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语言美的高中散文课堂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散文教学设想为例

2021-11-30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定语散文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陈 琳

一、何为“散文”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深远厚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文”、现代杂文,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散文”的名称却出现较晚,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始有论及:“起头两句,须要下四句议论承贴,四六句对耳,其立意措辞,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不同。”这里说的“四六”就是骈体文,不是骈体文的就是散文,这是从“韵”的方面做出的划分,“散文”是“非韵文”,此时“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五四时期的散文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时的散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书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当代散文的定义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

二、第七单元散文在课标、教材中的地位

第七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这个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含古纳今,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单元说明里明确写道:“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课标任务群有关“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表述,关键词落在“感受”“品味”“体验”“提升”,这是从感性具象思维(感受)上升到理性具象思维(品味、体验),最后促发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写作)的过程,它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都有裨益;教材散文单元选文,人文主题落在“自然情怀”上,选文目的表述中,关键词强调“关注”“体会”“分析”“感受”,它更具体地告诉师生,学习散文可以始于理性具象思维,它关乎思考、角度、手法等匠心,但最后一定要回到文辞之美的感性具象思维上。

三、高中散文课堂传统教学目标的缺失

我们以第七单元两篇散文的教学目标为例,来说明传统教学设计中目标上的缺失。

现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传统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一般为:第一,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第二,体会作者对“清、静、悲凉”的秋景的独特审美追求;第三,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苏轼的《赤壁赋》是散文中杂入骈文笔法,传统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第二,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里都关注了散文“寄情志、寓思考”的特点,也关注了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应该说把散文形与神的美都传达了出来,但缺失也很明显——形与神的美,是通过3000 个常用汉字的有效排列组合传递出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组合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自己书写散文,能否借鉴这样的组合密码,让文章质量有质的飞跃?

四、在“异质”碰撞中感受汉语语言美

(一)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第七单元有一篇桐城派姚鼐所写的散文《登泰山记》。古汉语之美在其言简意赅,文简明而意达。文从简,使人能静心揣摩其措辞之妙;文达意,令人与文同呼吸,情感、思考起伏如一。

我们试以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来说明古今汉语之变:

第一,与古代汉语散文相比,五四后的现代汉语散文作品中量词越来越丰富。“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古汉语中一般有数词,但没有量词,如“一桌,一椅,一扇而已”“渺沧海之一粟”“纵一苇之所如”,或数词放在被形容的词的后面,如“尝予余核舟一”“其级七千有余”,而现代汉语则是数词后面紧跟是量词,表情达意愈来愈准确自如,并且日臻完善,日趋规范化。

在这一点上,通过“异质”碰撞,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量词”的古今异变。

第二,现代句子的连带成分增多,结构趋于复杂,表意更为准确、精密。上古汉语的定语总是比较短的,唐代以后,虽然有了一些比较长的定语,但是,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上,在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在定语的性质上(如结构的复杂性),也往往有所不同。《赤壁赋》中写道“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主语“声”早早就出现了,后面的定语修饰成分,用短句的形式,分隔开来,单独成句,补充说明,让这篇散文的语言具有了骈文的韵律美。而五四后的现代汉语散文中,它的表述是这样的:“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长定语的作用是把一些在一般口语里可以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织方式,作为一句话表达,这样在句子结构上就显得紧凑,让所修饰的对象被描述得更加形象,让词语的密度更大,味道更浓烈。

(二)现代汉语与英语

1.现代汉语保留的“竹节式”传统音韵美与英语点睛之笔连接词的逻辑美

《故都的秋》中写道:“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郁达夫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时间伴随,但并未出现时间状语连接词,因为这更符合“竹节式”的汉语传统表达方式,韵律和谐,如同歌词一般。

译文: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Shanghai,Hangzhou,Xiamen,Hong Kong or Guangzhou,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s content the flavor,color,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中,准确地出现了While一词,点醒读者去关注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形合且意合。品味我们的现代汉语,脱胎自古汉语,又加入了新式的表达方法,古今交融,让散文的语言美不胜收,这也是我们常常告诉学生的“形散神不散”应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散的是竹节式的语言,不散的是内在的逻辑。

2.现代汉语保留的重章叠句之美与英语避免重复的变化之美

“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使得汉语有用词重复的倾向……可以用来抒发强烈情感,使句式平衡对称。而英语中除非是修辞的需要,一般尽量避免重复。”

《故都的秋》:“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里的“很高很高”是明显的重复,有音节匀称整齐的古汉语的痕迹,同时感叹的意味不言自明,读者仿佛随着“很高”的重复出现,目力也不断攀升,感受到天之蔚蓝高远,心胸也为之开阔。

译:y o u c a n……l e i s u r e l y watch the high azure skies.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中就用了一个high,避免了重复,省去不译。

五、高中散文课堂应重新重视语言美

陈日亮先生在《〈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一文中,特地拿出几组句子进行对比,比如“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和“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几个字之差,“有我”和“无我”之境马上有了分别。陈先生就是从“语言”的角度一下子说清了很难传递的“境界”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学习国文是为了“尽量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文字”的简称,我们的语文课堂当然要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探究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经验与智慧,应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高中散文课堂重新重视语言美!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定语散文
一起来吹牛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