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视野下的李白文化价值初探

2021-11-30潘殊闲

关键词:李白诗歌文化

潘殊闲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李白文化是由李白的生平事履、李白的作品、有关李白的遗址遗迹及其相关传说、有关李白的接受与传播等综合体系构成,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换言之,对李白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客观上存在着古今、中西等方面的差异。但毋庸讳言的是,李白文化的一些价值具有超越时代、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共性,这是李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李白文化的一些共性价值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性。

应该看到,关于李白的文化探讨,学界此前已有一些研究①。这些研究多有开拓与启发。本文试图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用当代人的视野,去探寻李白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李白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滋养后世万代

李白在60余年的人生旅程中创作了上千首诗歌和数十篇文章,这些诗文,是李白思想、情感的结晶,是李白人生事履的艺术呈现,是李白所处时代的艺术再现,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高峰,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无比宝贵的文学遗产,沾溉着后世万代。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大序》谓“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1];钟嵘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2]。李白以其卓越的艺术才情,将诗与政治、诗与自然、诗与社会、诗与人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故其还在世时就轰动全国,人气爆棚。当时李白的好友杜甫就曾毫不吝啬地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②,稍后的文宗韩愈更称赞李白与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3]。唐之后,仰慕李白、仿效李白的大有人在,苏轼称赞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4],元代名儒吴澄甚至称李白为“诗之圣”[5]。明人王世贞称“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6]。而有一位清人则这样礼赞李白及其诗歌:“诵供奉诗,如合大部乐,无论滞懑幽鄙之怀,为之冲旷;如焚百合香,无论邪僻秽败之气,为之消歇。随举一韵一篇,势如转丸,灭绝斧痕凿迹。至其电之而为天笑,波之而为海立,岂凡才可拟,尘步可跂哉!”[7]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杜并称与李杜比较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学现象。在宋代,由于杜甫被无限拔高,以至有所谓“千家注杜”的繁盛。而托名王安石的这句“(李白)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8],让李白蒙受了不白之冤。扬杜抑李成为有宋一代的主流意识。元明清三季,宋人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扬杜抑李与扬李抑杜和李杜并尊,成为学界的三种选择。

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心灵之学。诗歌更是最具有灵性的文学样式。不朽的诗歌作品,是滋润人生、人心、人性的良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与审美魔力。这种最具活力、最受欢迎的诗歌作品,可以从统计学的角度得到某种提示。比如,据王兆鹏先生统计分析,自唐以来最受欢迎的100首唐诗中,有13首是李白的诗歌,占13%,除《将进酒》《长干行》外,其余11首李白的诗歌是基础教材选用重复度最高的[9]。张淑华曾比较了当下二十余种全国通用和地方使用的中小学教材,发现李白诗歌入选数量位居基础语文教材选录诗人诗作之首[10]。李白诗歌的不朽价值从这些枯燥的统计数字中可以得到答案。

二、李白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的精神世界由李白的生平与其作品构成。通览李白全部作品,检索有关李白生平事履的若干文献,可以看到,李白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大多积极向上。站在今人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如下品质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爱国报国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国脉与文脉相互涵养支撑,这当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其中有一点就是无数的中国人爱国爱家乡,无数的志士仁人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直接写道:“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③这是李白贯穿一生的情怀,也是他的梦想。类似这样的充满爱国报国情怀的诗作还有很多,如: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之一)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塞下曲六首》之二)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之三)

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塞下曲六首》之六)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之一)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懐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赠张相镐二首》之一)

这些作品充满男儿豪情与真情,掷地有声,表现了李白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报国激情,令人感喟,也激人奋进。唐代被史家称为盛世,与有一大批像李白这样赤胆忠心、豪气干云的铁骨男儿有很大的关系。

(二)自由平等

李白有豪侠之气,虽渴望效忠君主、报效国家,但不愿做没有头脑、没有骨气的奴才。他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希望与达宦、名流甚至权贵平等对话、平等相待。在封建时代,李白的这些想法有些天真,从而导致其行为多被人误解,但他这种不媚上、不欺下的自由平等意识,还是非常珍贵的。李白这种渴望自由平等的诗句不少,比如: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少年行》)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三)积极向上

