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学生人才培养研究

2022-01-25硕,万林,张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高考试分类

张 硕,万 林,张 宏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产业不断升级、结构不断加速调整的大环境下,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两个文件的先后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既是对自身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水平的展示,更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和社会责任的担当。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技并修”“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分类考试招生是职业院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招生录取采取多元评价的关键性改革,教育部明确指出“将分类考试招生作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因此,通过分类考试招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以安徽省为例,2019-2021 年分类考试计划数以及所占高职(专科)计划比例逐年扩大,具体表1所示。

表1 2019-2021安徽省招生计划表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的能力素质与通过高考录取学生有很大差异。从生源类型方面来看,前者包含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和有一定技术技能的社会考生等;从文化知识水平上来看,前者明显比后者要弱;从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来看,前者明显要强于后者,但前者的生源背景多样、水平参差不齐;从学习目标和就业需求来看,后者更偏向于发展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分类考试招生学生从人数、水平到需求都有非常大的特殊性,与“双高”建设所提出的一系列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因此这部分学生的人才培养亟需区别于普通高考学生进行单独分析研究,并借助“双高”建设的东风产生新的调整,现就以下三点做具体阐述。

1 “双高”建设背景下分类考试学生德育培养应更加具体化

1.1 分类考试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国家和省级有关分类考试招生文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分类考试学生单独分班提要求,因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分班过程中未单独编班。但思政课老师在教授专业思政课程时能很明显感觉出分类考试学生与普通高考学生的不同。分类考试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思政类课程兴趣寥寥,接受度和配合度较低,课堂效果较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分类考试招生的生源类型较多,部分中职考生和社会考生的思政类课程学习在中等教育阶段并不受重视甚至缺失,以至于他们对于德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基本的社会公德,并没有融入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中。

除了思政理论课,在分类考试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中也会遇到共性的问题。教师和辅导员普遍反映这类学生难教难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是较为形象的总结,对他们的德育往往需要不断地反复和强化,并且要进行个性化区别和跟踪观察,通常需要花费教育者很大的心力。这主要是因为分类考试学生大部分有过实习甚至在社会上工作的经历再回到校园继续学习,因此他们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且受教育的背景也不再局限于校园,很难用单一的德育培养方式进行教育。

分类考试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德育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相对更容易被接受,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感,认同并熟悉社会对于自身所要从事职业的道德要求,对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和教师的配合度较高。这与分类考试学生具有相对较多的职业体验和社会经验有很大关联,对职业的理解度和认同度会比普通高考学生更加深刻,对社会需求的职业基本素质更加清晰,因此更容易接受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

1.2 分类考试学生德育培养的调整

“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求就是重视德育,针对分类考试学生德育系统性缺失,构建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并引导相关知识进入课堂进入头脑依然是培养的难点。在德育中要针对分类考试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习惯进行补学补差,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爱好进行兴趣培养。与此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分类考试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期待十分必要。

根据分类考试学生社会性较强和个性化程度较高的实际情况,德育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分类考试学生很难单独编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德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去,融入到对分类考试学生的服务与管理中去,融入到生活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去,发挥二级院系、职能处室、实习单位以及共青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育人。

“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德育的要求之一就是加强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精神能与自身的职业技能高度融合,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利用分类考试学生的优势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将事半功倍,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带动其他类型学生对职业精神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双高”建设还要求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2 “双高”建设背景下分类考试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应更加职业化

2.1 分类考试学生技术技能现状分析

分类考试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相对于普通高考学生较好,后者绝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中,没有接受过技术技能的相关教育,而分类考试学生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在中职阶段或社会上已经接受了相同或相关职业的技术技能训练,有技能储备。不仅如此,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获得过相关的技术技能证书或参加过技能大赛,他们继续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并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培训,能够早日走上工作岗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度较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缺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高职贯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生源进一步提升学历和技术技能的需求较大,因此,中职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就会偏向市场紧缺的方向,以保障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

但是分类考试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具备进入职场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与高水平高质量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职的教育时间短、任务重,专业化水平也相对不高,并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高职的分类考试虽是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进行招生,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技能”的比重还是相对较低,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测试都变为线上测试,如2021 年安徽省75 所高职高专分类考试职业技能测试定为线下模式的不到15%,因此以职业技能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践水平。

2.2 分类考试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调整

近年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规划中,大多将目标定位在升本上,在各类招生中也将历年专升本比例作为宣传的一个重点,从而加大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投入。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的是为社会提供更高素质、更职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是“双高”建设的一个重点。在政策和需求的影响下,“双高”建设将会很大程度上引导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方向,这其中,技术技能水平占优势的分类考试学生的人才培养更应得到重视和调整。

“双高”建设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学校而言,设置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专业就是第一步。因此高职院校在分类考试招生的专业选择中应更侧重于市场和行业需求,这样也能在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将中职的专业设置优势发挥到最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可见推进职业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举措,这些对于分类考试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双高”建设强调的是“产业急需、技艺高超”。将分类考试学生培养成为高质量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难点。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从根源上解决招生中技术技能选拔的问题,下大力气构建教研室-系部-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动的人才选拔机制,并在疫情常态化的趋势下做好招考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调查社会和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与评价,并根据调查情况不断调整培养方案、细化培养流程、改善培养方式。

3 “双高”建设背景下分类考试学生教育团队培养应更加社会化

3.1 分类考试学生教育团队现状分析

教育团队最重要的是专业教师,但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相对较少,在三年的人才培养中,除去十个月左右的校外见习、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再加上各类教科研任务、授课任务繁重,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提升实践经历的时间碎片化,教学团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分类考试学生的教育团队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应包括具备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对于分类考试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需求而言,行业企业的力量不可或缺。但就目前来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多的注重实习实训,参与深度不够。企业追求的是高效益,与高职院校合作往往停留在对企业有益的层面,导致积极性不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共享,这就使各个高职院校特别是专业相近的高职院校之间教育团队合作成为可能。在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学生比重都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教育团队的组建有利于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但目前院校之间很难做到资源共享,彼此对于自身的教育资源还是处于封闭保护的状态。这主要还是因为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共享意识和合作精神,也缺少能牵线并且能保障双方利益的平台。

3.2 分类考试学生教育团队培养的调整

“双高”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职业化,那么分类考试学生的教育团队自身也需要更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以贴近社会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走出学校,走进实训基地、走进企业。并为了防止“走过场”,要从质量上进行要求与考核,从而切实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社会化的合作方面,学校应积极提供自己的课程储备和师资力量等,企业应提供技术设备和培训管理等,在合作中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同时,分类考试招生的专业偏向于服务类专业,也更容易吸引一些社会力量的参与,比如技术服务类、养老服务类、教育服务类、财贸服务类等,都是社会上比较紧缺的专业,也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愿意支持和帮扶的对象,这样可以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与合作,让分类考试学生更早地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锻炼,提前融入社会。

“双高”计划要集中力量建设5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从长远来看,学校之间绝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目标一致、互帮互助的关系。在共享型的人才培养中,除了本校教师和合作企业之外,各学校间分类考试学生的互助、老师的交流也是一种方式。教育资源的共享既可以节省教育成本又可以扬长避短,对分类考试学生来说既拓宽了眼界和知识面,又更贴近社会与行业实际,因此教育团队培养的社会化也可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双高”建设给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制定了标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契机。与此同时,分量越来越重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其生源背景特点和职业需求又与“双高”建设十分契合。“双高”建设必将通过更具体化的“德育”培养、更职业化的技术技能培养和更社会化的教育团队培养等将分类考试学生人才培养推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双高考试分类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分类算一算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