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式课程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方法分析
2021-11-29徐筱茵
摘 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进餐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进餐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是进餐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幼儿的各方面心智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和提升。进餐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它存在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文章以小班主题活动“吃饭香香”为例,体现基于生成式课程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进餐习惯;主题活动;生成式课程
一、 引言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入园焦虑症”也随之而来。他们从熟悉温暖的家庭走向陌生的幼儿园,不仅欠缺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这是引起他们入园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症”的良药便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因此,开学初教师抓住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需求,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班本课程的重点目标。经过全方位的了解和观察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进餐习惯的培养是班级大部分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并基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吃饭香香”生成式课程,通过四大路径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班级幼儿自主进餐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促使他们缓解入园焦虑,从而更好地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 分析班级幼儿进餐情况,梳理课程设计思路
在期初新生家访时,得知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较为担心和焦虑。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了针对本班幼儿实际的进餐情况问卷调查表,并向班级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请家长配合记录幼儿在家中的进餐行为。在与家长的交流和问卷调查的反馈中,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在家进餐时存在以下的问题:不愿意自己动手、桌面无法保持干净、边看电视边吃饭、无法定点用餐、挑食或偏食、不会正确拿握勺子等。以上进餐不良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因为进餐习惯不良而造成入园焦虑,所以本班幼儿的进餐情况被作为生成式课程的主要依据。
单凭问卷调查和家长的反馈还不能足以说明幼儿的进餐发展水平,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幼儿的进餐情况,通过轶事记录法、观察追踪法等方式,每天追踪幼儿在班级的进餐情况,并将观察到的进餐情况进行分类和整理,从而根据观察到的进餐情况,并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搭建适宜班级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支架方式。
通过每日的观察追踪情况,参考《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等专业书籍,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健康领域目标,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这一大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分,重点关注“进餐情绪、进餐技能、进餐习惯”三方面的发展。1. 情绪方面:拥有积极的进餐情绪;2. 技能方面:掌握正确使用小勺的方法、进餐过程中保持桌面干净;3. 习惯方面:养成不偏食、挑食的好習惯。
三、 开展“吃饭香香”生成式课程,探究课程实施路径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他们需要通过感知、操作和体验来学习和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特有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从“渗透式生活活动”“情境式区域活动”“互动式家园活动”“整合式学习活动”这四个路径去实施“吃饭香香”生成式课程。
(一)渗透式生活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寓教育于一日生活当中。”生活活动包括进餐、盥洗等环节,把握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一关键点,把进餐习惯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午餐时间,引导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懂得不挑食、不偏食以及进餐礼仪等。将午间接待、盥洗与点心整合的“游戏课程”,“体验式约定”生活课程。
1. 利用大带小、餐前讨论、餐前观看“巧虎用餐”的视频等形式,帮助幼儿建立午餐过程中专心进餐、不到处走动、不交头接耳的好习惯。
2. 结合比比谁的桌子和周边地板最干净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文明进餐和讲卫生的好习惯。
3. 通过“小帮手报餐”形式介绍当天的食谱以及营养价值,帮助幼儿克服独自进餐和对不同的烹饪方法食物的心理恐惧,并保持愉悦积极的情绪进餐。
4. 进餐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幼儿独立进餐,提醒幼儿遇到困难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实行“帮助一口”的措施,即喂幼儿一口,克服进餐的畏难情绪。
5. 创设“光盘亮灯行动”板块,将碗里的饭菜吃干净的幼儿就可以将板块上属于自己的灯点亮,从而促进幼儿进餐的积极性。
(二)情境式区域活动
以健康为主的整合性区域,把环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体现游戏环境情境化。创设对话式的活动环境,实现区域内容与幼儿进行良性互动,助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获得发展,从而配合生成式课程“吃饭香香”的开展。
1. 利用各种区域中的操作小游戏,引导幼儿在舀、夹等动作练习中,掌握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抓、取、敲、筛、捶等练习中发展幼儿小肌肉的协调性,为提升幼儿午餐环节中的自我服务能力做准备。
2. 在“饭菜光光”“拔萝卜”“我的饭菜我做主”等区域游戏中,萌发幼儿对各种食物的喜爱,培养不挑食的好习惯。
3. 班级的劳作区提供各种食材,在制作各种美食的过程中,体验制作、品尝和分享美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餐食的喜爱。
4. 利用语言区“我爱吃的食物”“今日餐品”等娃娃播报游戏,鼓励幼儿与同伴积极互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完成个人自我服务的任务的同时,提高对进餐的热情。
(三)互动式家园活动
教育不孤,家园一体。构建家园教育共同体,体现互融互动的家园共育方式。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的配合也是课程推进的一大油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幼儿的“两面性”行为,即在幼儿园非常能干,是教师的小帮手,而在家里却连吃饭都要大人喂,使幼儿失去了宝贵的学习生活自理的机会。造成幼儿“两面性”行为的原因,便是家园缺乏沟通,从而无法达到共育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将近阶段的课程目标、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课程的开展进程、针对实际情况需要在家配合的事项等通过微信班级交流群的方式告知家长,并得到了家长的理解、认同和配合,达到了家园共育的目标,更好地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 通过幼园公众号或班级微信交流群里分享独立进餐的好方法,为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提供方法支撑。
2. 鼓励家长在家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让幼儿参与分发餐具及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小事。
3. 组织家长在家开展“21天自理打卡和独立吃饭打卡”的活动,养成好习惯。
4.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关于蔬菜、不挑食等相关图书,引导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5. 邀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一起参观菜市场,与幼儿在说说、看看、体验中认识蔬菜,丰富幼儿对蔬菜的相关知识,改善幼兒进餐时因不认识菜品的畏难情绪。
6. 邀请家长创设家庭种植区,与爸爸妈妈一起种植小葱小蒜,在观察、照顾中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同时收成后品尝美味食物,从而改善幼儿偏食挑食的习惯。
(四)整合式学习活动
立足“幼儿身心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整合这一关键点,将各种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活动载体进行有效充分整合,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开展“自己吃饭真开心”“我的营养早餐”“香香的饭菜”等学习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进餐的良好积极情绪,从而养成较好的进餐习惯。
在整个“吃饭香香”生成式课程中,始终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从以专业视角观察分析幼儿,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实现生成式课程。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上注重体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在活动内容选择上立足幼儿兴趣和需求,找出关键经验进行聚焦式探究,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师幼的有效互动,在引领幼儿经历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进程中,有效地将其他领域的各种教育因素有机整合,实现幼儿主动学习与整体发展,并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
四、 基于观察开展课程评估,确保课程实践有效性
课程评估是生成式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过程性评估,才能正确地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抓准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在生成式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幼儿的进餐各方面情况进行持续地追踪观察,及时进行课程评估,确保生成式课程的有效开展,每一课程实施阶段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追踪观察中,发现部分幼儿进餐情绪、进餐技能和进餐习惯方面得到良好的改善,生成式课程目标基本达成。班级幼儿逐渐养成了不偏食不挑食、用餐桌面保持干净,一手拿勺子一手扶碗的好习惯。
五、 结语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方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或许对成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幼儿来说却是一大步,他们在其中,不断地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与此同时,在课程的不断推进和开展过程中,笔者领悟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获得新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任昭.有效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J].魅力中国,2020(1):249.
[2]李彩君.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8):20-21.
[3]田怡.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21):336-337.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徐筱茵,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