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建议
2021-11-30高新村
高新村
(山东省邹平市青阳镇人民政府,山东 邹平 256217)
引言
在新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缺陷与不足也日益凸显,如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长期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合理的改善,为农业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新经济环境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宽。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互联网经济在各行业渗透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和二三产业加深联系并融合发展,拓宽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产品生产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要地位,是农业的基础领域。随着新经济兴起,农业经济在新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完成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先进的农机装备,农业生产和农机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使得服务业和农业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新经济环境下,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和机械化农业等新业态开始兴起并良好发展。2.提升农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益。依靠新经济的支持,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也催生出新模式的农业经济。新模式的农业经济得到普及,逐渐淘汰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更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对于以往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例如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利用等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方法。绿色生产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我国应加大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让绿色、科技和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恶化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人口基数过大的前提下,就会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而且,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短缺,所以长期以来为保证有效增加我国农产品的整体产量,在进行农业建设上呈现了一种以牺牲环境资源来实现满足基本建设工作开展的问题,而这就导致由于长期破坏而使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现象。并且,我国在进行基本种植的过程中,早期阶段通过了大量化肥应用以及杀虫剂来提高农业的总产量,这就导致这种过度施肥、施药的问题而使环境更加恶化,从而就会在后续种植时,使污染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同时也会由于肥力过多而使耕地质量下降。此外,由于这些污染源会直接随着生态循环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流域,这也会导致农产品质量的下降。与此同时,在后期进行工业生产时,大量的排污使得河流污染和空气污染也加剧了农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所以面对着种种问题就会使人们产生恐慌,进而就会因为农产品质量的不足而导致农产品销售总量下降。对此,社会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有着十分高的呼声,而这就需要加快对环境建设保障工作的开展。
(二)种植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在农业生产的整体环节中,农户是直接参与整个过程的重要种植人员,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些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农户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使得他们在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环节中无法给出实质性的建议,与此同时,现阶段大部分农户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导致农业产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都受到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工业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部分工业废水被排入河流,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农业用地面积的逐步缩减,这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相关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过去相比,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整体经济效益较低,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口数量总体较多,但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过于依赖那些所谓农业生产的传统技术;2.我国整体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未得到全面地引进与推广,不利于整体农业经济产值的提升;3.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高素质人才选择在城市中发展,导致在实际的农村人口中多为劳动力低下的老人和儿童,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使得一些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生了耕地闲置状况。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对农业生产技术使用及掌握较弱;4.我国对于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较不完善,存在一定问题,增加了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经济风险,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并没有按照地区的种植特色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在种植农作物时也并没有分析市场需求来开展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大大增加农产品滞销的概率,并影响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农业经济脆弱,无法抵抗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不可抗力。另外,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需要向更加科学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以及流通的组织之间是分离的,农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而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
三、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为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则必须要提高对整体生态资源有效保护工作的落实,并且也要加大惩罚力度,更要通过对随意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此行为问题的发生。而且,在基本建设工作开展中,要加强对水土流失保护工作的开展,更要对过度开发问题进行积极治理,还要以退耕还林为基础来实现利于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全面应用,这样才能在基本整治的过程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障。除此以外,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决抵制以牺牲环境来实现满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要通过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有效建立来加快农业转型工作的落实。
(二)充分落实好人员培训的相关工作
很多农户的教育程度都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就必须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综合培育,努力引入专业素质优秀的农业生产人才。由于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农业生产水平极为落后,根本无法吸引到生产人才,进而加剧了当地农业技术的落后情况。对此,相关部门就必须要充分落实好人才引入的相关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培育当地的生产人才,比如说定期安排农业专家来进行农业知识讲座,让所有农户都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农业生产知识,进而逐步提升农户的农业知识储备和种植技巧,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针对深受传统思想感染的农户,则必须加强其思想教育,逐步转变其陈旧的生产观念和模式,使其能够运用科技的力量来有效改善自身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全员农业生产的大丰收,推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三)充分利用绿色有机技术
在实际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生态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化肥用量进行合理把控,避免发生过度耕作问题,降低农作物种植过程对土壤环境、水质环境的破坏效果,提高农作物培育的质量。农业人员可以通过科学化轮作的方法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并对整体的农作物灌溉用水时间进行合理计划,严禁使用污水对农作物灌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实现有机农作物生长,需要在生长过程中,对病虫害问题进行及时控制。在控制过程中,避免使用我国相关化肥使用标准之外的高毒物农药化肥,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作物生长安全。对于区域农业管理部门来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大经济投入力度必不可少,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对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进行专业化的控制。除此之外,针对家禽饲养饲料来说,使用有机饲料代替传统饲料,通过秸秆还田方法,农膜回收再加工利用等方法,为有机农产品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只是单纯的地种植和生产农产品,并不会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考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为了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传统农业的经济政策,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有效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确保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取有效的市场导向信息。根据2019年数据表示,我国农业经济产值达到70467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3.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 元,增长了6.2%。我国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政府在制定农业经济政策时应该从当地农产品种植的优势品种出发,运用市场的经济供需原理,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链,这条农业生产加工链将包括林业、渔业、种植业等项目,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为地区经济的农产品发展塑造品牌效应,同时在农产品加工行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第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乡村采摘业。相关部门可以推动农村实现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业的协调发展。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政府可以为乡村观光旅游建设相应的配套设置,比如休闲度假欢乐园、农家乐、疗养院等。在农村发展采摘业也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可以在温室中种植一些水果、蔬菜以供游客采摘。
结束语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应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完善农业经济机制体制,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加强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育,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