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讨

2021-11-29王笛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协同物质

王笛

(邹平市文化馆,山东 邹平 256200)

引言

从旅游开发角度协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入手,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协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型协同、体验型协同、创造型协同等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根据前期实际状况调查,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认知度不高,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只有达到国家级层次才有影响力,其他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有限。加上地方在人员和设施方面的缺失,导致许多地方非遗资源保护工作难以正常实施;某些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保护,导致许多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得到特殊保护,资金支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个障碍;目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普遍存在高龄化的问题,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变化,很难被技艺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吸引,身怀绝技的技艺人面临着手艺即将失传的困境,许多民间文化正处在慢慢消失的状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商业价值导向缺乏对其总体的旅游价值评价,削弱了其文化内涵,从而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许多地方借着保护的名义,将申遗当成生财之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变形而失去原有的多样性和原真性。有些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过程中不正确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使得其不能够被有效地传承与保护,从而造成活态文化的消逝。以剪纸为例,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和情感表达,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本是一项能体现民间智慧的工艺技术,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过度的商业开发致使这项艺术遭受二轮破坏,机器化代替了纯手工的制作,解放了双手却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地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人们的娱乐世界,而传统美术、舞蹈、音乐、戏剧等文化产品的传播受众则相对应的减少,传统手工技艺同样也受到了现代工艺的威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十分不利。而这些传统工艺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旅游又恰恰能够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广出去,使民间文化特色得到传播,同时也增加旅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大都市闯荡打拼,以至于有许多小城镇、传统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民间传统艺术正在慢慢地失去新一代年轻人的传承。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艺术家们随着时间的变化人数在不断减少,且这群传承人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也在逐渐衰退,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更多限制,如果与旅游发展协同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升级的需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且价值巨大,对其保护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单靠国家政策支持明显过于单薄,很难单独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话,那么它将实现的经济效益便可以转化为现有的财富,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资金,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更好地相互依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一)协同发展基础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走向了更加富裕的生活。与此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随之上涨。交通体系的逐渐完善也为旅游业提供了便利,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交通网络的扩大大大地缩短了旅游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便捷的飞机减少了火车所耗费的时长,对于短期旅程赶时间的旅客极具吸引力。另外,旅行社以及旅游饭店的快速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日趋完善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运作方式多元灵活

随着旅游活动开展的普及,获取和认识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许多游客出境游的主要动力,正因旅游带来的行为是寻求外来文化的一种精神领会过程,而不单单只是物质文化所带来的愉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向人们展示了了解历史文化、领略当地风俗、探寻民间文化精髓的重要方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种类多,不管是令人拍手叫绝的吴桥杂技、悦耳动听的南音还是使人蠢蠢欲动的泼水节,都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元素,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特色,也是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具有独特性。此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充满趣味性和观赏性,形态各异的工艺品与奇特的技艺不断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体验铁观音制作技艺,从采摘到制作包装的过程,视野得到了开阔,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

(三)理念上与时俱进

为了顺应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升级。随着旅游活动开展的普及,获取和认识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许多游客出境游的主要动力,正因旅游带来的行为是寻求外来文化的一种精神领会过程,而不单单只是物质文化所带来的愉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向人们展示了解历史文化、领略当地风俗、探寻民间文化精髓的重要方法。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可行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策略

(一)开发型协同

通过资源开发,开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题公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供旅客参观欣赏。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是全球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的博览馆,收录了上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拥有 2 个临展厅和1 个情景展厅,临展厅自开馆以来根据不同主题策展了近20 场展览,情景展厅则生动形象地向旅客们展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内更有 AR、VR 等供旅客们亲身体验,增加参观的趣味性。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文旅协同的直接表现,向世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二)体验型协同

开发民俗体验活动,使旅客通过参与亲身体验并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日子,会进行为佛像洗尘、丢包游戏、赛龙舟等活动。泼水节举行活动之际,当地还举办了一场媒体达人体验活动,通过媒体独有的视角来传播西双版纳民俗文化。媒体达人在这天亲身体验了做水灯、放水灯、学跳傣族舞、穿上傣族服饰泼水等活动,在水边祈福,感受傣族人民的柔美身段与礼仪,聆听泼水节的传说,享受泼水“大战”的乐趣,也从中更加了解与感知泼水节的内涵。同时,借助媒体的力量,使西双版纳民俗活动得到更多关注与宣传。

(三)创造型协同

通过技术协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在旅游商品、服饰中体现。在北京恭王府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向世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在恭王府博物馆这样一个文化韵味十足的场所,将苗绣、蜡染、青瓷等传统的手工艺在现代服饰中呈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尚的完美结合。观众在感叹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的美的同时,也对现代科技手段在秀场的运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是一场传统与时尚、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碰撞,非常巧妙地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具有审美、文化、历史、科考等多种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极具开发与保护价值。在文化与旅游深度协同的大背景下,以旅游开发的方式协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文旅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协同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