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濮阳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地域特色研究

2021-11-29朱慧敏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濮阳县古庙故道

朱慧敏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濮阳黄河故道文化遗产丰饶,包括多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是濮阳境内流经的最大水系,在《禹贡》中有记载,黄河河道流经濮阳。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地区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与早期城址,也印证了濮阳是上古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黄河在濮阳境内多次决口,黄河河道的变迁在濮阳境内留下了多条故道,构成了濮阳独特的地理文脉和文化图景。毫不夸张的说,濮阳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文明史。

一、濮阳黄河故道古村落与地名景观

濮阳地处冀鲁豫交界处,其地理位置与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较为便利,这为不同区域的文化融合提供了条件。濮阳黄河故道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濮阳地区独有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虽历经千年,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仍熠熠生辉,已然成为濮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标识。

“地名景观”这一术语源自“地理景观”,地名往往代表地形或者地域环境,因此地名经常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流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在地名上留下历史演变的痕迹。

濮阳黄河文化渊远流长,濮阳是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颛顼遗都,帝舜故里。在春秋时期之前,是没有“黄河”这个名称的,当时黄河被称为大河。黄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孔子居住在卫国的时侯,曾经想到晋国去,因为被大河阻挡,他曾“望河兴叹”。这表明黄河至少在春秋晚期就已经从濮阳境内流过。在汉代以前黄河从浚县大伾山的东侧向北流,经过内黄、顿丘、昌乐出境,一路浩浩汤汤,奔流不息,在黄河的冲积下形成了濮阳地区广袤的平原。

《水经注》卷五河水载:“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黄河是濮阳境内最大的河流,濮阳地区许多村落因黄河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名景观,我们通过田野考察,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地名景观背后的地域文化内涵。

嘉靖《开州志·古迹》记载:“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瑕丘就在今天的濮阳县五星乡后堌堆村,因距濮阳县城十八里俗称“十八堌堆”。在濮阳地区一共有18 个以“堌堆”命名的村落,它们有的以“姓氏+堌堆”这种形式出现,如“杨堌堆”“肖堌堆”“徐堌堆”等;有的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如“前堌堆”“后堌堆”“甘草堌堆”“银岗堌堆”等,这类地名大多分布在黄河两边。如濮阳县的“聂堌堆”在黄河北岸、“前后堌堆”在金堤河东侧,“田堌堆”在金堤河的右侧。由此可见“堌堆”地名与其地理位置是不可分割的。毋庸置疑,黄河是形成“堌堆”地名景观的极为重要条件。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善淤、善决、善迁的河流。濮阳黄河故道两旁的先民只能择高地居住躲避洪水,由此形成了数米高、像山丘一样的“堌堆”。后来黄河得到了治理,大部分“堌堆”慢慢消失。但留存下来的“堌堆”遗址记载了先民生活的痕迹。为我们后来对黄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台前县的“徐堌堆”是龙山文化遗址,在春秋时期被称为桃丘。《春秋》:“桓公十年(前702 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杜预注:“桃丘,卫地,东阿县西南有桃城。汉封功臣刘襄为桃安侯,邑于此。今为桃城铺,旁一丘,高可数仞,即桃丘也。”明《东阿县志》:“桃城南三里有土丘,原名桃丘。”明代弘治年间,这里的土丘还有八亩多,姓徐的人迁到这里建村,并命名为“徐堌堆”。“堌堆”属于丘类地形。丘类地形一般是指历代聚集居住在同一地点,在不断建设中形成的土包形状的遗址,一般被称为“堌堆”“岗”“台”等。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濮阳地名中感受到黄河的存在。如濮阳县子岸乡,地处濮阳县城南12公里处,因村子建在瓠子河北岸,而被命名为子岸。《水经注》卷二十四载:“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虽然瓠子河如今已难寻踪迹,但子岸这个地名印证了瓠子河的存在。又如柳屯镇的大没岸村,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故道,先民依河而居,放眼望去,水面辽阔看不到边岸,故将村子命名为“没岸”。

濮阳黄河故道旁的先民创造了诸多与河相关的地名,如刘堤口、清河头、这河寨、沙湾等。这些地名默默记录着濮阳黄河历史的变迁。由此可见,地名与地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通常会反映在地名上。故此,我们对黄河沿岸村落及地名景观的研究,不能只进行地理学上的研究,要对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与地理学进行交叉研究,才可以挖掘出地名背后关于黄河故道文化的内涵。

二、濮阳古庙会与民俗文化

濮阳古庙会同属黄河故道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古庙会的起源与发展和农耕时期的祭祀活动有关,以民众聚集的形式在节日庆典时举办。“庙会”往往是依托实体的庙观或者可以替代的某种精神性场所展开。在濮阳地区至今仍保留有许多古庙会,如千年瑕丘古庙会、南乐仓颉庙会、西水坡南花园屯奶奶庙古庙会、濮阳县龙堤庙古庙会、东王海鳌山庙会、东白仓三官庙庙会等。

