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位一体视角提升小学高段学生体能素质的策略探究

2021-11-29任建丰

考试周刊 2021年79期
关键词:体能素质四位一体实效性

摘 要:目前农村小学生的体能素质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惰性、家长导向、学校承压等因素造成的。文章从把握最低限度、有效提升体能素质的视角,聚焦“前测”“预设”“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试图通过“精准定位,寻找突破口”“方案设计,科学配比”“简洁高效,分层练习”“综合评价,关注增量”来探索一种有效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课堂组织与实施的实效性。

关键词:体能素质;四位一体;实效性

体能素质不仅是衡量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学生体育课学习中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和素质测试成绩提高的基础。然而,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能素质情况不容乐观。为了研究小学高段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的策略,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现状审视

表1为本校四~六年级素质测试结果的数据统计情况。

根据笔者整理的一系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视、肥胖和睡眠不足问题较显著。同时,根据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应保证9~10小时的睡眠时间。但统计结果显示,中高段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的比率远远低于预想。从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包括身体活动、身体机能)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肥胖、心肺功能差、缺乏力气、没精神、近视等不良现象。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复杂:学习的压力,体育活动的缺失,以及学生自身惰性、家庭的溺爱等。但最直观的还是以下三点:

1. 家长导向的因素

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分关注,使得对孩子体育教育的关注程度大大弱化。学习难度的拔高、作业量的加大、学习时长的加长,导致学生无法保证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家长的价值导向让这一趋势愈演愈烈。

2. 学校承压的因素

现在学校安全方面的压力,犹如一把剑悬于头顶,往往会让体能练习的强度与密度打折扣。加上师资、场地、天气等条件影响,不准确的练习方法、不达标的练习负荷、不充分的练习时间,都有可能形成没有实效的“走过场”练习。

3. 学生惰性的因素

体能练习内容的单一,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性情比较内向、害羞,不愿表现、羞于表现,或者是懒惰,遇到困难不愿坚持,怕难怕苦,最后在没有约束中退出锻炼。无法让学生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运动渴望与自发热情。

(三)深度思考

综合以上现状与影响因素,如何把握最低限度,有效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呢?笔者认为,还是要回归到有限的课堂教学。因为体育课堂发展学生体能,既是最低保障,又是最好载体。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笔者不禁要思索: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发展体能素质目标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或路径来达成呢?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可以从“前测”“预设”“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通过“精准定位,寻找突破口”—“方案設计,科学配比”—“简洁高效,分层练习”—“综合评价,关注增量”,从而形成一种有效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课堂组织与实施的实效性。

(一)前测:精准定位,寻找短板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标准(2011年版)》标准的解读,学生学习水平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所划分的学习水平等级。义务教育阶段的9个年级划分为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三(5~6年级)、水平四(初中)4级学习水平。不同学习水平,学习的技能、体能等目标都是有差异的,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可以针对具体的学生班级进行调整。所以,在课堂中按“四位一体”方式实施之前,需要前测学生的体能现状,再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有效策略。

【案例1】基于体质测试成绩单的学情分析

图1是××小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五(1)、五(2)两个班级学生体质测试的柱状图。在图1中,发现这两个班级整体的体质测试情况比较优秀。从各单项的数据分析,体重/身高、肺活量的得分率较高,50米×8往返跑、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的得分率次之,50米跑和坐位体前屈的得分率最低。这组数据就可以作为2019学年第二学期制订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重要依据,重点发展学生的速度、下肢力量、柔韧类的练习,当然灵敏、耐力的练习也不能忽视,作好强弱配比。

(二)预设:内容设计,科学配比

根据学情分析的情况开展学期、课次的课堂教学内容统筹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时计划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再作适应性调整。

1. 针对前测结果,结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合理进行课时计划预设

从表2《身体素质发展的参考因素》可见,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敏感期是不一样的,练习产生的效果也有科学的运动负荷、练习方法的要求。以发展柔韧性为例,良好时期为5~9岁,那就意味着是小学一、二、三年级。事实也证明,在四、五、六年级要提高柔韧性确实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么,在水平一、二段,柔韧的练习比例要适当增加。比之,力量素质的稳定发展,练习比例就可以降低些。

