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人精神-红色乡土文化德育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2021-11-29刘丽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摘要:铁人精神-红色乡土课程资源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生动德育教材。“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应成为引领青少健康成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新一代的青少年却不再追寻铁人,对铁人的光荣事迹也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道法教师更是要有责任和担当,要积极挖掘身边的铁人英模文化和西路军西征文化资源,加强爱国主义红色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以塑造青少年学生优秀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铁人英模文化;弘扬铁人精神;;牢筑青少年信仰之基;爱国主义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想让青年一代有文化自信,他应当首先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是红色革命文化、英模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青少年以正能量的文化引导。酒泉红色乡土德育课程资源丰富,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战-安西战役纪念塔以及玉门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红色西征文化和铁人英模文化资源丰富,能够反映酒泉的人文风貌和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而因地制宜积极拓展酒泉-玉门本土英模文化和红色西征文化资源,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牢筑青少年红色文化信仰之基有着积极意义。

一.挖掘西路军西征文化教育素材,开发酒泉红色乡土德育课程资源。

1.备写系列红色教育案例

①红色记忆留心中-纪念红西路军最后一战-安西战役84周年活动案例:写清活动目的、活动背景、活动对象(初一年级共青团员)、活动形式(歌曲、知识竞赛、小品、观看录像)、活动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活动过程、学生活动成果展示、学生活动谈感想等,活动小结。

2.备写《红西路军西征故事汇》、讲好《红西路军西征故事汇》。

备写《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战-安西战役的故事》、《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的故事》;讲好红色故事-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战-安西战役的故事,还有《一条毛毯》《七根火柴》《半条被子》《丰碑》等红军典型故事,使红西路军西征故事成为红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备写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故事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能诠释西路军红军精神、创新和丰富酒泉红色乡土文化德育课程资源。

3.开好红色乡土教育为主题的班团会活动。

定期举行红西路军西征爱国主义题材主题班团队活动。可以在室内举行主题班会,也可以在室外召开主题班会,可以有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备关于爱国主义精神主题班会资料,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自我宣讲红西路军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以及通过播放长征故事、红西路军西征故事视频资料,开展红西路军历史讲堂,重走红西路军西征路等,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红西路军西征历史,感受革命英烈们的英勇爱国事迹,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肩负起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重任。通过发掘一切丰富而独特的酒泉红色乡土文化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引领学生道德情感、态度、动机、价值观与道德操守的变革。

4.开展红色爱国主义之旅研学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参观本土红色纪念馆如瓜州县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纪念馆,观看一张张红西路军的革命纪实照片、书信、西路军的实物等,聆听讲解员讲述红西路军长征中的小故事,感怀、追忆红西路军西征途中的艰难岁月,弘扬长征精神;参观瓜州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战-安西战役纪念馆、最后一战纪念塔、酒泉起义纪念馆、星星峡西路军军魂雕塑、西路軍纪念碑等红色文物、红色遗址,重走红色之旅等红色研学实践活动,重温红西路军战士祁连山爬冰卧雪、强攻安西城、突围挺近新疆的艰苦战斗历程,走进红西路军西征文化,了解深入河西走廊的红西路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缅怀西路军先烈的丰功伟绩。红西路军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为国家、民族牺牲一切的伟大品格深深感染着青少年一代。学生对英烈人物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校外非课堂间接的渗透式的道德认知模式,而红色爱国主义研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能够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道德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牢记英烈,崇尚英烈、学做英烈。同时对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敢担当、有责任心良好品质的形成也有着重大影响,是拓展现有德育内容的方式之一。同时能够把我们课堂的显性德育教育和多种红色隐性道德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关心酒泉、了解酒泉的红色历史与文化,让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体验实践相结合,做到立德树人。

二.挖掘玉门铁人精神英模文化教育素材,进一步丰富酒泉红色乡土德育课程资源。

玉门是铁人王进喜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伟大的铁人精神。铁人王进喜英模文化作为酒泉乡土课程资源之一,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意义。