濮阳素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的美称。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不难寻找到五帝时期的部族首领在濮阳一带活动的记录,如明嘉靖《开州志》记载:“颛顼城在东郭里,去州二十里,所谓帝丘者。”《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由此可见,舜帝及其部族长期在河南濮阳一带活动。舜生于姚墟,后迁于负夏(即瑕丘)。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瑕丘古迹大会都会吸引数万名民众从周边来到瑕丘,纪念帝舜德政为民的事迹和弘扬孝道文化,形成了五星乡一道独特的文化盛宴。

西水坡王助镇花园屯村为历年相传的奶奶庙古庙会。华胥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母系氏族的首领。她是父系氏族开始的代表人物伏羲的母亲。《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传说华园屯就是华胥氏的家。这个村庄人口众多,占地面积较大,庙宇最多。村中有华胥庙、碧霞宫,后俗称奶奶庙。村中人家有喜事,生小孩,都会到奶奶庙烧香磕头祭拜。村中还有伏羲庙(火神庙),女娲庙(姑奶奶庙),天齐庙等。村南有华胥沟,沟内有华胥洞,沟西南有华胥墓,八卦台,几千年来没有干枯的泽地黄龙潭,潭的西南方向有龙渊宫,传说是来纪念雷神的。每年的二月十八、十九、二十,这里举行三天庙会,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汇聚花园屯村,祈福许愿、贸易交流,每天几万人络绎不绝。奶奶庙祭祀仪式(纪念华胥氏)每天上午10:00 开始11:00 结束,庙会文化活动有旱船、高跷、秧歌、戏曲、杂技、斗鸡斗狗等各种民间技艺演出和展示等。另外庙会还是一场规模盛大的商品交流会,有各种农作物种子、花草苗木,瓜果蔬菜、电器农具,家畜家禽、锅碗瓢盆、手工艺品出售,另外各种特色美食如糟鱼、煎灌肠、扣碗、小酥肉、壮馍、凉粉、鸡蛋布袋、胡辣汤等应有尽有。

濮阳县龙堤庙古庙会,每年到了三月初五,濮阳县的火厢头、宋堤口、刘堤口、徐堤口这四个村庄都会轮流举办龙聚庙古庙会。关于龙堤庙的渊源,据明《嘉靖开州志》记载,早在明朝弘治年间,濮阳县有一个名叫李嘉祥的县官,此人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老百姓都很爱戴他。有次黄河泛滥,李嘉祥亲自到决口处抗洪救灾,他把自己的乌纱帽抛入黄河,以示决心,在他的带领下,人们终于堵住了决口。后人为了感念他的功德,在此次修庙纪念他,古庙会就是在这个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古庙会与黄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濮阳县郎中乡东王海鳌山庙会自明朝以来,十二年为一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东王海鳌山庙会以鳌山灯和五彩神衣最为特色。神衣正是庙会时所使用的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剪纸艺术,它与地方文化、民俗传统紧密结合,现已成为濮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神衣是当地村民用纸剪出的一种用于庙会时焚烧敬神的服装,五彩神衣一般是用诸如红色、绿色、蓝色、紫色、黄色、黑色等有色纸,再搭配金、银箔纸,剪成衣领、衣袖、衣襟等不同衣服的部件,然后再进行拼接粘贴而成。每套神衣包括上衣和下裳,上衣有领、多是对襟; 下衣多为裙或裤的形式,神衣的尺寸大约是成人衣服的2 /3 大小。神衣上面贴着用有色纸装饰的图案和纹饰,有的神衣上面还贴着“囍”和“春”字,“囍”字在这里并不是代表婚嫁,仅表示吉祥和喜庆之意,“春”字则寓意春天。神衣每年都要做,在神灵生日时敬奉,起初是在庙上展示,然后是祭祀和焚烧。五彩神衣的制作和供奉是集体行为,民众一起集资买色纸,有人剪裁,有人粘贴,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五彩神衣这种颇具中原地域特色的剪纸艺术,流传千年至今仍在民间延续。清丰县南召市村的五彩神衣同样在濮阳地区具有盛名,南召市村至今有块地方名为“城市里”,千年大秦寺就在南召市地头,曾为大运河支流、贾鲁子河码头,至今还遗留有两米高的饮马槽,相传是曹操为汉朝顿丘令的时候制作的。南召市村黄河故道文化资源丰厚,历史遗迹随处可见,民俗文化精彩纷呈,其中五彩神衣和神衣庙会最具特色。

濮阳古庙会是以濮阳地区乡民为主体的自发性集体活动,它既是展示本地文化、风俗、技艺,传达民众信仰和需求的地方,又是濮阳黄河故道文化活态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庙会的研究,为濮阳黄河故道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三、濮阳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濮阳黄河故道古村落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历经千百年的历史进程,其价值愈发凸显和珍贵。从遗产学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传统生活与生产中的宝贵遗产,不少古村落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为依存,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能将濮阳黄河故道古村落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使古村落能为“非遗”提供一个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优良场所,通过文旅融合,为“非遗”项目提供一个更为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同时能使人们可以亲自参与“非遗”体验,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激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命活力。黄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探寻更为有效的保护途径,从而实现黄河故道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濮阳县古庙故道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秋风吹彻(组诗)
过莲华山寺
山间“古庙”,笛声悠悠
神秘古庙的门前
濮阳县开展计生家庭精准扶贫摸底工作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