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应力下巷道底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2021-11-29谭维佳

能源与环保 2021年11期
关键词:煤柱胶带底板

王 祥,谭维佳

(1.川藏铁路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4; 2.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不断增加,深部地应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工作面开采环境恶化,受力复杂出现围岩难以维护的现象。尤其是巷道围岩为泥岩等软岩时,更容易出现大变形破坏现象[1-3]。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中,底鼓破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4],底鼓现象影响因素众多,机理较为复杂,治理难度较大,巷道底鼓占顶底板移近量的一半以上[5]。巷道底鼓严重影响着巷道运输能力及工作面安全开采,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6]。

王炯[7]针对巷道围岩进行研究,得到巷道底角软岩在两帮应力传递下易产生剪切变形,提出了底板隔水、加固的治理原则;何满潮[8-10]采用了底脚锚杆控制底鼓,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陆士良[11]采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巷道底鼓的机理,将底鼓分为挠曲褶皱型、剪切错动型、挤压流动型、遇水膨胀型;常聚才[12-13]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进行了研究,采用了超挖锚注回填技术治理底鼓现象;李树清[14]研究了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提出采用全断面注浆、帮脚锚杆治理底鼓;张农[15]对巷道围岩受力的非对称性、不均匀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主动支护治理底鼓技术。以往针对巷道围岩控制方面多集中于巷道破坏特征及支护手段研究,而对受力状态的分布研究较少,因此需对巷道受力状态进一步深入分析。

本文针对复杂应力下巷道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非对称受力下巷道底鼓变形特征,提出了采用卸压+充填相结合的技术方案,通过现场应用,巷道底鼓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1 工程概况

回坡底煤矿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目前正在开采11号煤11-102综采工作面,平均煤层厚度为3.35 m,11号煤与上部10号煤层间距为7 m,直接顶为厚3.5 m的泥岩,基本顶为厚2.5 m的粉砂岩,直接底为厚0.6 m的泥岩,基本底为厚2.5 m的铝质泥岩,巷道沿煤层底板掘进,用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形式,尺寸为4.6 m×3.3 m。

目前,11-1021工作面运输巷上方的10-102工作面已全部回采结束,11-1021巷属于内错式10 m布置,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巷道处于采空区的下方,处于卸压区状态,从理论上而言,11-1021巷道的顶底板或者两帮,应更容易维护,但根据目前现场的实际情况,11-1021工作面运输巷顶板破碎较为严重,两帮也存在一定的移近量,同时,在巷道的某些局部位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底鼓现象,现场围岩破坏情况如图2所示。巷道顶底板均为泥岩亲水岩层,泥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更容易发生大变形情况。早在11-1021巷的掘进期间,巷道就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底鼓现象,该矿就曾采用卧底法进行底鼓治理,而目前11-102工作面已进入正常生产阶段,11-1021巷内已布置胶带输送机,但该巷底板仍以一定速度发生底鼓现象,该矿仍采用卧底法进行底鼓治理,不仅消耗大量人力,且卧底法治标不治本,需要频繁卧底,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因此研究11-1021工作面运输巷的围岩稳定性以及底鼓机理,对保证矿井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图2 1021巷现场围岩破坏情况

2 巷道围岩受力非对称性研究

2.1 基于滑移场理论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1-1021巷道存在上部10号煤10-102工作面孤岛遗留煤柱,采用经典的滑移线场理论分析煤柱受力,建模如图3所示。遗留煤柱承受的支承压力向底板岩层传递,使底板产生一定的破坏范围,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为3个区域:主动应力区、过渡应力区、被动应力区。由于煤柱传递应力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不断减弱,因此应力大小1区域>2区域>3区域。11-1021巷道距离孤岛煤柱越远,围岩稳定性越好,根据滑移线场理论[10],可知滑移线场下方的底板破坏深度公式(1)为:

图3 孤岛煤柱引起的底板滑移线场

(1)

式中,φ为底板岩层内摩擦角。

根据11-1021巷道所处具体地质条件各项物理参数,由式(1)可计算得到底板破坏最大深度为14.4 m,大于10号煤与11号煤的层间距7 m,因此,巷道处于上层煤开采的底板破坏深度之内,且大范围处于2区域中,巷道围岩稳定性差,过渡应力区中滑移线切线方向与速度方向存在一个φ的角度,如图4所示。巷道产生非对称底鼓现象,远离煤柱的一侧位移速度更快。

