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美术统整在现阶段教学环境中的适应性

2021-11-29顾雪华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分科统整图像

顾雪华

(张家港市中兴小学,贵州 张家港 215600)

一、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模式

我国于上个世纪初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分科教育和类似统整的教育模式在当时并存于我国教学的各环节之中。比如早期《科学》课程,实质上是由物理和化学等理科综合类的学科构成的,其中囊括了如生物和动植物等综合类的自然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综合性。同时,课程之中会格外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相关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之中的运用和探究。但是,当时的教学由于主观上的认知偏差以及客观上的条件限制而迅速回归到了分科教学的模式当中。

随着国力的强盛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1这也直接要求了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严峻的挑战。原国家教委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华东局部范围进行统整科学课程的实验。期间编撰了一系列配合课程改革的教材和相关资料。此后,我国便走入了统整教学的新纪元,这是分科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倾向。

二、统整研究的历程及现状

现阶段有关统整的各类方式层出不穷。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应当是追本溯源。历史中的统整以及当今的统整研究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和两种类型,包括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统整教育方式,其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多比恩;另一种则是多学科的以教学过程为重点的统整模式。

第一次改革是“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其直接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改革重点落在了知识体系的结构化上,分科教学也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教育的特点是在规定时间内培养出特定领域内的专门人才。课程的设置上突出了精英教育的特点,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便是学生理解水平和个人能力导致的两极分化。

第二次的改革则被称作“相关”知识的科学,重点落在了“相关”之上。因而在课程的实质上开始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统整第一次以一个雏形的样貌出现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当中。教育的对象由之前的少数精英转向了普通的大众,不仅仅是科学,在人文学科上也形成了相类似的统整雏形。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过度追求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希望通过综合的方式用各个学科之间的“反应”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当然,这是以牺牲专业性的代价换来的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也造成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认识只是做到了表面的理解,无法满足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虽然在形式上统整出现了,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综合授课的要求而未能将统整的功用充分发挥。所以这一阶段只是将统整的概念以实体的形式传递了出来。

第三次改革,其侧重点放在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上,这拉近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上保证了在第二阶段的要求并且统整的范围从学习新知识转化成了对旧有知识的联系和概括,以及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运用知识。

就当下的环境来看,以教学过程为中心的多学科式课程统整是适合现阶段的模式。多学科式课程是经由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名为课程组织原则发展而来的,是致力于将学科知识再组织的过程,统整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以及认识模式作为讨论的对象。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统整模式,其可行性以及在教学设计的制定上都存在较大的难度,课堂过程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将统整作为学习新知识的手段,只会变成一次对某体系内知识点的实验。以教学过程为中心的多学科的统整教学,作为现有的分科教学的补充是对已有知识再组织,并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形成更立体的认识。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打破进而形成主动应用知识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提出通过综合性较强的主题将学生头脑中零碎的信息进行统合来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2统整是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的有力推手,它从之前的复习、回顾、联系转化成了串联的、多维度的认识过程。

三、分科与统整的关系

多学科统整的意义在于,为某一领域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将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旧知识示范给学生。当然,分科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知识的深度推进和掌握上分科教学都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统整的地位应当是作为分科教学的“催化剂”。它为旧知识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和立体的视角。我们可以用跨学科的眼光来审视本学科的内容从而产生新的发散思维,而不至于被一种学科的思考方式和视角所束缚。就学生方面来说,由于在统整课堂中完整的接收了知识的逻辑推理过程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对于分科教学课堂中出现的新知识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能力。所以,不能割裂的认识两种模式。

四、美术作为统整对象的强适应性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课程,与其他各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可视化的特点是其与周边人文学科相链接的主要手段。在统整课堂中可以使用美术的图像作为切入点来认识原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更加牢固的记忆连接和更加丰满的认识。新知识从分科教学的目的转化成了一种类似奖品的成就感。其目的是在于找到而非掌握。3课程应突出科学性、基础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在精选内容的基础上依据知识、方法、过程、人文情感等线索有机整合,以建构一个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其后则是通过分科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美术知识的表现方式是十分独特,它需要借助图像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该门学科知识的认识。由于美术是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分支,它在历史长河中会由于各种历史事件而产生相对应的图像变化。乍看之下,会认为美术史有自己的一派气象和规律,但实则它的每一次变动都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贯通。图像的变迁是一部可视的人类史。“可视”:在于它总是以视觉上的感受为第一要义,视觉是评判它的第一标准。艺术家在制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总是以图像的变化为依托来传情达意。过往的作品总是包含着时代的气息,这一切都被抽象的汇聚在了图绘之中。因此,美术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有理由作为其他人文学科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补充说明。其潜力,必然是巨大的。例如在对两汉时期的历史进行解读时,我们可以用墓室壁画的风貌变迁十分形象地对这一时期,以及前(秦)后(魏晋)两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商业、战争等各方面进行图像史的解读。由神仙思想引发的厚葬习俗以及由领导者的个人喜好引起的各种风格兴盛可以作为历史、文学等科目的辅助说明。再比如,由元朝赵孟頫所引领的复古之风在政治和艺术上所呈现出的共鸣以及在这种共鸣之下所形成的艺术图像对明清时期的各种艺术风格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都是图像与历史和政治所发生的奇妙关联和互动。而当我们把这种紧密关联的互动知识以文字和图像的方式同时展现给学生的时候,这种知识便会产生出更加牢固的关联体系。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课程的体验一方面会比单一学科的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上的拓展。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4。虽然这里主要所说的是高校的思政教育,但是教师的终生学习也是题中之义。如何对已有知识进行全方位、全角度的解读,而不只是单单将书本上的知识重复给学生这也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做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学科统整的潜力是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都无可比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能够成长成才并承担民族复兴之使命。在此前提下,任何教育方式都可以作为现有教育方式的补充,但其必须合乎科学的方法。统整教学作为分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而存在,为分科教学的知识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让学生具备更加主动的发散性学习思维。须知,这是一种温和的改良,是在现有基础之上进行的课程统整,是对旧有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

备注:

[1]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刘登珲.《詹姆斯·比恩课程统整思想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7第4期.

[3]李家清,王雅.《初中科学课程内容选择和整合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1-2).4-8.

[4]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分科统整图像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趣味数独等4则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