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构想与路径思考

2021-11-30夏旭晖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心科技

夏旭晖

(江苏省信息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

1.产业创新中心的提出

1.1 产业创新中心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当今,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技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人类社会知识创造积累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信息技术更新迭代一日千里,信息传播更加智能迅捷,信息处理更加海量高效,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衍生、裂变为更多的新信息、新知识,信息场、数据流、技术流迸发涌动多维交织。

与此同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构想到前沿技术研发、产业成果转化周期进一步缩短,科技研发向市场运营进一步提速。

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研发技术中心平台、孵化器加速器、创新联盟等形式科技载体,这些载体的共性特征是为偏前端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移服务,但是侧重于后端的科技研发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载体建设仍然偏少。从相关数据看,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的专利成果数量不少,但是面临商业化开发瓶颈制约,许多专利技术闲置无法形成产业化成果和现实生产力。因此,亟需探索建设新的创新载体,加强科技研发向后端产业化转向的机制建设,克服产业化的技术障碍和条件制约,提升科技成果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增强工程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系统论视角看,产业创新中心是因应科技创新形势、主动融入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加速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工程,盘活技术成果资源存量,缩小了技术落地的鸿沟,进一步打通了从理论创新到现实生产之间的难点堵点,实现了科技资源输入系统到科技成果输出系统的加工转化。产业创新中心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和科技变革的新趋势,促进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运营三个层面的需求对接,有助于形成融通创新的新格局。

1.2 产业创新中心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兴产业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量子通信、区块链、大数据、纳米生物、增材制造等领域突破性进展有望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要把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将理论创新构想、技术创新路线变成现实蓝图,提高科技生产力。

从过程论的视角看,组建产业创新中心是落实中央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部署的主动作为,是实现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有力支撑,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1.3 产业创新中心是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增长,经济体量已经从小个头成长为大块头。在新的国际格局和科技竞争下,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从数量的跨越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动能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必然选择。

当前,一些传统产业领域面临创新动能不足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不能转、不愿转,习惯于产业路径依赖,安于现状和现有收益,同时转型面临着国际竞争、大量前期投入、创新技术风险、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挑战。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就是要建立创新联盟和创新共同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汇集资金人才技术研发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向产业创新前移。

从结构论的视角看,组建产业创新中心是增强经济发展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是丰富创新理论、优化创新路径、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创新牵引注入了新动力。

2.产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分析

2.1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供应链、人才链等创新要素,打造“政产学金商”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深化产业链相关的创新主体合作,联合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主体,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鼓励探索产学研多主体参与、社会力量介入、跨国合作和军民融合等融合创新模式,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开展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成果转化。整合分散低效、重复建设的科研设施和创新条件,打破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科技研发模式,破除各种阻碍创新协同的壁垒和障碍,推动市场、企业、高校、院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成集聚,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乘数效应”,实现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共赢。

2.2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开展基础前沿创新向产业技术创新转移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理论构想到现实创造的孵化变革,促进实验室技术熟化、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竞争前商品试制,突破技术难点,打通产业创新全过程堵点,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创制产业技术标准,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有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聚集重大理论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条件,攻克关键工艺技术、关键环节制程、关键核心零部件、重大战略装备等技术难题,寻求理论技术工程技艺突破,抢抓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激发创造潜能和创新动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2.3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化创新体制改革释放创新红利,探索构建创新保障机制,支持先行先试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等改革举措。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充足稳定的研发投入支持机制,通过提供创新服务、承担国家和省等专项资金项目、出售孵化企业股份、增资扩股、知识产权运营、品牌受让、接受捐赠等方式吸纳资金,鼓励产业创新中心设立投资基金或加快产业转化收益分享,为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滚动支持。发挥股权期权激励、技术入股分红奖励等多种激励途径,以及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方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仪器设备、试验场地、试制车间等创新资源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盘活科技设施存量资产,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促进技术成果向市场扩散。

2.4 开展创新试验探索

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载体,以国家战略性领域创新需求为导向,担负着营造创新生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开展创新试验探索的重要使命。科技创新活动是探索未知领域的高风险和高投入活动,很多新理论新构想新技术研发活动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精心的组织规划、统筹多方创新要素、长期艰苦的付出而持久的科研攻关。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创新共同体,就是要开展创新协同,完善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案例,集众智聚众力,探索有效的产业化创新路径,探索开放合作的产业创新模式,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乐于创新、甘于创新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收益,推动科技研发技术熟化、技术成果产业转化、产业创新活动市场化。

3.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超前谋划布局

面对美国对我国科技产业的无理制裁和频繁打压,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要树立战略思维,具有战略眼光,认真领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超前谋划,预先部署,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劲头抓好产业创新中心的布局和组建。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落实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建设布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速创新资源的优化共享,促进科技合作创新协同。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等地正在积极布局,抢先起跑,借助独特的区域科创优势,先行先试,主动探索。中关村科学城医疗机器人等产业优势明显,创新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成效突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颇具规模。武汉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速科技资源和产业融合集聚,着力打造“光谷”和“数谷”,依托“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的万亿产业集群,稳步推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3.2 积极改革探索

产业创新中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科技思想、创新体制和创新创业生态的深刻变革,缩短了创新周期,优化了创新路径,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和结构转型高端攀升。鼓励各地区根据区域创新优势、产业特色,优化创新环境,开展创新试验,积极改革探索,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域早筹建、早运行、早出成果,同时复制推广先进经验,加快累积创新动能。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敢于试错大胆纠错,勇于发明创造,敢于攻坚克难,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寻求技术突破。大力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开展“不见面审批”,完善创新配套制度体系改革,完善创新社会服务,让创新主体更好地聚集主业、专攻实业、开拓事业。持续做好双创活动周、科技创业大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和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新创业开展各类活动。增强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集聚社会资本参与补齐创新短板锻造技术长板,着力解决创新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的痛点难点。保持战略耐心,持续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动力,为孕育颠覆性技术突破奠定基础。整合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资源,积极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加快补齐创新链,在集成电路、高性能材料、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重点行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注重把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国家政策、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加快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分工协作、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重点突破。

3.3 持续加大投入

国家要求各地结合相关产业规划和重大工程实施,按照“需求对接、国家统筹”的方式统筹部署,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予以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要着力增强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支撑作用,从全国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因地制宜引导高层次创新人才、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等高端要素向产业创业中心建设聚集,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牵引、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持续注入新兴动能,聚焦创新资源配置,聚力核心攻关,发挥杠杆效应和牵引作用,扎实做好产业创新中心这篇大文章。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探索金融服务创新的新路径,统筹金融资源,增强金融服务国家科技战略的能力。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专项基金、股权融资、创业投资、技术入股、财政后补助等多种形式,降低融资成本,有序引导金融资源参与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培育更多成果、更多企业,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和四板市场挂牌上市。

4.结语

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要求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有序推进。要根据中央政策部署,紧抓政策机遇,聚焦创新资源要素,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整体推进,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强化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支撑和创新引擎作用。

猜你喜欢

中心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新年贺词/中心简介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