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1-11-29黄丽霞
黄丽霞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1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高职院校的使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的乡村相较于城市,全面来看还是比较落后的,这是目前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贫困农村人口脱贫,要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三农”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具备了成功的坚实基础。
福建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林业是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科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林科类高职院校主动融入福建省林业改革发展,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能扎根农村的人才,主动为农村、农民提供科研、技术等服务,在田间地头就能解决农民的问题,这是国家、时代赋予林科类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林科类高职院校办学的意义所在。基于此,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因此,加强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2 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优势
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多年办学形成的林科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即始终融入农村、融入林业、融入林农,林科类教师相较于其他科类的教师,与林农的联系更加紧密。首先,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上就一直以林科类为主打专业,为福建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基层林业技术人才。其次,以培养基层一线高素质技术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其办学必须与行业发展相行相随、不可分离,办学机制也能够紧扣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地灵活办学,有针对性地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林业基层需要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林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应该适时地加入相关内容。如福建省实施的林科类专业“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项目中,就邀请福建省林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知名专家、林业基层单位代表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最后,林科类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中,报考林科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来自林业基层一线职工子女和山区农村,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期望方面相比其他类毕业生,更愿意到基层和林业一线工作,加上其本身对农业、农村、农民比较熟悉,可以零距离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与林业行业相融合、与农村产业发展相融合等方面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提出了兴旺、宜居、文明、有效和富裕的五大要求,这促使林科类高职院校突破过去单纯地以专业理论加实习实训教学为主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营林、测量、森林资产评估等单项专业技术知识,更要从社会发展、经济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教育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深入了解福建农村、林业行业发展的趋势,具备顺应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这就对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3点差距。
3.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年骨干教师较少。图1为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由图1可知,在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能够适应乡村战略发展的要求。如福建省林业高职院校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共有169人,占教师总数的60.3%,而41~50岁的教师只有47人,只占教师总数的16.8%,其中41~45岁的教师只有18人,占教师总数的6.4%。50岁以上的教师共64人,占教师总数的22.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占主体,其次是老教师,中年教师力量非常薄弱,特别是有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中年教师十分缺乏,教师结构出现了不规则的哑铃型,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图1 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缺乏合理发展梯队。图2为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由图2可知,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较多,他们工作时间不长,一到校就直接上岗教学,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都较缺乏,特别对当前的林业行业、乡村发展认识十分模糊,大多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因此,急需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对乡村发展、行业发展的认识。
图2 福建省林科类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3.2 教师队伍实践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来源比较单一,对学历、学位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要求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出家门进本科高校校门,出本科高校校门再进高职院校校门”,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和行业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基本上是空白,基本上是把本科、硕士阶段学习的理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特别需要加强实践能力。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形式多样,如普通高考、单独考试、二元制、五年制高职、招收退役军人等,学生数量增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教师的教学压力普遍较大,许多教师一个学年要承担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再加上行业发展、技术更新,教师在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已经占用了大量精力,对参加企业实践等工作疲于应付,无法抽出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真正的行业企业实践中,点卯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3.3 教师队伍与行业发展脱节
随着农业的改革,农民成为经营的主体,经营模式从过去的听政府的、听村长的变成了听自己的,从过去单打独斗变成了联合经营。许多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社经营、对外承包、林权流转等经营模式已成为新常态,许多教师常年在学校埋头教学,对这些变化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上,无法将这些新业态教给学生。另外,“互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应用分析、云林业等让“数字林业”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林业管理技术,如无人机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林业调查与检测、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模式。福建省林业上市公司福建金森集团利用无人机技术用三维云数据对47 609 hm2林地进行林业调查与检测分析,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效率、精度和准度。作为林业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及时学习这些现代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
4 林科类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
4.1 打造师德高尚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以“四有好教师”为目标,让教师深切认识到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1]。作为林科类高职院校,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林业行业发展在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全体教师热爱高职教育、热爱林业行业,对农村农业的发展充满感情,愿意深入林区、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排忧解难。其次要培养艰苦奋斗的林业职业教育思想,把敬业吃苦、爱林奉献的意识转化成自身的职业道德。最后,要发挥榜样力量,在学校广泛宣传扎根基层、服务林农的师生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可复制的榜样来传播正能量。
4.2 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的实践能力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校内专任教师外,还必须从校外聘请本行业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2]。根据行业发展和学院专业发展的需求,加大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合作培养育人力度。首先在机制上,创新校企双向培养、双向流动、双向聘用机制,实现校企人员互通共享。通过校企共建培养平台等方式,建立一个以稳定性为主,不断更新的兼职教师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其次在兼职教师的培养上,要鼓励、支持兼职教师发展,主动为其创造条件,开通参加各类培训通道等。鼓励兼职教师将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变化融入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是可以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到教室给学生上课,教师到工作室学习技能,互兼互融互通,让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够学习到当前最新的技能。
4.3 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林科类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办学实际、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鼓励专任教师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提升自身双师素质。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按照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中的“1+X”的要求,对照林业、园林、园艺等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的条件,主动参加技术管理、技术服务,取得工程师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和行业资格证书。如组织具有林科类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参加福建省林业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任教师培训,通过选派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培训、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参加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和省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实践、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的能力。
4.4 推进教师企业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急需加强实践能力,特别是实践经验薄弱的青年教师,更需要到企业实践跟岗锻炼。但是目前教师企业实践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3],从短期看,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企业还要为参加实践的教师设置岗位、找师傅传帮带,有的甚至还要解决食宿问题,企业对教师顶岗实践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是单纯的考察、观摩和跟岗实习,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深入到企业生产的对口环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提升等发挥作用,让校企双方都能够找到利益共同点,让双方都“热”起来。如笔者到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大坵村实践时发现,在福建闽北农村,急需森林资源管护、果树栽培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人员。建瓯市是我国椎栗之乡,广泛种植椎栗,有村民说椎栗收成不好,产量很低,到该村实践的教师经过认真咨询和实地查看,发现该村民的椎栗树高30多米,果树老化,从来没有进行过果树矮化和更新,教师找出原因并给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村村委会领导马上表示,十分欢迎学院的专业教师到村里实践。
4.5 改革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是改革绩效分配评价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在绩效分配上普遍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现象。林科类高职院校要调动教师为乡村振兴服务的积极性,必须要突出教师为行业、企业、农村服务的绩效导向,以技术服务收入自主分配为驱动,激励教师对接行业企业,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强省建设的能力[4]。
二是改革教师职称评定评价机制。目前,福建省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由学院自主评聘,院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高职院校要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对教师职称评聘方案进行修订,以激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个人优势,积极投身于学院的教学、实践、教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林科类高职院校要以林科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为根本,制定完善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体系除了学历、任职年限、教育教学工作、论文著作等基本要求外,更要将企业实践要求、技术服务、教科研等项目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这可以有效推动教职工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行业发展的能力,主动融入福建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