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构建连接产地和消费终端、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和信息发布的立体化网格平台,促使农村供销社提供农资配供、农技推广、土地托管、农产品流通、信息整合发布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深入推进电商进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与网商合作,建立一批网店、培育一批网红,扩展网络销售平台,同时,改造一批农贸市场,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流通。合理布局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物流配送站点,农产品收购站等,让物流服务覆盖每个村,促进农村物流业发展,提升农村三产融合层级。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名吃特产、历史名人资源,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园;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立体农业、可视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农场等,开发乡村休闲观光游以及采摘游等体验式旅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和特点,科学谋划和论证,而不能一味模仿,失去特色。

(三)多策并举,大力培育农村三产融合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大力培育农村三产融合领军达人。通过专班培养、网络培训、评选认定、奖补激励等措施,促使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农场主、农民企业家等脱颖而出,成为农村产业的领军贤达,带动更多农村、农民致富。二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林权、劳动、技术、产品入社,将其作为产供销合作的纽带,尝试建立一批跨区域、跨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挥其带动作用,使其产生综合效益,以扩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覆盖面。三是积极培育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会。本着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原则,成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会,吸纳那些综合实力强、带农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的农村三产融合的经营主体,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研究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搜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发布产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四)创新驱动,完善农村三产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根基。农村是一个巨大市场。当前,除了乡村各类经营主体之外,城市一些工商资本、实体也进入农村,拓展业务,进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利益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完善订单制,推行股份制。采取“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的利益联结模式,即实行订单制,使农民获得农产品销售收入;在此基础上,向农民返还由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一部分利润,优化订单制。股份制是指农民以耕地、宅基地、劳动力等资产入股龙头企业,或者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各方凭借股份参与分红。这种利益联结模式能有效保证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带来的收益,成为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这是值得推广的农村三产融合的利益联结模式。要加强对农村三产融合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的监管,保证让农户充分受益,一旦发现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利益受损,就要立刻进行干预,通过多部门通力协作,解决问题。应建立健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研判利益分配问题,协调各方利益。要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释放政策红利,让农民真正受益。

(五)强根固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无论农业现代化还是乡村振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都离不开给水、排水、道路、电力、通信、文化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村新业态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一是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座(站)扩容,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建设数字乡村试点,全面推进信息设备进村入户,实现信息共享,推动数字农业、农村电商发展。二是加大农产品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河南是瓜果蔬菜、鲜活农产品输出大省。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以及精深加工成效,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 “最先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多方发力,解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融资难题

有许多农村三产融合项目曾因缺乏资金而被搁置。显然,资金已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瓶颈。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完善农村产业融资体系。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资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和支持。具体来说,提高支农财政补贴额度,减免相关税收,落实用地用电优惠政策,对融合项目进行奖补激励等。二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县乡融合发展基金,设立贷款担保机构,以政府股权为主来划分股权,引导企业、社会资本积极投入。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投放,对超额部分予以奖励。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村基础设施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农民融资提供更大空间。三是设立多层次涉农保险。在继续承接覆盖种养业主要产品的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等涉农保险的国家试点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保价格、保收入”的价格险、收入险,扩大保险范围、升级保险业务,推动保险从“保生产”向“保全产业链”转变,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促进农业生产者增产增收。

四、结语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其农业现代化一直落后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深入分析当前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立足河南实际,找准切入点和可行路径,制定有效对策,提高农村三产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延伸产业链,增强经营主体的实力,促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