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关于词汇释义的几个问题

2021-11-29徐梓婷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流火蟋蟀词义

徐梓婷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词汇释义的非句法问题

汉语双音节词在结构形式上具有非句法性质。试比较:

A:大海 大典

B:大我—小我

C:大雨—小雨

从表面上看,这六个词都属于偏正式结构,都是“大”或“小”修饰后面的中心成分。但是一旦把意义加进去考虑之后,他们的解释就不同了。

A 的“大海”表面看起来是“大的海”,但并没有一个“小海”与之对应,而且也没有缩小“海”的范围,从意义上看,“大海=海”,“大”是海的属性,即“海”本身包含了“大”的意义(因此,“海”引申有“大”的意义,例如:海碗、海量)。这种属性包含在“海”中,与“海”不可分的,没有选择性。

“大典”表面看起来虽也是“大的典(礼)”,但没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小典”,因为只有“大”的仪式才可以称“典礼”,“大”暗含在“典”里,是“典”的属性,没有可选择性。

B 的“大我”、“小我”中的“大”、“小”不是形容“我”的状态,而是说明考虑自我的角度的,“大我”是把自我放在大的范围内考虑,“小我”是把我放在小范围内考虑。(《现代汉语词典》:大我指集体,如:牺牲小我的利益,服从大我的利益。)所以“大”、“小”确定的是看待自我的范围属性,与“我”在意义上并不直接发生关系。如果去掉“大”、“小”的话,剩下的“我”与“大我”、“小我”的“我”并不一致。

C 在意义和句法上比较一致,大雨=大的雨、小雨=小的雨,修饰语的作用是可选择的不同属性来描写中心词的状态,同时也确定了中心词的范围,去掉修饰语,留下的仍是词组的核心意义。

看下面一组例子:

A:开关、语言(动词+动词=名词)

B:肥瘦、深浅、利害(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C:一再、再三、千万(数词+数词=副词)

D:物色(名词+名词=动词)

E:告示、出入、得失、丧葬(动词+动词=名词)

F:寻常(量词+量词=形容词)

G:的确(形容词+形容词=副词)

以上语例可以看出,构词领域是不保留原有成分的词性的。按一般组合规则看,并列式的组成成分必须一致,组合之后的结构性质也必须和组成成分的性质一致,但在词的构造中,却有完全不同的情况。

再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A:a 情丝 b 蚕丝

B:a 雪花 b 梅花

C:a 法网 b 渔网

D:a 思潮 b 海潮

表面上看,上面例子的结构都是一样,一般人理解为前面的成分修饰后面的成分,但是一旦进入语义解释,它们的区别就不同了。在a 项里,意义的主体在前,对意义的修饰在后——“情丝”的主体是“情”,“丝”比喻“情”的绵延细长;“雪花”的主体是“雪”,“花”比喻“雪”的晶莹细碎;“法网”的主体是“法”,“网”比喻“法”的难以逃脱;“思潮”的主体是“思”,“潮”比喻“思”的大量涌现。而b 项的主体在后,前面是对后面的限定。

二、词义的非共时解释

词义是发展变化的,许多古汉语的词发展到今天在意义上有两种情况,一是词义发生了改变,比如“保险”原指“占据险要之地”,现指“稳妥可靠”、“担保”等义。这是词义完全改变了。“劳动”原指“劳驾”之义(白居易“劳动古人庞阁老,提酒携鱼远相寻”),现又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这是词义的增加。二是古词义继续保留在今天的构词中。许多古词义在今天不再单独使用,二是保存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中,这是我们在释义时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A:“失”,现代汉语中有“丢失”、“失掉”义,这是古今延续使用的。而“失”的“放纵”义属古义。《说文》“失,纵也。从手乙声。”纵即放纵,不能控制。《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庄公失言。”注:“失言谓放言。”“失”的“放纵”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用了,但在“失言、失声、失足、失调、失禁、失守、失修”等双音词中,“失”仍有非主动或不能控制的意义。

B:“天”的“天空”义是古今延续的,而“天”的本义是人的顶额,《说文》:“天,颠也。”现代汉语早已不用了,但在“天庭、天灵盖”这些词语里却还保留本义,又在“天窗(顶窗)、天棚(顶棚)”里保留其比喻义。

除了对包含在词语中的成分外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理解外,有些词语,还要从整体上主义区分其意义的发展,即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从而更深入的层次去掌握词语的意义。例如:

斤斤计较:意思是对琐碎细小、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计较。人们理解这里的“斤”往往以为是“一斤、两斤”的“斤”。其实,“斤”本是之伐木的斧子,引申为砍削,作动词用,砍削的时候当然要看得分明,否则一不留神就会砍到自己的手,因此,“斤斤”引申为明察秋毫之义。如《诗经》有“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变,“斤斤”和“计较”连用在一起。

七月流火:《诗经·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人们把“七月流火”理解为正当酷暑的时候(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迎接客人时即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其实,“七月流火”的“火”不是指一般的天气和热情,而是指一颗星星的名字,中国古代称之为“大火、大辰、商星”,又叫心宿二,是夏季星空中最亮的星之一,也是古人用来确定季节转换的最重要的星之一。“七月流火”的意思:七月,大火慢慢地向西南方流下去时,天气就要渐渐变凉了。因此人们才会未雨绸缪,感于时序的循环,马上就要准备缝制衣服了。

