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育下小学美术小组合作学习路径探究
2021-11-30吴婷
吴婷
(海南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海南 琼海 571400)
自2015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后,美育就成为美术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与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美育的基本特征与性质,采取合适的方法实施渗透,又要品析学生的年龄、能力以及美术素养,按照他们的身心规律与成长需求进行科学培育。而小组合作作为小学阶段最简单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当进一步开发和运用的手段。
一、做好合作规划,建立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作教学的成功引导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规划与设计,以保证每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配合,进而逐步认识到美术世界的魅力,建立起完整、健全、长久的美术兴趣,为审美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尤其在小组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具有竞争的诱导力,同时也要按照学生合作的人数、能力以及个性进行合理分配任务并开展指导,以此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预见性与计划性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最擅长的能力,并在开展合作活动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同时又保证能够完整地完成任务目标,这既是提升合作效率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识美术、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此外,在每次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选择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分享,介绍小组合作以及美术学习的经验,通过反思的环节进一步让学生找到方法,能够在合作中体会赏析、创造美的乐趣。
二、开展多元策略,培养审美个性
在合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则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合作人数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同时让学生在自主与协作学习中养成独立审美的个性。
(一)同桌合作
在小学阶段,思维定势是阻碍学生正确个性养成的关键因素,而通过同桌的合作学习,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与激发,从而突破思维惯性,建立具有个人特征的审美方式。例如在学习《剪刀添画》这一课时,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对常见的外形轮廓图案进行简单加工后,将其添画成为另一种物象,这不仅需要学生对日常生活与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同时也需要学生以独特的审美风格进行添画处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要求学生以同桌为组合,首先以同一个添画为练习,通过学生各自的想法进行创作,然后进行交换与交流,分享自己添画的思路与想法;其次,以一个添画作品为目标,同桌两个轮流进行添画,每人添加五笔,由于学生各自的思路不同,因此添画的结果会随着轮换而不断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个性魅力。最后,由同桌相互出题进行添画,完成后同桌进行互相评价与学习,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分享,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建立审美的路径与价值观。
(二)三人合作
在美术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优势是建立兴趣基础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还是需要围绕长板理论展开,避免学生长期关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而是先通过发扬学生的优势建立自信,进而再逐步获得全面发展的空间,实现美术技巧、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同步发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三人小组”开展合作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发扬自身的优势,并学习到他人的长处。
例如在学习《老师,您好》这一课时,笔者为了发扬学生的优势与长处,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巧妙地设计。首先,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老师的观察与了解,为老师画一幅肖像画,依次展现学生心中的老师形象,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掌握肖像画的绘画技巧与精髓。笔者则在该过程中作为学生的模特,让学生先独自根据老师的形象进行一次绘画创作,在绘画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由学生相互评价,要求选出每位学生画得最好的一个部位,比如轮廓、发型或者五官等。其次,按照学生之间的评价结果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分别由善于绘制不同部位的三名学生组合,然后将他们的作品进行拼接,或者重新在一幅图中绘制,发挥三名学生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一幅画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创造美的体验,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长处与优势,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互相学习,美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得以逐步完善。
(三)多人合作
对于美术课程而言,尤其是绘画的环节,通常都是由学生个体完成创作的过程,但是在学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自身的优缺点表现也较为鲜明,这就导致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能会出现偏见或误导,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见识和认知更多的美术表现与效果,不断拓宽学生的审美范围,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个性。
例如在学习《四格画》这一课时,笔者便将其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学习和了解环节,通过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格画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同时通过建立四人小组,在组内进行分析与评价,解析自身对不同四格画作品的理解,并探讨其中表达的意图与审美价值。第二阶段则为合作创作环节,针对不同的小组,笔者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方式,有的小组优先展开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思维碰撞,提出四格画的主要内容与规划,并按照每个学生的优势,选择对应的一格画同时进行创作,完成后将四幅画组合在一起;有的小组则采取无交流的方式,先选择一名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四格画的第一幅,然后由第二名学生根据自己对第一幅的观察与理解创作第二幅,依次完成四幅图之后,将最后的成果整理为四格画。最后,在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完成小组合作后,开展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各个小组依次选择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同时说明自己小组的创作方式,并讲述每个人的创作思路,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合作的方式与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协作配合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不同学生的创作方式与特点,为审美能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四)班级合作
在美术课程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班级整体的协作发展,通过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价值观得到新的发散空间。比如笔者就组织了“黑板报创作大赛”要求各个班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共同商议设计黑板报的方案,比如有的班级首先将学生各自的优势进行了总结,进而选择出具有连通性的主题,将各个学生的长处进行整合,从而通过一副黑板报呈现多数学生的能力。有的班级则注重主题的明确性与引导性,首先选择良好的主题方向,比如班级文化、传统节日、感恩父母等等,其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善于画画的负责黑板报的美工,善于写作的则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选择的主题,善于书写的则将文字按照设计规划写在相应的位置,最后通过整合与完善,形成最终的成果。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后,还需要通过相机进行拍摄,并在校园网中进行展示与呈现,全校师生都可以进行点赞与评价,其中评价最好点赞最多的班级作品,还会获得相应的奖励与荣誉。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进一步融入了集体之中,强化了荣誉感与集体意识,同时也在互相协商、交流以及欣赏作品中,获得了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愈发突出,教师应全面掌握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与技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分组方式,并在教学之中全面融入审美教育的引导,实现对学生素养的综合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