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儿童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21-11-30福建省惠安县城南第二实验小学庄怡清

青年心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深度法治

福建省惠安县城南第二实验小学 庄怡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指老师在准确掌握课程教学本质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围绕明确的课堂学习主题,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的质量。相较于以往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深度学习的实践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学科知识的内涵,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科学习观念,在辨析的思维活动中构建起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其教学特征

深度学习理念是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推行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为基础,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知识的内涵,优化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指向儿童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生成和构建。知识的构建和生成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汲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学科知识的内涵,提高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科知识对学生学习的育人作用和价值。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指引学生在分析生活案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学科知识,在实践参与学习中规范学生的言行,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助推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指向儿童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构建主题式学习情境,奠定深度学习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教学基础,注重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观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课程学习情境,拉近学生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借助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为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有利的教学基础。

在教学中,主题式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程学科重点知识为教育主体,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科学地选择课堂学习主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程主题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在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内容的本质,发展学科学习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会沟通交流”第一课“正确对待不同看法”(《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 课)时,教师在导学阶段,教师通过播放本班学生参加年级组足球比赛视频,针对班级输掉比赛这一事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因为学生的意见有分歧,此时教师就可以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场足球比赛,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呢?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和别人有分歧的意见,我们应当怎样去沟通处理呢?”通过这一导学活动的设计,顺势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学会沟通交流”,并对学生的不同发言进行总结:人们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很容易造成观点的不一致。有不同看法时,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他人,就容易产生矛盾或冲突。理性对待分歧,会让我们有合情合理的看法和思考。借助这一生活场景导学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于情境故事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在这种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并在自己主动思考和学习活动中强化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奠定深度学习的基础。

(二)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落实深度学习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想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上升到学科理论学习的层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发展,那就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考学习过程。在深度学习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借助教师设计的综合性学习问题,在课堂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时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话题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有序推进深度学习的内容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与层次性,实现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

例如:在教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 课)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公共秩序既熟悉又模糊,熟悉是因为他们从小到大被长辈提示要守秩序,模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公共秩序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为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秩序”为主题,设计公共生活秩序单。如为了保证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能够正常地通行,需要遵守公共交通秩序;为了保证游客在公园景点开心地游玩,公共卫生秩序需要大家共同遵守;乘坐公交车时,需要人们有序上下车等。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这些公共秩序的内容融入生活,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对比没有秩序的生活,从而深刻感悟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进而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引入问题导向辨析学习活动,全面发展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深度学习而言,基于问题导向的辨析式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明确地学习任务驱动下主动地思考和分析,掌握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辨析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可以从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辨析话题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引入生活化的实际案例。例如:小王家里正在装修新房,周末的时间也在不停地装修,面对邻居提出周末不要装修的建议,小王表示装修房子是自己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请同学们根据这一实际生活案例分析:案例中小王的邻居因为什么事而烦恼呢?在他们的对话中,涉及了哪些公民的基本权利?小王在装修自己的房子,别人真的无权干涉吗?通过这几个渐进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辨析中逐步认识到权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利益。将生活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主动思考中内化核心知识要点,全面强化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总之,指向儿童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潜下心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用心解读教材,明确深度学习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教学特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通过构建主题式学习情境,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以及问题驱动教学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深度学习的实践中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深度法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