图4 11-1021巷底板速度场

2.2 巷道围岩稳定性现场监测

(1)围岩变形量监测。此次监测在1021巷道中布置2排各4个钻孔,1号、2号、3号、4号钻孔设置于煤柱侧底板,5号、6号、7号、8号钻孔设置于巷道中线处,钻孔间距2 m,深2 m,直径为32 mm。在钻孔深0.4、1.1、1.8 m处放置3个监测装置,进而研究巷道底板围岩水平方向变形。采用便携式应力应变仪收集现场测点数据,处理可以得到如下规律:①钻孔变形。开挖钻孔后,钻孔周围围岩卸荷,挤压力导致钻孔断面缩小,随时间增加,钻孔累计变形量增加。②近煤柱侧和近巷道中线侧钻孔数据。靠近煤柱侧巷道围岩水平变形量普遍大于靠近巷道中心侧的钻孔,最大是其的1.5倍。这是由于巷道受上部煤柱影响,近煤柱侧产生应力集中。

(2)底板围岩钻孔窥视结果。根据钻孔监测数据可知,由于上部采空区遗留煤柱的影响,近巷道中心侧钻孔变形量小于煤柱侧。为进一步探查清楚巷道底板围岩的实际情况,对巷道底板围岩进行钻孔窥视,如图5所示。

图5 1021巷道底板围岩窥视

由图5可知,近煤柱侧巷道底板围岩完整性较差,近胶带侧巷道底板围岩完整性较好,与钻孔监测数据一致,表明靠近煤柱侧巷道围岩变形量普遍大于靠近巷道中心侧。

由上述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可知,由于上部采空区存在遗留煤柱,应力传递到底板岩层,使得下部1021巷道靠近煤柱侧围岩水平应力较大,底鼓呈现非对称现象。

2.3 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

采用FLAC3D建立了工作面的地层模型,模型尺寸(长×宽×高)为280 m×200 m×133 m。针对工作面开挖过程中下部巷道围岩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检测。分别对底板不同位置及深度的垂直、水平方向位移量进行监测分析。

由图6(a)可知,1021巷道底鼓量从煤柱侧至胶带侧近似线性增长,巷道底鼓量在近胶带侧变形量最大,约为煤柱侧的1.5倍,呈现出非对称底鼓现象,和滑移线场理论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随着深度增大,底鼓量随之减小,说明巷道底板稳定性主要受浅部围岩影响较大。

由图6(b)可知,1021巷道水平变形量从煤柱侧至胶带侧近似线性增长,近煤柱侧水平变形量最大,约是胶带侧的1.2倍,结果与第二节现场实测一致。由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巷道表面围岩变形量在不同位置差别较大,而在巷道较深部的围岩变形量差别较小,可知巷道的非对称变形主要表现在巷道浅部围岩中。

图6 巷道底板不同位置变形量

由以上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巷道底板围岩水平变形量近胶带侧小,近煤柱侧大,但是垂直变形量近胶带侧大,近煤柱侧小。这是由于总变形量一致时,水平方向变形量较大时,则垂直方向变形量较小。巷道围岩的总变形量如图7所示,箭头方向代表总位移量方向,大小代表总位移量大小,可知巷道底板表面箭头大小相近,而箭头方向不同,越靠近煤柱侧,箭头方向与水平夹角越小,因此水平位移越大,垂直位移越小。

图7 巷道围岩位移矢量

3 底鼓治理技术研究

3.1 底鼓治理技术方案

1021巷道底鼓受到残留煤柱影响,巷道两帮围岩中的应力大小差异较大。基于1021巷道底板变形特征,制定如下初步方案:靠近煤柱侧由于应力传递影响受力较大,采用卸压法改善应力环境,近胶带侧采用加固法控制围岩变形,如图8所示。

图8 1021巷底鼓控制初步方案

3.2 卸压法参数设计

回坡底煤矿1021巷道靠近煤柱侧帮部围岩受到应力较大且完整性较差,若将卸压孔布置在围岩完整性较差的帮部位置,则钻孔稳定性会受到较大影响,不能完全发挥卸压的作用。因此,将卸压孔布置于底板近煤柱侧。根据相似工程经验,卸压孔长度取值应大于巷道宽度的一半,取2.5 m,孔径100 mm,间距500 mm。

