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2021-11-29汪甜甜张超民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子系统人口区域

汪甜甜,张超民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西部大开发是为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实行西部大开发20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学者白永秀和何昊[1]与陈自芳[2]分别用衡量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差系数、加权变差系数和锡尔系数说明,东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有所减小,西部大开发成效显著,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西部地区贫困依然突出,2012-2019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比从51.28%上升至58.62%,贫困人口进一步向西部集中。东西部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东西部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分别从2000年的2004.35元和1907.11元增长到2018年12629.42元和4331.58元,2018年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东部地区的71.91%和64.70%,[3]西部地区是国家发展的“短板”。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4]西部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和摆脱贫困的迫切需求,若处理不当,容易陷入人口、贫困和环境的恶性循环。此外,西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显著弱于东部地区。[5]西部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两大挑战。

为了克服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劣势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探讨西部地区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论述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新格局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一、理论分析——协调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

协调意味着“配合得当、步调一致”,协调发展要求实现各系统的均衡与协调,发挥整体优势,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一般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后来有学者将其进行拓展,将区域作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PRED”系统,强调其中子系统的协调发展,[6]由此,区域协调发展是兼顾内部子系统的和谐与外部区际的协调。十九大新发展理念中协调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从单一的“政策说”发展到“多因说”,[7]如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因素。可见,区域发展不协调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协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方面,协调发展不允许区域之间经济差距过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地区发展差距如果过大,则会导致“马太效应”,加剧贫富差距,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加大政府处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难度,加剧发达与落后省份对中央政府的离心程度,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当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一定机制来促进发达地区发挥“扩散效应”,落后地区借助“后发优势”,共同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但是现实中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大话语权和优势,对投资、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集聚效应”更强,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损害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导致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必须依靠政府发挥作用,从整体出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者曾嵘等从系统论的视角,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PRED)看作动态开放的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复杂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8]

1.人口子系统

人口是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体,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等,是PRED系统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人口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的行为会对资源环境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人口过度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进而导致资源短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会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2.资源子系统

广义上,资源的概念包括一个地区所拥有的物力、人力等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和社会资源(财力、人力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自然资源缺乏的不利影响,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一部分自然资本,形成弱可持续性,但是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互补性大于替代性,因此必须关注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的问题,促进强可持续发展。

3.环境子系统

环境是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品特征。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冲突与协调两种关系,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不考虑环境成本,通常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当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进行环保投资和有助于环境的技术改造,将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贫穷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4.经济子系统

经济通常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发展起来,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在环境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来满足人类的物质资料需求。经济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通常存在着矛盾,传统的人口、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表现出难以协调的矛盾,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难以持续。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每个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状况不同,必须协调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针对各子系统出现的不同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三)区域发展的特点

一个区域既面临着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处理好区域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问题,具有如下特点:(1)整体性,协调发展是综合的概念,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任何子系统都不能离开整体系统而单独研究,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不协调都会制约整个系统的发展;(2)动态性,发展的协调状态随着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时间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在某一阶段某一条件下的发展结构和模式可能是最优的,但在其他条件下可能就是次优的甚至是不合理的。(3)地域性,各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成区域发展具有地域性,并且区域协调发展关注人地、人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4)可调控性,人口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人类对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施宏观调控手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加以引导、纠正以保证系统协调运行。

二、实践分析——西部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极化效应”显现,资本、劳动力、高新技术在东部地区集聚,而西部地区缺乏发展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目前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新旧动能结构转换等发展问题,而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前二十年的建设与铺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发展潜力日益显现,东部与西部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是,西部地区地形地势复杂、自然灾害多发,生态条件脆弱,不仅要持续提供环境公共物品,还要承接产业转移、为全国发展提供矿产资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

(一)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从纵向来看,西部地区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社会、人力资本、教育水平以及常年累积效应的影响,从横向来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及受教育情况

人是推动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西部地区快速增长的人口速度得到控制,但由于人口生育惯性和管理上漏洞,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我国其他地区。1999-2018年,西部地区的人口从28771万人增长到37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85%增加到27.2%。如表1所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数占全国比重26.75%,而劳动年龄人口中文盲人数却占全国的36.55%,西部地区从业人口中文盲人数占比6.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4%,文盲率反映地区对教育的投资和重视情况,西部地区较高的文盲率说明当前西部地区劳动年龄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

表1 2018年全国与西部地区从业人口文盲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0.820‰

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西部地区文盲人数较多,与表1相对应。西部地区人口中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最高36.74%,达到说明在推行西部大开发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与全国平均水平40.5%相比仍存在差距。

表2 2018年全国与西部地区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文化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0.820‰

结合表1与表2的相关数据,我们或许可以推导出,西部地区能够为全国贡献人才力量,但是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目前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力资本不足,缺乏发展的长期动力。可见,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新一代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得到提高,但是难以留住人才,西部地区的学子在学成之后并没有投身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去。自2001年起,西部地区的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至2016年底,常住人口增长总量仅有户籍人口增长总量的37%,近几年,随着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人口有回流的迹象,但是仍不理想。西部地区缺乏专业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不能通过能快速学习、吸收、模仿先进技术,更不能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不利于当地的长期发展。

2.自然资源概况

西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西部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占全国比重如表3所示。西部地区是重要的资源的续接地和资源储备区,在全球资源短缺的背景下,这些资源有着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表3 西部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占全国比重

