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建式思政课堂师生交互优化策略探析
2021-11-30马云霞裴雨婷
马云霞,裴雨婷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教材为主宰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构建。英国教育家查理斯·华特金提出共建式课堂生态理论,为构建高校共建式思政课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高校积极探索共建式思政课堂(以下简称“思政课堂”)建设,着力提升课堂生态品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和谐发展,将有助于改善现有高校思政课堂生态环境,让思政课堂焕发活力,使教育回归到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轨道上来。
一、共建式课堂及其对高校思政课师生交互的影响
(一)共建式课堂及其特性
英国教育家查理斯·华特金在2005年提出,课堂生态有三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即讲授式课堂生态、建构式课堂生态和共建式课堂生态。“传统的思政课堂多为讲授式课堂,是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更侧重于教师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建构式课堂则是从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强调课堂要便于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连接,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1]无论是讲授式课堂还是建构式课堂都是立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共建式课堂则是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是从教师主宰的传统课堂向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的转变,体现了课堂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蜕变的发展趋势。
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将21世纪的学校设定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共建式课堂以师生作为学习活动共同体,以平等对话的合作关系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树立科学的课堂生态理念,平等对话的课堂心理,创设优良的课堂生态环境,让大学生也成为课堂的另一“主体”,从而创建高品质的课堂文化生态。这种师生“双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凸显,使得共建式课堂呈现出以下特性:
强调师生交互的平等与共进。在共建式课堂中,教师由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组织、指导课堂教学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从知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情感体验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发现者和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突破教师传授的知识范围,给课堂带来更多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不断扩充着教师的知识和信息量,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可见,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地方。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共建式课堂主张学生在同伴陪伴中共同成长进步,倡导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专题项目汇报等的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锻炼学生质疑、反思、批判、创新的品质,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加愉悦的学习体验。
倡导教学内容的开放与生成。共建式课堂的学习资源不再是单纯依赖教科书,它变得更加开放、丰富、以及多元化。在共建式课堂,教师善于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随时捕捉活动中创生的有效信息,挖掘知识的新思路、新见解。教师在欣喜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对其进行及时跟进引导的同时,学生也从中不断感受自我知识的创新与生成,进一步激发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重教学目标的共设与多元化。在共建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将不再局限于仅仅对教师如何教进行规范和要求,也包含着对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以及达到何种学习目标的阐释。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做到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结合,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促使教与学的目标更好契合。
总之,高校共建式思政课堂,就是要把高校思政课堂视为一个特殊的微观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共进发展的课堂生态范式。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互动的和谐的学习机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人格。
(二)建设共建式课堂对优化高校思政课师生交互的意义
1.共建式思政课堂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思政课的精心指导和栽培,共建式思政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共建式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共建式课堂中,大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传授的内容中,互联网为其学习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库,有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现有内容进行拓展的自主学习。第二,共建式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共建式课堂的学习是开放和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所拓展和提出的问题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碰撞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自身实际进行有效结合,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第三,共建式课堂将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在构建共建式课堂师生相互尊重、合作信任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人际关系得到积极实践,建立完善自由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共建式思政课堂有利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共建式课堂从多维的视角分析课堂中的问题,使教师发现课堂不只是一个潜心钻研的工作场所,更可以是一个思想不断交融且时时焕发生命光彩的情感世界。第一,建设共建式课堂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一言堂”灌输的教学模式。第二,建设共建式课堂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提升自我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提前的预见和思考,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使自身处于学习提升的态势,这能够使教师持续主动热忱地参与在课堂中,激活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更新提升。第三,共建式课堂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使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促进思政课课堂环境品质的提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3.有利于推动教师走进学生内心,拉近师生距离
第一,建设共建式课堂有助于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共建式课堂促进生成师生之间更多的共同体验,有利于教师融入学生,更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及时拓展和充实课堂知识范畴与内涵,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氛围。第二,建设共建式课堂有利于推动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共建式课堂提倡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做出积极的价值引导和思想疏导,使学生有平等感和合作的成就感,课堂气氛更为融洽。
二、当前思政课师生交互存在问题分析
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改革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各高校的不懈努力下,思政课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迎来了教学改革创新的热潮,广大教师潜心研究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实践,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师生交互,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重要。建设共建式思政课堂,需要在已有思政课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师生之间交互的奥秘,找准并不断改进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师生交互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维化限制了课堂师生“信息流”的通畅
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流动来实现的,教师和学生能否通过信息流动形成课堂上的动态平衡,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不可或缺。在思政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学生有着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面向本科生的教材都是经过全国知名专家的科学论证和反复修订,并经由党中央亲自审定过的。一方面,教材内容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和体现了国家面向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本旨和初衷;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都是充分结合了现实课堂教学实际,并兼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能力。[2]因此,教材具有客观真实性和较强的指导性。但教材并不能直接拿来当作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精神进行处理,制定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丰富细化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兼顾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办学定位,使得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和死板,缺乏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高校思政课在设定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设定更加符合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目标,组织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课堂生态原有师生相对地位的平衡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基于自身人格魅力、内在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产生的独特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微妙地维持着师生之间的平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思政课堂原有师生相对地位的平衡却逐渐被打破。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学生包围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部分学生在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中感到迷茫和困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不平衡,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有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教师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的不平衡就出现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早已不仅再局限于学校课堂教育,比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各个高校都不得不开展线上教学,这就使得已经习惯了师生面对面进行课堂讲授式教学的教师,很难马上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面临很大考验。“任何教师都很难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学生知道的越来越多,这种‘反哺文化’对教师权威形成了挑战,加之,大众传媒文化环境更为灵活生动多样,知识传授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感召权威。”[3]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的优势,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利用校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三)刻板的话语沟通方式导致课堂师生交流模式单一