李白的一生总体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其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揺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有开元八年前后、开元二十三年、天宝四—五载等多种说法,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这首诗作于李白尚未成名之时。诗以“大鹏”自喻,以“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点出自己不同于芸芸众生的壮浪雄心和不被世人理解的伤悲。李白喜欢以《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自喻,在《大鹏赋》中以此意象敷陈,最后一段有云: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这完全可以与“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对读。“斥鷃之辈”无法理解李白这类大鹏之志,所以,李白最后直言“丈夫未可轻年少”。年少之狂是一种青春的狂放,不是鲁莽的放荡。如果年少时就无青云之志,人生未免太过低沉与萎顿。李白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始终都是激励世人的一种文化力量。

(四)乐观自信

李白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一向以乐观自信赢得人们的尊重与喜爱,其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乐观自信名句俯拾皆是,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之一)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江上吟》)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国人普遍比较内敛含蓄,像李白这样开朗自信的表述,激励了若干的后人。

(五)诚信友善

李白一生讲诚信、重友情,所以,赢得好口碑,朋友遍天下。《上安州裴长史书》记载了他与蜀中友人吴指南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真情往事:

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

真是感天动地。正因为李白有这样的真情实意,所以,“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

在李白的诗中,这样的情义与情谊,也随处可见,如: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

廉夫惟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之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李白的精神世界的梳理可以看到,李白的精神世界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不少方面是吻合的。这说明,李白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李白的历代接受与传播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李白作为唐诗的高峰,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与杜甫被称为“双峰并峙”“双子星座”,成为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内容。早在李白二十岁时,就曾以文章拜谒当时文坛巨擘苏颋,苏颋赞之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天宝元年(742年),因文辞秀异,李白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入京师,文章耆宿贺知章就为其才华惊叹,对此,孟棨《本事诗•高逸》这样记述道:“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11]而李白自己的诗中也这样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李白的好友杜甫也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杜的诗可以与孟棨的记载相印证。一位出道不久的诗人被文坛泰斗如此称扬并与之同醉,足见李白的惊世才华所带来的魔力。

年龄略小于李白的杜甫,对李白倾慕不已,曾有十四首诗歌言及李白,其中的一些评论,已成为后世认识李白、感知李白、想象李白的经典,如: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杜甫还有《梦李白二首》,因久无李白讯息,又连续三个晚上梦见李白,于是写下两首情深谊长的诗歌: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其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二)

此诗写作时间与背景历来多有争议,有的说写于李白因为从璘事件而长流夜郎之后,有的说写于李白卒后,有的说写于杜甫弃官居秦州之后,等等。这些争论,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抛开这些争议,仅从杜甫这首诗所述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是不小的。后世文人,以“梦李白”为题目、为主题或者和杜甫之诗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众多[12]。

翻检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自杜甫之后,与李白相识、不相识的同时代人、不同时代人,共同加入了对李白的接受与传播的长流之中。这些人,有不少是盖世的奇才硕儒,如唐之孟郊、韩愈、白居易、姚合、李贺、杜牧、李商隐、皮日休,宋之乐史、钱易、欧阳修、释契嵩、苏舜钦、宋敏求、曾巩、徐积、苏轼、黄庭坚、李伯时、李格非、李纲、张戒、洪迈、陆游、郑厚、杨万里、郭茂倩、吴沆、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严羽、杨齐贤、薛仲邕、马端临,金之赵秉文、元好问,元之萧士赟、石君宝、马致远、郑光祖、郝经、胡祗遹、吴澄、萨都剌、乔吉、杨维桢、王冕,明之高启、方孝孺、朱有燉、唐寅、梁辰鱼、王世贞、屠隆、胡应麟、吴世美,清之冯班、尤侗、屈大均、王士祯、张韬、王琦、沈德潜、孙洙、杨潮观、曹雪芹、蒋士铨、赵翼、黄景仁、龚自珍、刘熙载等等。他们或效法李白,或引用李白,或摹画李白,或戏曲再造李白,或搜集编纂李白文集,或编纂李白年谱,或颂扬礼赞李白,或比较李白与杜甫的高低优劣等,在李白接受与传播史上推波助澜,蔚为壮观。漫长的李白接受与传播史,非短篇小文能够言清,这里仅举两例即可窥见一斑。

李白诗歌喜欢用“独”字,而“独酌”一词使用最多,达到13次。李白的“独酌”,引起了后人的浓厚兴趣,从杜甫开始,以“独酌”为诗题、画题的大有人在,“他们憧憬李白在‘独酌’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他们向往李白在‘独酌’中销熔孤愁、涌动灵感的神奇,尝试着李白在‘独酌’中所氤氲的粪土权贵、超越生死的英迈之气。可以这样说,李白的‘独酌’,特别是他‘独酌’时的孤影,已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剪影”[13]。