1.学校要积极开展宣传英模、学习铁人英模先进事迹,弘扬铁人精神的各项活动。如定期到玉门铁人广场开展唱市歌、升国旗、奏国歌、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增强仪式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学习时代楷模,学习英烈、追寻英模、缅怀英烈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手抄报、演讲活动;校园广播站课间操、中午播放爱国主义歌曲以及关于铁人的歌曲《踏着铁人脚步走》、《铁人》、《再铸时代铁脊梁》以及关于铁人的诗句《像铁人一样活着》、《风雪铁人像》、《泥浆池》、《铁人二十年》、《铁人王进喜》《铁人,只信仰铁》等,激发学生爱铁人、学做铁人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铁人精神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2.组织开展“学习革命传统,传承铁人精神”的铁人英模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聆听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讲解员讲解铁人事迹,了解铁人“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感人事迹,观看铁人的读书笔记《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体会艰苦岁月铁人天当被、地当床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勇克难关的英勇事迹,学习铁人面对困难苦干、实干、忘我拼搏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刻领会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再如组织学生观看《铁人王进喜》影视片教学活动并撰写观后感,播放八十年代电视剧《铁人》主题歌,让铁人的信仰、价值,铁人精神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铁人的光荣事迹强烈感染着每一位生活在新时代、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被铁人深深吸引,被铁人深深敬服和感染,决心以铁人精神为指引,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看齐,从而将德育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品格发展’上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敬畏铁人、认同铁人、学做新时代新铁人的高尚价值取向。

3.组织学生开展“传承铁人精神,争做时代好少年”的一系列主题团队活动。如传承铁人精神的《哦,铁人,好美》诗朗诵活动、黑板报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铁人事迹,追寻铁人足迹,重温铁人精神。以及积极开展“我为祖国找石油,领悟铁人精神”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杜威认为:“道德教育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来发展道德认识”。铁人精神研学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补足了成长成才之钙,并能自觉地把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贡献。

4.参观玉门铁人纪念馆、693人防工程、徒步参观甘肃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石油首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石油玉门老一井、玉门炼油厂遗址、玉门石油工人窑洞、玉门市博物馆、边塞诗博物馆以及新时期廉政文化示范点-顾正祥事迹展览馆等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活动平台,增强英模人物的“长效激励”。铭记革命历史,深化德育内涵,提高铁人文化的影响力,打动青少年,感染青少年,增强英模人物的“代入感”。激励青少年爱家乡、爱铁人,学铁人、做铁人的文化自信,增强时代凝聚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5.利用节假日、假期,大力传播铁人英模文化。要讲好铁人故事。培训小小“铁人事迹”讲解员,让小小“铁人事迹”讲解员现场宣讲铁人感人事迹故事和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开采勘探的历史,以及通过观看、阅读铁人故事画册及玉门油田的实物图片、相关玉门油田历史资料视频,现场观摩、重游铁人故乡以及通过玉门在线网络传媒等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普及铁人乡土英模文化,让铁人精神多空间、更深刻、更浓厚地影响青少年一代。

6.铁人精神助人实践活动常态化,营造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铁人精神教育的良性环境。积极号召青少年一代到铁人社区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帮助、陪伴老人,展现了铁人故乡小小铁人志愿者的风采,使助老、帮老、扶老、爱老的铁人助人实践活动常态化,让青少年学会向善、奉献、帮助、体贴、关爱,积极实践亲社会行为,为祖国的西部开发做贡献。另外组织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向铁人学习”等公益劳动,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懂礼貌、守秩序、爱护铁人广场等公共设施,做知行合一的时代好少年,增强新时代铁人故乡的良好风尚,用实际、有效的道德实践筑牢善举,为石油摇篮-玉门的再发展凝聚各种力量。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酒泉红色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与构建,传播本土红色文化,认同本土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实现铁人精神-红色革命文化的强大引领作用,激励青少年重塑自己的红色价值观和偶像观,达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全员育人的良好效果,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1966年王进喜石油工人一声吼[J].当代劳模,2011,{4}(07):40-41.

[2]民主主義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杜威(Dewey,J.)著,1990

[3]《人民日报思想纵横:英模无憾来者众》[N].人民日报,2018-08-01(7).

[4]秦生.《红西路军史》[J].当代贵州,2011,{4}(17):65.

作者简介:刘丽,女,甘肃玉门,1972.06,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初中政史教学

(本文系酒教研字[2020]83号2020年度酒泉市教改项目专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红色乡土德育课程的酒泉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jq[2020]zx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