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发展

2021-11-30韩继伟邱志祺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报告

韩继伟,邱志祺

(1.华北理工大学 学生处,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适逢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时空对接,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内涵,从而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并于1848年2月公诸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列宁曾充分肯定《宣言》的伟大历史成就,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1]。170多年来,《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价值一直在指导和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同时,《宣言》的价值内涵也随着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进程中,堪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传统,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选取“发展”、“人民”、“建设”、“新时代”、“坚持”等高频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领悟到十九大报告与《宣言》的深度关联,和其在继承的前提与基础之上,结合实践地对《宣言》中一些重要的价值内涵所进行的延伸与发展。

一、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到自由全面发展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已经认识到新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前提”[3]。面对当时工人阶级贫苦的生存现状和完全被片面化了的人的存在和发展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解决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并为人的自由发展指明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和路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面对二十世纪初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列宁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然而,二十世纪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却没有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严重受挫。中国的社会主义则在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中,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就是“发展”,共出现232次。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后,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4]。报告在阐述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时,重点提出了“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十九大报告中,无论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是效益,无论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还是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最终落实到的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报告中所阐述的发展已经不再谋求单纯生产力总量的增加,而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深刻调整与快速变革,要解决中国新遇到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推动经济在质量、效率、动力等方面的深刻发展和变革,进而满足人民在物质生活资料得到充分满足后,对更好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更满意的收入和生活环境、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要和新期盼,这些判断赋予了发展新的内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类未来命运走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宣言》的基本理论底蕴和价值内核,这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理论命题,旨在引领人类挣脱资本主义异化的束缚后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其作为了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这也使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意识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不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内涵,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期许和美好愿望,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宣言》所揭示的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和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内涵,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新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意识和历史发展观念的新统一,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宣言》价值内涵的新局面。

二、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目的。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时就指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利益,因为在任何历史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主体,都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释物质生产发展条件下群众日益自觉参加社会历史活动的必然性时,他们就已经认识到,创造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主体地位的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就在于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广泛动员,并在革命进程中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革命的出发点和目标。然而,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却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忽视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要力量,甚至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导致了本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的社会主义事业实践进程中,始终秉承《宣言》的宗旨,把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劳苦大众谋福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视为不变的初心。

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再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出现频次位列第二的词是“人民”,共出现203次。报告在阐述领会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于全党的各项工作中时,再次提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从报告全文看,无论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加大教育投入,无论是改善民生保障,还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报告中所阐述的以人民为中心,赋予了“人民”新时代的内涵,即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在工作中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为最高标准和根本要求,为人民提供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均等机会,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4]的阐述,无疑是对《宣言》价值内涵的真正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中,无产阶级是最具革命精神和先进性的阶级,其所引领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为占绝对多数人的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人民主体地位才是根本的力量源泉。十九大报告贯穿始终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始终不渝地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和丰富,十九大报告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底色,充分遵循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宣言》所蕴含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价值立场,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认识的升华。

三、从“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到加强“党的建设”

《宣言》依据当时的历史状况,确立了共产党人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即“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并在其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始终秉承这样的观念。在开辟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新局面时,列宁坚守了共产党对俄国革命的主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展。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困境之际,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忽视了党的建设,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深化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策略,从国情出发,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合理结合起来,把坚定原则与灵活策略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抓党风廉政建设”,到“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对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出现频次位列第三的词是“建设”,共出现165次,除用来阐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外,最为突出的就是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特别是在深入分析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复杂的执政环境条件和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的基础之上,提出要“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内容,无论是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还是干部队伍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党的建设。十九大报告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基于我们党十八大以来成效卓著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提出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以新面貌和新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应了新的时代对无产阶级政党所提出的新要求,秉承了《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建设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局面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再到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无一不是我们党在面临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之际,所提出的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的方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现实举措无疑是对《宣言》中有关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原理的创新发展,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典范,表明了我们党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规律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

四、从“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到“新时代”

《宣言》是时代的产物,“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宣言》所揭示的真理都与具体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相适应,《宣言》是结合那个时代工人运动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诞生的,《宣言》问世后,从1872年到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各种不同语种版本的《宣言》写了共计7篇序言,这7篇序言与《宣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所蕴含的原理之所以能够与时代相适应的,进而回答一系列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因为“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宣言》发表170年来,其所确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奥秘就在于它是与时代同行、与各国实际结合的科学理论。面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列宁并没有照搬《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而是采取了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并基于布尔什维克执政后产生的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崭新构想。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二十世纪末期,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却忽视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所面临的新的时代变化,做出了错误判断,致使“改弦易帜”的情况不断发生。中国的社会主义也走入极“左”道路,好在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断前进,逐步深入,才走出一条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到充分认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再到新时代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十九大报告全文中,共提及了36次“新时代”,其中无论是理论探索,无论是矛盾变化,还是工作方略,最终的依据都是新时代的论断。报告中所阐述的新时代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所面临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并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全面成就和面临的深层变革,提出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要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关键在于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妥善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急速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4],这一判断意味着,我们党和国家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宣言》所揭示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又对我国具体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全面把握。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宣言》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价值内涵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对此的科学把握,才不断地实现了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我国当前发展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性地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宣言》的理论价值。

五、余论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还有一个高频词,出现了132次,就是“坚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提出了十四个以“坚持”开头的要求,这些要求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忠实于《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基本思想,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反复强调的,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2],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之基和发展之路就在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有所继承、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就成为了必然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所要求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回应了时代的理论诉求,又对《宣言》中所阐释时代的基本原理作了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新的新典范,它为我们党坚持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为我们党和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疑于新时代的“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党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报告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节选)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报告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