在清代,有一部“详论多家、人各一卷”的诗话著作《瓯北诗话》[14],前十卷选唐迄清凡十家诗析而论之,李白为第一家。该诗话所论,涉及李白的生世、李白的思想和气质、李白的仕履、对《古风》的充分肯定、对李白诗歌体裁的关注、李白诗歌的语言和风格、李杜并称、李杜苏诗之象喻、李杜韩之比较、李诗之“克隆”者等十个方面,在总体上存在“尊杜抑李”倾向的历史大潮流中,显得尤为理性和可贵,充分体现了赵翼本人所持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论观[15]。

四、李白在各地的遗址遗迹与相关传说,是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推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滋养

李白喜欢游历,一生到过不少地方。在他到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遗址遗迹或者传说,有学者做过统计,“在李白漫游过的地方,留下上百处遗迹遗踪,有些地方还为他建祠、立庙、塑像,全国纪念他的太白祠、太白楼、李白纪念馆就有近20处”[16]。这些遗迹遗踪,无疑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今天,这些文化资源是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塑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如果再加上各地有关李白的轶闻传说以及由此形成的民俗祭祀、纪念、传承等活动,事实上已成为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仅以李白的生地江油(以及四川、重庆相关地点)和葬地安徽当涂为例,可以窥见李白留存的遗址遗迹遗产概貌。

江油的李白遗址遗迹(包括传说中的)有:青莲镇、陇西院、月圆墓、粉竹楼、洗墨池、紫云山、大匡山、小匡山(李白读书台)、戴天山、窦圌山、磨针溪、石牛沟、罗汉洞、珠帘泉、月爱寺、亮洞、太华山、太白洞、白鹤洞、藏王寨、太白渡、谪仙渡、北川禹穴、太白台、思贤堂、李杜祠、赵岩洞、濯笔溪、剑门关、散花楼、象耳山与磨针溪、平羌江、清溪、太白亭、峨眉山、三贤堂、内江太白楼、李渡、万州太白岩、万州太白祠、阳云台、青莲河、青莲铺等。后人兴建的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与场地有:太白祠、李白衣冠墓、名贤祠、青莲书院、李白纪念馆、太白碑林、李白文化博物馆、青莲诗歌小镇等[17]。

当涂的李白遗址遗迹(包括传说中的)有:牛渚矶、联璧台、望夫山、白壁山、慈姥山、太白楼、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横江馆、龙山、青山、谢公宅、谢公池、李白墓园、太白祠、横山石门、灵墟山、化城寺清风亭、当涂黄山、黄山塔凌歊台、姑孰溪、白纻山、桓公井、天门山等[18]。后人兴建的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与场地有:李白文化园、太白草庐、怀谢轩、吟诗台、史诗馆、李白研究院、眺青阁、十咏亭、青莲书院等[19]。

基于这些有关李白的遗址遗迹及其相关传说,各地逐渐凝练沉淀并形成了一些有一定影响甚至有一定品牌效应的李白文化活动,如,安徽当涂青山李白墓清明祭扫活动、正月初一江油陇西院迎春会、正月十六江油太白长寿会、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青莲太华山罗汉洞庙会以及诸如太白灯会、李白国际吟诗会以及江油青莲桃花节、江油青林口高抬戏、江油三月三窦圌山庙会等等[16][20]。如果相关各地能够有效整合李白的资源,提升其文化品味,完善其基础设施,加强营销宣传,精心构筑旅游线路,必定能有力助推当地文化旅游再上新台阶。

五、海外李白的接受与传播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唐代,李白诗歌就传入了日本。据马歌东《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一文披露,编定于日本宽平三年(891)至九年(897)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就已著录《李白歌行集》3卷[21],这说明,李白诗集应该比这个时间段更早就已传到日本。事实上,李白作品中有一首《哭晁卿衡》诗,表明李白与日本遣唐使(留学生)有直接的交往。而晁卿衡(阿部仲麻吕)、吉备真备等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汉籍,它们中一定包括了李白的诗集。这意味着,早在八世纪中叶前后,李白的诗集就已经漂洋过海去到日本。而日本的诗人,特别是汉诗人,深受李白的沾溉,在诗题、诗语、韵调、风格等四个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21]。不仅是诗人受李白影响,此后,日本还有不少学者从事李白的研究,有的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如青木正儿的《李白》、松浦友久的《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等。

