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德育先行
——浅析初中美术课程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2021-11-30李玲花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术德育

李玲花

(平潭县平潭岚华中学,福建 福州 350400)

初中是学生养成各项基础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的美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感性思维,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初中美术课程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部分的教育经历放在了学生的绘画技法的培养上,忽略了德育对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创新美术课程教学形式,实现德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有效渗透是极为重要的。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美术课程知识缺乏关联性

初中美术教材内容丰富,每本教材都有一个核心教学主题,并围绕主题补充多种教学内容,如围绕色彩展开笔画、水墨画、脸谱等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教材分开,教学重点完全放在每一章或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导致学生无法将美术教材的全部内容联系起来,无法围绕核心主题拓展美术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艺术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单一和片面的。他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时,往往顾此失彼。他们不能从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全面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

(二)美术课程教学方法较单一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批判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教师不仅主导着课堂教学,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往往受到压抑,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总是害怕说错话、答错答案。“理论讲述+临摹练习”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而且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美术课程知识的兴趣。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和国家教育要求的新时期优秀学生。

(三)重技术轻质量

艺术史上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而且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作品已成为作者思想与经验的结合,堪称经典。因此,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不仅要学习色彩、构图等艺术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绘画、临摹等技能知识,还要学会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个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但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重视技能教学和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不能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个性,对艺术的理解往往处于肤浅阶段。他们只能通过理论和技巧来欣赏艺术作品。这种问题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习评价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科学的学习评价,学生才能了解自己在艺术学习中的不足,教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然而,受美术教学形式和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限制,初中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往往过于抽象,并缺乏系统性,多注重对技能和知识的评价,忽视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较少,对学生艺术情感理解能力关注度不够。因此,教师往往只能了解学生对美术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能了解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表现。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美术学习评价体系,推动学生们美术核心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课程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一)优化美术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在开展初中美术德育教育工作时,教师应重视美术课程实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美术课程相比,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美术课程知识的理解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实践的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运用美育资源渗透德育的根本目的。

以笔者的课程教学活动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组织学生在临近国庆节时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美术课程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览、制作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促进学生将所学的艺术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际活动中,学生们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祖国和家乡。此外,许多学生自发组织制作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手抄报纸和黑板报。通过这样的课程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发展。

(二)转变教学思路,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许多初中美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绘画技能上,导致许多初中生对美术课程内容的认识仅限于“画”的观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重点往往是个人专业技能的不断积累,对思想道德知识的重视不够。许多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与美术课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及时转变美术教学的思路,重视美育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以笔者的课程教学活动为例,在制定课程实践计划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美术馆开展的展览活动,为学生安排了“参加美术展览”的实践作业,并组织学生参观了我校周边美术馆的红色作品,感受民族文化力量,同时对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艺术家的这些优秀作品所所包含的艺术性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其中蕴含的革命人文情怀。美术实践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在当前初中美术课程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拓展美育德育教学资源的作用。这是因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知识能以视听化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直观的图片、音像的影响下,对课程知识形成进一步的认知,从而扩大德育内容的影响力。

以笔者的教学活动为例,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引导学生学习青铜器的审美知识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孔子》中的部分内容。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我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作品告诉了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传统文化形成进一步的认知,从而形成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这门课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重视细节捕捉,渗透德育教育

在德育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艺术作品的细节,形成纯粹的艺术感受。这种最初的艺术感觉是最强烈和最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创造一个更高效的初中美术课堂。当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深刻的品味时,他们会在脑海中产生一些对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第一感受,进而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春”的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播放“春”的国画,如王成喜的《春》、吴冠中的《溪》,让学生欣赏艺术祖作品。艺术鉴赏活动最重要的部分是鼓励学生在看到这两件艺术作品时表达自己最初的感受。一些初中生会被艺术作品中的梅花深深吸引,觉得这些梅花很美,感觉与春天的主体一致。还有一些初中生看到小溪、柳树就好像春暖花开了。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两幅画的深层含义。画家借“梅花盛开”迎春,梅花主要扮演报春的角色。

结语

综上,在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以学生绘画技巧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转变课程教学思想,以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美学审美素养为课程教学重点,通过组织课程欣赏活动、构建课程学习情境、优化美术课程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立足于实际生活,思考不同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美术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