话语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决定着师生交互的质量和信息流的通畅程度。课堂师生的话语沟通,不仅包括课堂上的现场讲授问答等即兴沟通,还包括课后网络等不同中介载体进行的沟通和讨论。面对即时更新的各类新闻,多种多样的数据来源,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有的高校在思政课堂上,仍然采取教师主要讲、学生主要听的教学模式,话语沟通形式单一,信息流向一维化,空洞的说教必然给学生一种抽象、枯燥的感觉。这种单向的线性交流模式,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教学单纯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还有少数思政课教师为抓住学生眼球,提升课堂“抬头率”,强行讲段子、玩调侃,认为只有讲段子才能保持课堂热度,索性就完全脱离教材和教学主题,只讲学生“想听的”“爱听的”;也有的教师自认为思政课对学生来说不重要,是不受学生重视的边缘课程,所以糊弄了事,久而久之便真成了“水课”,这显然都是不恰当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该灵活运用话语沟通的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使学生易于接受,提升课堂质量。
(四)教师自身课堂生态主导能力有待提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这已经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主导就是学生按照他的引导走,总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于是,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完成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任务,紧跟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思考应对老师下一个问题,忙着抄笔记,学习紧张但收获甚微。还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主导课堂不需要老师讲解,在不违背纪律的前提下对其放任自由。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课堂,学生没有系统的乱读,在课堂上并没有实际收获。要想改变这种现象,身为教师就应该加强自身修炼,增强主导本领。
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从“讲明白”到“讲鲜活”是一种质的飞跃,需要教师体验和理解感悟生活,了解和洞察到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三、优化师生交互建设共建式思政课的策略
建设共建式思政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它关注的落脚点在于教师与学生个体双方的发展,强调师生以平等和谐的关系共同成长。针对以上思政课师生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网络优势的运用,话语表达方式的掌握,教师角色的转化等方面来入手,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珍视学生个体价值,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
马克思强调:“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是指在教师的努力下,学生接受教育后,从不知到知、从被动到自觉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要综合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规律、个性特征、内心世界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关注,通过访谈、信息记录、成绩记录、与学生当面交流等,掌握学生个体差异,为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要把握差异的主要特征。在实际的工作中,避免和改变相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一刀切”的做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动态、灵活、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善于把握学生的主要特点,区分哪些特点起主导作用。只有抓住学生的关键突破口,教育活动才能有针对性。
再者,教师教学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办学定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讨论区,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实时讨论,实现多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围绕所学专业和发展规划进行深层思考。
于是,在教师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同时,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其接收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交互优势,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现代网络技术以其方便、快捷、丰富、高效等特点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现代课堂也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生成和情感体验,以此来实现学习的深入推进。共建式思政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注重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建立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
首先,就教学目标而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能力培养目标与价值观发展目标的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根据教学目标对需要用到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设计。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准确把握马工程教材宏观结构的基础上,科学选择、精心处理,构建符合课程要求、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内容体系,综合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教师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通过QQ、微博、学习通等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成长困惑。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前分享的形式,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优势和特点,促进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实现全方位的自由发展。
再次,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多方平台反馈给教师,以区别于其他人。学生有权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才能焕发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以推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三)改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师生有效沟通
有效的师生话语沟通方式可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的信息传递渠道,及时消除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即时总结和评价,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于思政课而言,需要好的表达方式去传播好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让学生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校学习的多元化,这就意味着要从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了解教学基本内容、精心组织和巧妙设计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于一体,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话语表达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有机结合,更加生动活泼展现教学内容,增进师生双方的信息流通,促进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通俗生活化的话语阐述道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特别注重通俗化的话语运用,“‘点个赞’、‘蛮拼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逢水架桥、遇山开路’、‘撸起袖子加油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等等。”[6]这样通俗化的语句,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亲切自然,乐于接受更易于理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增进和学生的距离。喜欢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流行的网络热词,比如“正能量”“打call”“奥利给”“佛系”“吃瓜群众”等等。思政课教师可以预先了解这些网络热词的意义,灵活使用,使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并富有时代气息。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灵活运用鲜活且有逻辑的话语表达方式,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让话语拥有更加鲜活的生命,使表达新颖活泼,促进师生有效沟通。
(四)积极调整教师角色,提升教学主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7]共建式思政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多种角色。首先,在课前,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开发者。思政课教师要有选择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充实鲜活的案例和素材,增强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同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课堂互动活动的有效结合,撰写教学设计方案,预先设定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步骤,并做好有效应对在课堂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预案,确保课堂既能按要求完成知识传授,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带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在课中,教师是课堂的管理与建设者、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管理与建设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所有课堂参与者的共同责任。教师可通过评选最佳课堂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创设讨论议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建设课堂,通过同伴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心呵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做好总结和引导,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
再次,教师在课后还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倾听者。完整的教学除了课前课中的教学组织,还包括课后的教学延展内容。教师要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梳理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发放拓展性资源,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指导,使其逐步克服困难,跟上教学进度;面对一些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应该以礼倾听、用心倾听,掌握学生的要求与思想,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注重调整自己的角色,适应多种角色的转换,与学生建立师生学习的共同体,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中华民族的素质。优化师生交互,构建和谐、平等、开放、共进的思政课堂,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