3.3 加固法参数设计

对于钻孔充填加固深度的确定,理论上该深度应达到塑性区最大半径,根据煤柱半平面无限体理论可知,11-1021巷处于双向不等压的应力环境中,即存在一定的侧压系数,根据现行弹性力学可知,在双向不等压环境中,某点的应力状态应满足式(2):

(2)

在摩尔—库仑假设条件下,由极限状态下的摩尔—库伦圆,塑性条件为式(3):

(3)

结合式(2)、式(3)可得双向不等压塑性区边界隐性方程,即式(4):

f(r,θ)=

(4)

根据弹性半平面无限理论可以计算得11-1021巷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根据现场实际参数,在式(2)中,P=11.19 MPa,k=σ1/σ3=1.9,对于巷道半径R0的取值,可近似取11-1021巷外接圆半径,因此R0=2.8 m;对于θ角取值,由于最大主应力偏转角度为20°,因此,在计算远离煤柱一侧底板塑性区最大深度时取15°,即θ=15°;岩层内摩擦角系数取值为11号煤顶底板岩层平均值,因此φ=30°;岩层黏聚力同样也取为11号煤顶底板岩层平均值4 MPa。

将上述各参数取值代入(4)式可计算得到远离煤柱一侧底板的塑性半径r=5.23 m,该深度减去在1/2的巷道高度,得到底板钻孔充填加固深度,即2.98 m,理论上可取充填加固深度为3 m。

加固孔参数:①加固孔直径。基于加强底板物理力学强度的考虑,加固孔越大,加固效果越好。根据回坡底煤矿机械设备情况,确定加固孔直径75 mm。②加固孔深度。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得到加固孔深度为3 m,保留0.5 m富余空间,将加固孔垂直深度定为3.5 m。③加固孔排距。由理论分析可知加固效果随排距减小而增大,考虑成本效应,将加固孔排距与锚杆支护排距保持一致,设为1 m。因此,巷道底板加固孔与卸压孔布置方案如图9所示。

图9 卸压孔和充填加固孔布设方案

4 现场应用

4.1 巷道支护及加固方案

1021巷道顶锚索采用φ18.9 mm、长5.5 m的预应力锚索,间排距为2 400 mm×1 600 mm;顶锚杆采用长2 m、直径φ20 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800mm×900mm,帮锚杆采用同型号的锚杆,间排距为900 mm×900 mm,金属网尺寸为φ10 mm×3 050 mm×950 mm。由上文分析可知,1021巷道底板采用卸压加固孔结合方案。由于现场巷道加固孔受胶带影响原位置无法施工,现将加固孔改为巷道中线处,角度为45°方向朝着胶带侧,由于垂直深度3.5 m,45°角孔深度为5 m。

4.2 应用效果分析

为验证此技术方案能否取得良好的底鼓防治效果,在井下1021巷道部分区域进行实践研究,观测比较防治段与未防治段的底鼓量。结果如图10所示。防治段底板变形量与未防治段相比大幅减小,并在20 d后变形趋于稳定,而未防治段底板变形量还在继续增大。

图10 底鼓防治效果对比

5 结论

(1)通过滑移线场理论分析得到,11-1021巷道处于底板破坏范围内,围岩稳定性及完整性较差,在水平应力的影响下巷道极易产生底鼓现象。根据滑移线场速度场关系,距离煤柱远的一侧位移速度更快,位移量更大,会产生非对称性底鼓现象。

(2)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揭示了巷道底板围岩受力的非对称性,导致巷道底板围岩的非对称变形,其中,巷道底板两侧的垂直变形量相差1.5倍(靠胶带侧底板变形量大于煤柱侧底板),巷道底板两侧的水平变形量相差1.2倍(靠煤柱侧底板变形量大于胶带侧底板)。

(3)根据巷道底板受力变形状态,采用卸压孔和加固孔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并确定了相关技术参数,现场应用分析认为,巷道防治段与未防治段相比底板变形量较小,底鼓得到了控制。

猜你喜欢

煤柱胶带底板
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宽高比效应及尺寸优化研究
上保护层开采遗留区段煤柱现存状态研究
望云煤矿15号煤层回采巷道煤柱宽度分析与围岩控制技术
厚煤层预采顶分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研究
纸胶带随身笔
板上叠球
复杂条件下大断面硐室底板加固技术实践与应用
有趣的胶带画
简述输送胶带硫化粘接方法
方便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