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角下语气副词“也许”的研究
2021-11-29胡嘉怡
【摘要】从语法意义、语篇功能等方面对或然类语气副词“也许”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语法意义方面,“也许”可划分为“也许1”和“也许2”;在语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方面,“也许”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特征。
【关键词】互动视角 语气副词 也许
一、引言
吕叔湘(1999)认为“也许”有两种释义,“也许1”表示猜测或不很肯定,“也许2”表示说话人有商量的意思。[1]例如(1)-(2):
(1)今天阴天,也许会下雨。( 《现代汉语八百词》 )
(2)也许称他为先生更好。( 《现代汉语八百词》 )
一直以來,在传统的语气副词研究中,不乏关于或然类语气副词“也许”的研究。目前,关于语气副词“也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也许”的句法、语义、语法化过程、习得与偏误等方面,代表性研究有:张大雁(2017)[2],匡昕(2007)[3],姚杰(2005)[4]等探讨了或然类副词的比较研究,但鲜少从人际互动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二、语法意义
考察语料发现,语气副词在口语中主要表达两类语法意义:(1)说话人对某事件或行为作出猜测,表示不肯定,即“也许1”;(2)说话人说话语气婉转,具有商量意味,即“也许2”。例如:
(3)警察介入的话,也许就能够得到某种程度支援。(《热点扫描》2010年)
(4)实际上有些事情可能是政府来做也许更合适(《光彩战贫穷》2010年)
例3中的“也许”表示说话人的推断或估计,即“也许1”;例4中的“也许2”是说话人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身的看法。
三、语篇功能
齐沪扬(2003)认为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述功能,强调功能,评价功能。[5]本文研究口语语料发现,“也许1”和“也许2”在口语中所表达的信息结构功能主要包括焦点变化和评价功能。
(一)焦点变化
焦点是句子所要表达的重心。在口语中,我们多通过重读、反复强调、停顿、语调、语气副词等方式表示焦点。“也许”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揣测,说话人借助“也许”在对话中的使用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态度。例如(5)-(6):
(5)主持人:也许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充满了期待。(《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2010年)
(6)我们再来多听一听其他人的观点,也许能帮你作出更好更准确的判断。(《年轻人何不“量力择居”》2010)
例5属于“也许1”,“也许1”后的整个命题可以看作是句子的焦点,焦点凸显的范围大,此时的“也许”突出焦点作用弱;例6属于“也许2”,“也许2”凸显的是“作出更好的判断”,凸显范围较集中,具有突出焦点的作用。
(二)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主要指的是说话人对于说话内容的态度与评判。这也是揣测语气副词的主观性的体现。评价功能是说话人从其自身角度出发,推测某一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是表达的情绪态度。例如(7)-(8):
(7)赵部长:也许是,也许不是。(《赛场内外中国风》2008年)
(8) 解说:也许伊诺华轮胎已经吸取前车之鉴,今非昔比。(《招商,不能变成“招伤”》2010年)
例7、8中的“也许”,表达说话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所谈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而这一观点态度是不确定的,怀疑的。这体现了语气副词“也许”的评价功能。
四、人际互动特征
本章节讨论的人际互动特征主要包括序列结构与会话意图、社会距离两方面。
(一)序列结构与会话意图
在本文统计的500条语料中,“也许”出现在对话序列中引发语的位置11条,应答语的位置489条。“也许”在对话中大部分处于应答语的位置,极小部分处于引发语的位置,其会话意图主要是“交流与合作”,即回应引发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对话1:
陈锡文:你去看一下,所有下乡的企业能雇多少农民,比如说我到这个地方我租了300亩地,300亩地上过去也许有200个农民在耕种,那我去了之后这200人我都能雇下来吗,我有新的投入,大量投入进去,我要全雇下来我就破产了,所以我能雇20就不错。
柴静:那也许他会觉得农民也愿意啊,我拿了这份地租我出去打工。(《老“三农”的新问题》2010年)
观察以上对话可知,主持人柴静在听完陈锡文的谈话谈话内容后,对陈锡文的谈话内容进行回答,是对上一段内容的承接。因此,语气副词“也许”处于应答语的位置。
(二)社会距离
所谓社会距离,即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是否为亲属或同一单位的同事关系。由于口语语料的场合都是属于正式场合,因此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是采访人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双方社会距离较远,这与对话场景有关系。例如对话2:
杨保军:北川、玉树的灾后重建规划,都是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充分的实地调研,考察民意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尽管一个城市的选址涉及到行政区划、经济、民族、等种种复杂因素,但做决策的时候,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柴静:北川是世界瞩目的,所以它也许有可能能够这样重建。
杨保军:对(《杨保军:城市安全》2010年)
以上对话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柴静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此对话中,采访人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职业不同,社会距离较远。采访人用“也许”来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采访对象的接受度。
五、小结
从语法意义来看,本文结合《现代汉语八百词》以及对“也许”口语语料的分析,认为语气副词在口语中主要表达两类语法意义:(1)说话人对某事件或行为作出猜测,表示不肯定,即“也许1”;(2)说话人说话语气婉转,具有商量意味,即“也许2”。
从语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来看,“也许”在口语中所表达的信息结构功能主要包括焦点变化和评价功能。在人际互动方面,“也许”在对话中大部分处于应答语的位置,且交际双方社会距离较远。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大雁.现代汉语或然类语气副词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7.
[3]匡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气副词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
[4]姚杰.或然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5]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62-70.
作者简介:胡嘉怡,女 汉族,1996年9月生,广东佛山人,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