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采、粗加工为主的资源型经济,高强度的资源开发,造成一些地区资源浪费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西部很多地区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如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缺水严重。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发展以大量开采资源换取经济增长,易造成资源的路径依赖。并且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资源开采及其开采利用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冲突的问题,以外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资源开发为主,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和群众就业开发不足,形成“嵌入式开发”,[9]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加剧社会和发展矛盾。第二,部分缺乏资源开发标准、盲目开发,造成资源开发效益低下,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第三,资源开发不合理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标坍塌等,产生环境和社会的负外部性。因此,在西部一些资源富足的地区,处理不好资源与环境、当地人民与外来企业的关系,会造成“资源导致诅咒”的现象。而在资源欠缺的地区,基于生存的压力和脱贫致富的愿望,结合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制约经济发展,加剧生态贫困,陷入人口环境恶化与贫困的“PPP”怪圈。[10]

3.环境概况

西部地区承担着为全国提供环境公共物品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滑坡、泥石流、土壤流失、沙漠化等自然灾害的主战场。长期的人为破坏导致本就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如大规模毁林开荒等导致林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与建设,西部地区的环境有所改善。根据学者林建华的数据整理,2017年西部地区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比重为54.41%、53.46%和37.37%,分别比1999年上升了1.41、12.46和11.17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10]但是,虽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却在日益加剧。2017年西部地区因自然灾害如滑坡、洪涝等造成的农作物绝收的面积占全国比重、占全国农作物绝收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是22.06%、25.00%,比2010年分别上升了1.99和13.22个百分点。2018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8.9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的83.7%,水土流失情况最严重。

西部地区“三废”产量居高不下,2015年西部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比重19.63%、33.56%、26.11%,总体呈递增趋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特征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发展模式转变,但是推行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效果并不理想,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4.经济现状

西部地区在诸多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根据表4计算得到2018年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75.25%,是东部地区的54.26%。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占比高,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应加快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5.8元,不仅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东部地区的60.63%。公共预算收入低,公共预算支出高,主要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西部发展过度依赖与国家扶持。货物进出口总额2.48亿元,仅占全国的8.1%,大约是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可见,尽管“一带一路”推动西部地区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贸便利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等因素导致外贸对西部地区发展的牵引力不足,西部地区的大开放优势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表4 2018年全国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指标

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本积累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比其他地区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粗放型经济造成的资源浪费、破坏环境、生态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制约经济发展,破坏环境本身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修复生态具有极大的经济成本,有些甚至的难以修复,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三、实现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实现西部协调发展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二是在实现经济赶超的同时促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两个协调。目前,西部地区的平均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不断提高。西部地区作为落后地区,要充分利用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差和技术落差,[11]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趋同,同时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本文对影响协调发展的核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提出以下对策。

(一)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等问题,存在着教育素质较低和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因此要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以知识推动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能有效实现区域经济收敛,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新发展理念中强调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培养地区人才和引进人才是西部地区实现创新的关键。第一,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精准教育扶贫,减少文盲人数,提高人口素质。第二,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生态法制教育,增强当地人民保护环境意识,了解生态破坏造成的严重恶果,合理改造自然。第三,面对大量年轻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制定人才和智力引进政策,创造条件让优秀的人才回乡创业,发挥其技术、管理经验等潜能,引领当地实现脱贫致富。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协调资源开采与当地环境保护和居民就业的问题,也就是协调企业、政府和民众的利益,拒绝“嵌入式发展”,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进行高效集约、低碳环保的资源开采方式。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贫困原因存在地域差异性,要有针对性地具体区分,因地制宜。对资源丰富的地区,将生态扶贫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生态退化型地区,以生态建设为主,发展生态服务消费市场,最终回归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良性耦合。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一要依托资源相对优势,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要制定资源开采的相关法律,按照一定的在标准进行开采。

(三)坚守生态环境底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生态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应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地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必须是生态开发和适度开发,应优先进行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贯彻“两山理论”,助推生态环境经济化、效益化,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需要一定的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果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贫困居民继续破坏大规模开采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资源诅咒效应的发生。

(四)经济发展为城市为核心,发挥城市先导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城市为先导,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大城市常常是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具有显著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注意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更加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城市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途径,对解决生态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此外,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化政策环境。市场经济机制造成的相对非均衡高增长的差距是可逆的,通过建立市场化协调机制,运用市场的自发主动行为和资源配置效率,如通过投资转移、技术转移等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各种矛盾冲突,[2]以达到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互利共赢、良性耦合。

(五)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承载力有限,突破极限,就会形成“倒逼”趋势,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承担“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大保护”在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意见中已经被“置顶”,坚持生态优先,在保护中推行大开发。“大开放”要发挥“一带一路”优势,“优进优出”,闯出新丝绸之路的新天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和合作,推行绿色产业结构,促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向集约环保型经济。一是要创造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趋同条件,推进人力资本、物质资源、技术信息等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收敛。二是要继续强化政策倾斜举措,聚焦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打破行政垄断,发展区域共享机制,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进行支持和援助,如提供人才培养、传授技术与管理经验等帮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出资出力的纵、横向结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跨区域协同发展、坚持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包括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西部地区是生态脆弱区,缺乏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又不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条件,还要持续不断提供生态环境公共产品,作为重要的资源储备区和开采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在实现经济赶超过程中保持绿水青山。

猜你喜欢

子系统人口区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分割区域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一种基于NB-IoT的公路雾灯自动指示系统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