在唐代,越南为唐的属地,李白诗歌很早就传入越南,李白潇洒随性的个性与诗风,对越南文人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钦慕李白,模仿李白,成为相当长时间内的一种审美风潮[22]。

李白诗歌早在高丽时期即已传入朝鲜半岛,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与传播。沈文凡先生曾以韩国汉诗文献为例,从“李白性情、作品中折射出的自由疏狂文化、诗酒醉吟文化、游仙隐逸文化、仕途险阻文化及其对生命进行哲学化审视的反思文化”等五个维度,辑考了古代韩国上层文人对李白的踵继模仿[23]。即使是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学界对李白的热情仍未消减,短短十多年时间,已经公开出版的有关李白的专著就有38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88篇,学位论文33篇(其中硕士论文29篇,博士论文4篇)[24]。

16世纪,李白诗歌就开始传入西方。现在李白诗歌已有数十种外文翻译版,在100多个国家流传。

1735年,法国著名学者杜哈德出版《中华帝国全志》,该书在述及中国诗歌时曾说:“唐代诗人李白好比阿那克里翁。”[25]1776—1814年,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在法国陆续出版《北京耶稣会士杂记》,该书第五卷(1780年出版),对李白的生平作了详尽的专章介绍,原文长度达到八页[25]。1862年,得理文侯爵在巴黎出版了唐诗翻译集《唐诗》,“这是法国乃至西方第一本唐诗断代译本”。作者在长达百页的序言中对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的写作技巧和风格作了深刻的评述[25]。1867年,朱迪特·戈蒂耶出版了译作《玉书》,“该书随即在法兰西帝国的大小沙龙中掀起了一股唐诗热”,其中,“李白是全书译介的核心诗人,被收录的诗歌最多”,总共有十九首之多[25]。1921年,贝尔佩尔·布尔诺在巴黎国家印刷局出版了《李白诗歌四十首》[25]。

在其他西方国家,李白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如在英国,19世纪是李白诗歌英译的预热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则变成了加热期,其中,1950年韦理出版的《李白诗歌与生平》是“第一本由西方学者创作的李白传记,受到了西方翻译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对二战后深陷道德危机和精神泥潭的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6]。

在德国,李白诗歌译介与研究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早在1857年6月18日,时任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和柏林大学教授的肖特,就在皇家科学院宣读了题为《论中国的诗歌艺术》的文章,此文于翌年发表。肖特在文中从《佩文斋咏物诗选》中选取了数首诗歌,用以展示中国近体诗,其中就包括李白的《静夜思》《金陵城西楼月下吟》[27]。1894年,德国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布罗克百科全书》的前身《布罗克豪斯社交词典(16卷本)》的第11卷就收录了李白的词条,将其定义为“中国抒情诗人”[27]。20世纪初,“大批颇有影响力的德国诗人尽管不懂中文,但纷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对中国诗歌的改写,从而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的德国文坛涌现出一股‘李白热’”[28]。

而在西班牙语系中,李白已有10部诗歌专集和3部合集流传[29]。

美国是今天西方国家的最大代表,它虽然建国时间较短,但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就已开始受到美国作家和批评家的重视。比如,1915年,庞德就根据美国著名东方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有关汉诗研究的遗稿,选译了十九首中国古诗,其中有十二首是李白的诗,取名《神州集》出版。自20世纪50年代起,到六七十年代,美国再次掀起了翻译中国古诗的高潮,影响一直绵延至今。与诗歌译介相颉颃的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海陶伟1950年就出版了《李白诗歌与生平》,阿瑟·库柏1979年出版了《李白与杜甫》。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已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唐代诗歌的中心。李白诗歌不仅对美国诗坛和普通读者产生影响,而且其诗歌的英文译文还被收进教材和经典文学选集中[30]。

显然,李白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难以一一例举。

今天,中国已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铿锵脚步与有力证明。李白作为唐代诗人,其作品流传海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李白文化这一千年海外接受与传播的历史,更增添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注释:

① 如王定璋:《李白文化意义的现代审视》,《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蒋志:《略论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黄山书社,2007;丁稚鸿、敬永谅:《李白研究二题:李白文化与李白精神》,《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唐之斌:《论李白文化体系构建与传承的走向》,《文化学刊》2013年第3期等。

② 本文所引杜甫诗歌,如未特别注明,均据(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文中仅标注篇名。

③ 本文所引李白诗歌,如未特别注明,均据(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中仅标注篇名。

猜你喜欢

李白诗歌文化
诗歌不除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谁远谁近?
诗歌岛·八面来风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