三、词语释义中的俗源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来源于传说、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习俗等,要了解这些词义的来源,就应该了解这些词的俗愿。例如:

促织:为什么把蟋蟀成为促织呢?《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首诗描写了蟋蟀的生活习性。义为随着天气的渐渐寒冷,蟋蟀也离人越来越近。另外,蟋蟀的叫声比较哀鸣,因此,当靠近人们的蟋蟀发出哀鸣声时,家里的女人们会突然发现秋天深了,冬天马上要到了,该“寻机杼”纺织,准备冬衣了,所以古谚语说“蟋蟀鸣,懒妇惊”。因此,“促织”意为蟋蟀的叫声就像催促女人纺织一般。

老油条:比喻圆滑或者喜欢放空炮的人。其来源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之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百姓对秦桧恨之入骨,有人于是就发明了一种油炸食品,捏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油炸,这两个面人代表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取名“油炸烩”,“烩”与秦桧的“桧”同音,借以泄恨。这种油炸食品就是今天的油条。粤语和闽南与方言至今还管油条叫“油炸鬼”,“鬼”是“烩”的谐音。

四、注意外来词的释义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浮屠”是梵语“窣堵波”的转音,“窣堵波”即“塔”,是特指供养人建造的佛塔,“七级浮屠”即七级佛塔的意思。

袈裟:是来自于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也就是杂色。佛门规矩,染衣和剃发是为了表示从此舍弃美好的装饰,安于平淡的生活,所以,僧服就没有了青、黄、蓝、赤、白“五正色”,以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剩下铜青、泥褐、木蓝色的“袈裟色”。因为这三色才算“三如法色”。

葡萄:来源于古大宛语(budawa),但《本草纲目》却解释说葡萄酿酒味醇,饮之则陶然欲醉,故名葡萄。该解释是不准确的。

对外来词的理解一般会有两种偏颇情况,一是不知道或不了解是外来词,产生对词义分析错误或者不知道分析;二是对外来词词义牵强附会的分解。如:俱乐部(来自俄语kJyo)、发烧友(fancier)、芒果(mango)、佃农(tenant)、敌敌畏(DDVP)、菠菜(来源于尼泊尔语的palinga),其他如来自佛教的词语(因果、世界、报应、魔等)。

五、词义的内部形式的主观误解

词的组合有直接组合和非直接组合。直接组合是指组成词的要素之间在形式和意义上是比较直观的。比如“草鞋”是“草”直接修饰“鞋”,中间可以加“的”扩展为“草的鞋”,意思为“用稻草等编制的鞋”。“理事”是动宾结构,“理”直接支配“事”,意义为“处理事务”。非直接组合是指词中的成分没有直接的语法语义关系,其内部形式不是直观的。比如“冰鞋”,是偏正结构,但是“冰”不能直接修饰“鞋”,中间不能加“的”扩展为“冰的鞋”,正确的解释是“滑冰时穿的鞋”。“防身”是动宾结构,但“防”不能直接支配“身”,不能说“把身防”,其意义为“防侵害保自身”。

非直接组合的词内部成分存在语义上的跨度,所以人们在理解是决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应该将词所提供的信息兑入大脑联想机制而重新编码,在词的成分之间搭起逻辑的桥梁。如“丸熊”、“响马”,仅从字面上是无法解读它们的,只有借助于它们的造词理据才能正确理解:“揉和熊胆成丸状”、“贼寇骑马从事抢劫时先放响以警示放弃抵抗”。吕叔湘先生指出:在这类例子里“动词和名字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来直往,好像拐了个弯儿。”“有时候,连这个玩儿是怎么拐的都说不清楚,例如‘报幕’、‘闯红灯’、‘解决两张电影票’等等。”徐通锵先生也说:“外国人学习汉语,由字面‘显示’的意义是比较容易学的,而这种靠‘暗示’的‘不见于言的已知信息’,不经长期的知识积累,是难以掌握的。”

由于词的非直接组合,其内部形式无法直接理解,因而常常难免造成误解。例如:烂醉如泥——误解:大嘴猴身体瘫软如泥。正解: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泥:泥虫。

引起误解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写白字而造成的。某字本有其字,却丢弃不用,而写成与它同(近)音的字。这种以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古代叫通假字,现在则叫写白字或别字。古代的通假字到现在还有些留存在一些复合词中。例如,“倒霉”、“打烊”、“伙伴”。二是错误认知造成错误造词。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前人曾经对事物或现象产生曲解或误解,因而造成认知错误语义荒谬的复合体。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些造词错误,而且有了科学的认识,但是错误造词却始终未作纠正,污染至今。如无花果——因花开在囊状总花托内不易被人觉察,故被误为无花果,认为不开花而结果。

猜你喜欢

流火蟋蟀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蟋蟀的决心
捉蟋蟀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蟋蟀的小屋
坐山
七月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