在发展耐力素质时,男生女生的激增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女生9岁和12岁两个节点是激增期,14岁后能力会下降。在这样的科学依据下,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展现的能力判断就更清晰,出现异常情况时,不会盲目地归结于学生的态度,避免引起影响学生锻炼积极性的问题。

2. 遵循教学常规,丰富运用教学载体,把握教学时机与内容安排

体育与健康学科一般在实践的课堂教育中,根据时间先后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内容。每块内容都承担了课堂中不同的责任。准备部分是全课的开始,为师生投入课堂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各项准备。基本部分是全课的重点部分,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的实施。结束部分是全课的最后部分,学生放松身心,师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根据练习内容不同可以有以下的预设原则。

原则一 在课堂准备部分,练习设计的运动负荷宜为中小强度。

呈现在准备部分的体能练习,运动负荷不宜大,由弱至强的运动负荷渐进为宜,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可以是简单的灵敏性练习,基本的关节柔韧练习。

原则二 在课堂基本部分,练习设计应与主教材协调共存。

1. 互异:主要练习设计应与主教材的主要练习部位、练习内容有互异性。

例如,主教材为“多种形式的双脚连续跳跃”,主要的练习部位为下肢,运动负荷相对会较高,练习更多是发展下肢的力量性。区别于下肢的力量练习,可以选择腰背的柔韧练习等。

2. 互补:练习设计应与主教材的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有互补性。

例如,偏重于技术学习的新授课时,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可能会相对降低,可在基础部分的后段开展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相对较大的练习。补充整节体育课的能量亏损。

原则三 在课堂结束部分,练习设计宜为小强度的拉伸练习。

在课堂结束部分,学生需要平复激动的心情,同时放松肌肉,特别是力量、耐力练习之后,良好的练习是小强度的柔韧类练习,拉伸肌纤维,放松心情。

(三)实施:简洁高效,分层练习

如何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课堂的执行情况。实施的两个主轴是教师层面在组织练习中的简洁高效,学生层面的分层练习。

1. 教师层面:简洁高效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教学。尤其是练习方法要简单,方便学生直观模仿,易于学练。此外,教师的讲评可以在练习中穿插,也可以在既定的休息时间中评价,这也是节省时间的一种方法。学练形式,以集体练习为主,即便是分组练习,也最好不超过两组,休息和练习轮换交替进行。

当然在强调高效的同时,也要遵守学生的生理负荷阈限,休息时间和练习时间的比例要科学调整,不致引起学生运动疲劳。

2. 学生层面:分层达标

眾所周知,个体的身体素质与先天遗传有极大关系,虽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善一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个体的差异,并在后续的练习中分层实施。

结合学生练习达成度可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给予强等级的学生更高的要求,激励这些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冲击新的挑战,逐渐成为班级里其他学生的榜样。给予中等级的学生更宽松的练习环境,关注练习达成度。给予弱等级的学生降低目标,鼓励在原先基础上的提高,给予最细心的指导和关注。在队列组织的时候,重点关注弱等级的学生,方便教师辅助指导和演练。

(四)评价:综合评价,关注增量

评价是促进教学实施的重要一环,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反馈出前期教学的问题,作用于后期的教学,积极正向的评价有助于被评价者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协调配合的评价模式。

1. 口头评价

课堂练习节奏快,衔接紧密,教师可以不断在练习中进行口头评价,纠正错误动作,同时提出同伴学练的模仿对象。

2. 形成性评价

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系统地做出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也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 终结性评价

对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进行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片段、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

综上所述,在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道路上,要不遗余力地积极探索,努力思考,使小学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素养提升而开展。

参考文献:

[1]戴媛,王培梁.小学低段学生体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2(5):67-68.

作者简介:

任建丰,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任伯年小学。

猜你喜欢

体能素质四位一体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培养途径
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教育对策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