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幸福教育理念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2021-11-29吕晓慧
吕晓慧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视及全面发展目标的建立意义非凡。让教师和学生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满满的幸福感,是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起到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除了要肩负管理班级的责任外,也要在实际教育中将德育观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并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关键字:幸福教育;小学班主任;低年级;德育工作
前言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而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需要班主任适时的引导才能步入正轨。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能忽略注重小学生正在逐步形成的幸福感,要将幸福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起对小学教育的认同感。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幸福教育理念的内涵相当丰富,当班主任在实际德育管理工作引入福教育理念时,要对幸福教育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展现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优化教学手段,重视实践活动
小学班主任想要开展好德育教育,不仅要积极将幸福感真切的传输到学生的内心身处,还要注重传输方式的正确和有效性。首先应使幸福教育理念成为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贴合学生幸福感需求的教学内容,要时刻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变之前教师主体地位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会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幸福感,教师应利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来顺利开展以幸福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德育工作,
例如,班主任在以“德育力量我践行”为主题的班会中,应与学生共同制造轻松、舒适、向上的学习氛围。可在班会开始前,让学生亲手用拉花或气球布置教室。在班会课上,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近期遇到的一些感人事迹,以及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件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全班学生表演出来。如学生可以绘声绘色的表演自己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场景,这时这位同学就会因为老奶奶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而深受感动。班主任还可让学生将此时产生的幸福感的来源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蘊含的道德理念,从而养成优秀的品质素养。这样班主任让教学手段得以优化,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更体味幸福意义。
二、情感落点出发,获得幸福体验
从学生的情感落点出发可获得满满的幸福体验,从而发挥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正确引导作用。为此,以学生为主体仍是开展情感教育理念的主线,让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发生的事情产生情感的同时,以收获幸福教育下的深切感受,从而形成与相对应情感有共鸣效果的优秀道德素质。情感教育不仅可以让生生之间友好和谐相处,还能让师生之间建立深厚情谊,使师生共同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不再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时产生消极和抵触心理。
例如,班主任可让学生谈谈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发生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小事,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与同桌之间共享美好事物的经历,也有的学生会提到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平凡中见幸福的小事,还有的学生讲述了与邻居之间的诚信的小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些经历而言,班主任可将这种经历所得到的幸福双方面的解析:首先,自身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是幸福本身的来源,其次,要想自身快乐起来的同时也要将美好的事物与他人分享,从而使低年级小学生养成与他人共享美好、共担责任的优秀道德品质。
三、针对不同学生,发掘特长优势
学生由于各方面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也许就会成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在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班主任应对自己本班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性格、特长、家庭环境等有充分了解,并要全面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让学生都能无忧无虑、乐观幸福的在校园里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优点,能培养起学生的自信的心理,从而逐渐形成自信、积极的优良品质。
例如,有些学生虽在成绩上不容乐观,但却有很高的朗读天分,班主任可大胆将领读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被人需要与认可的高度幸福感,成长为自信自强、勇于开拓的新一代接班人。又如,小学生虽然还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世界的系统,但他们的思维及情感仍有因自身、经历、家庭等产生的不愿被其他人触碰的弱点,在班主任对其开展德育教育时,不应直接让学生讲述出困惑,而是应用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事例来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获得情感共鸣,从而在同理情绪下理解幸福感内涵。最后再针对学生的难题就事论事,以达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结论:
总之,在小学德育具体工作过程中,班主任积极融入幸福教育理念内涵,对学生正确三观及道德素养的形成有巨大的助力作用。因此,小学低年级阶段班主任应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幸福教育理念,适当给予学生尊重、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成为健康向上和乐于助人的人,进而促使学生在全方位的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赛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幸福教育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0(16):22+25.
[2]王成桂.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实施幸福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