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艺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性思考

2021-11-29徐广娟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性

徐广娟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数字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数字网络之下,数字时代催生出了“数字无产阶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普及的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艺的普及与提高?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非常值得思考。

关键词:数字无产阶级;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现代性

一、数字无产阶级、文艺普及与提高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属于中国互联网的萌芽和草创阶段,那么進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扩张,弥漫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力量。毫无疑问,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颠覆性和超越性的媒体技术。本文就是立足数字技术,对数字时代的文化普及与提高进行解读。

首先,什么是数字无产阶级?伴随着数字技术的繁荣发展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一些新兴名词,例如数字青年。随着数字青年这个概念被逐渐建构起来,并成为各个领域密切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数字媒体生态、数字公民等概念也开始逐渐出现。有些学者在类比数字青年,数字媒体生态、数字公民等概念时,提出了“数字社会主义”的概念,即本文论述的主体即建立在数字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因为数字社会主义的提出,笔者认为有理由推导出,在数字社会主义中存在数字无产阶级。

数字无产阶级,实际上是从数字的角度对社会阶级进行重新划分,我们把它定义为“数字化”了的无产阶级,相比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它的核心就在于“数字化”。“数字化”的无产阶级,借鉴“数字青年”的理解,指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接触到数字化设备,并且将数字化设备当成自己生活一部分,这样的无产阶级。尽管在这之前,并没有人对数字无产阶级给予具体的定义,但就其内涵来讲,他们应该是基数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在年龄上没有严格区分。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主体,怎么对他们进行文艺普及与提高,这其实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的文化课题。

其次,我们要谈何为文艺普及与提高。谈到文艺的普及与提高,不得不的说的是毛泽东的重要文艺思想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5月2日,毛泽东邀请延安知名文化人召开文艺座谈会,开会的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直到今天,《讲话》依然是指导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制定中国的文艺政策、建构中国文艺体制的基础和灵魂。

针对文艺如何服务革命、服务工农兵的问题,毛泽东谈到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大众化与文艺的继承、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关于普及与提高,毛泽东指出,对于长期遭受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不识字、无文化的广大工农兵来说,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因此,为工农兵服务的第一步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也就是普及在先,提高在后,普及工作更为迫切。毛泽东分析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指出普及紧迫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提高或否定提高。

文艺普及与提高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建国后十七年,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历程中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党和国家构建了中国化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56年,为文化政策的转型和初创期。面对人民群众对文化需要空前高涨,但文盲率却高达80%,因此这个时期主要是开展扫盲运动,如开办夜校等,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同时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力。第二个阶段是1957年至1960年,为文化政策的冒进和曲折发展期,文化发展受到一定阻碍。第三个阶段是1961年至1965年,为文化的调整和提高期,在文艺、教育、科研等领域实行“调整、巩固、充买、提高”的八字方针。

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发展,文艺普及与提高的核心没有改变,即为了谁这个问题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为了什么人的问题。今天的文艺仍然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此,虽然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为人民的核心是不变的。在数字时代,数字无产阶级得以诞生,那么如何对数字无产阶级进行文艺普及与提高?数字技术在其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传统的文艺普及相比,数字时代的文艺普及其内容与形式发生哪些新变?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二、数字时代的普及与提高

数字时代的数字文化显现出跨界融合性、内容独立性、社群隔离性和扩散挥发性等四个显著特征,由此带来秩序、管控、跨越和评价等四个主要方面的难点。因此,数字化时代的文艺普及与提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在文化接受方面,大众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文学上,文化阅读进入碎片化时代,短平快的阅读已经取代了沉浸性阅读,非常多人已经不再习惯,坐下来细读、慢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实际上还比较普遍,给大众培养了坏习惯,看似每天都在接受,实则并未做到有效阅读,长期来看,有害无利。网络上还出现网络文学这一文体,网络与文学的结合,作为一种比较新型体裁,但是在大量的网络文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被称之为文学的,甚至其中还包含许多低俗与恶趣味的内容,危害着人的身心健康。

笔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作为新的文化传播媒介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并且能够在文艺普及与提高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是小视频为例。进入21世纪以后,电影分化出另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即小视频它主要是指人们自导自演自拍的视频等。最近几年,小视频以其时长短、易在网络传播等特点迅速在大众中流传,包围了人们的整个生活,几乎在所有网站都能找到小视频的影子。尤其是伴随着例如抖音、快手等专门做小视频的手机应用软件的出现,小视频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在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几乎每个人,即使不下载专门的视频软件,打开手机浏览器,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小视频。

在抖音剛刚出现的时候,使用这个软件的手机用户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中等以上的人群,但渐渐就出现了下移现象,因为小视频的操作不需要复杂的流程,几乎对人的文化水平没有要求,并且每个人都可成为视频的发布者。我们可以说,一大批数字无产阶级实际上就涌了上来,成为小视频的忠实粉丝,在农民工、快递员、外卖小哥等这些无产阶级群体中,他们已经接受了手机的存在,并将手机使用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在这些数字无产阶级中,小视频已经成为消遣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小视频进行文化普及与提高。小视频具有以下优点:受众非常广;与网络结合,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具有随时随地性等。利用小视频进行文艺普及与提高,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文化变成视频内容,进行传播,如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众进行文化普及等,另外,数字时代需要进行文艺普及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形式与内容是文化普及与提高的两个重点。在这一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值得学习,他的一些讲课视频在网络上非常流行,利用视频形式,将讲课方式进行创新,将内容进行优化,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将文学的魅力传播给广大网友。借助小视频这一技术,如何对内容进行监管、把控、创新,如何对形式进行改造与创新,都是摆在文艺普及与提高面前的问题。这种全民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对于视频内容的监管,离不开视频创作者的具有责任和使命意识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倡导高雅文艺,鼓励通俗文艺,坚决抵制低俗文艺,高雅文艺代表着中国文艺的前进方向。

时隔72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了关于文艺的讲话。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既有相同之处,即要求文艺为人民服务;但也有所不同,毛泽东重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并且强调普及;习近平则强调文艺精品的创造,认为这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具体内涵早已发生转变,在2019年的今天,我们应该牢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大历史贡献,不忘普及;以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为指导,重视精品,推进文艺工作往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相信通过全国上下人民的共同努力,文艺的普及与提高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刮起了一阵数字技术的东风,我们只有驭风前行,才能走出文艺普及与提高的新路,将文艺普及与提高推向纵深发展。在数字技术为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数字化时代为文艺带来的新挑战,甚至包括一些消极影响。数字技术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化保存的媒介,也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创造的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会给文艺的发展与创新带来哪些惊喜,还需要时间解答。数字技术能否诞生全新艺术样式,进而成为新的文化创造的媒介?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晓忠.识字的用途——论1950年代的农村识字运动[J].社会科学,2015(07):176-184.

[2]曾军.互联网是文化的容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产业发展之道[J].中华文化论坛,2016(10):10-12.

[3]赵炎秋.重视普及与呼唤精品——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文学批评,2015(02):20 -26+12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

猜你喜欢

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被想象的晚清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困境分析及策略研究
什么是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现代性建构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