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实践及改进路径
——以沈阳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2021-11-29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考核融合

白 瑞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革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是大势所趋。自2019年起,沈阳大学思政课开始逐步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辅助教学,已经历单独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以下简称“融合教学”)等几轮实践。本文总结了融合教学模式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分析了亟需破解的难题,探讨了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以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 沈阳大学思政课融合教学实践状况概述

1. 融合教学的课程设计

(1) “三阶段”教学流程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课程设计分3个阶段。

阶段一:课前线上自学。2019年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沈大慕课在线学习平台上线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并通过学习通平台广泛应用于在线教学实践。课程共14个主题81段教学视频,视频每段时长约为15分钟,均被设为任务点,内容覆盖教材所有理论重点与难点。除了视频资料,每个主题下匹配了相关的教案、ppt、参考文献、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导材料,作为课外拓展内容,但此部分未设置任务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为例,课前线上学习资源包括文字版及视频版的学习要点介绍(学习用时约为20分钟)、辅助学习视频《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长约70分钟)、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读用时约为10分钟),以及其他相关主题的原著与学术研究成果的网络链接。学生在这一环节可获得丰富的自学资源。

阶段二:课堂授课。目前,概论课的课堂授课内容包括教师理论讲解与学生课内实训两个部分。在理论讲解部分,按照教学日历安排,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知识框架梳理,结合案例做好重点解读、难点点拨。同时,运用手机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问答、投票、课堂测验等教学互动。此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前学习内容、解答理论困惑。在课内实训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概论课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实际制定了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课内实训方案,如经典著作歌曲诗词品读、演讲、图片展、微视频制作、方案设计、环球时事述评等,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展示,形成了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方法。

阶段三:课后巩固。学生在学习通课程学习平台完成课后作业,上传实训心得。教师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与完成度较低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

(2) 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全程化考核方式。概论课融合教学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考核、课内实训考核与期末理论考试3个部分,总成绩按以上3个部分成绩的2:3:5的比例构成。其中,平时表现考核是对学生参与的各项学习活动的考核,如签到、抢答、测验、主题讨论、作业等,此部分均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并记录成绩,做到课堂活动全体参与、有据可查。课内实训考核包括实训内容、课堂展示效果、课后总结3个部分,考核结果由任课教师主评,参考其他同学的综合意见。在此部分,未参训学生也可通过在学习通平台提交实训课堂总结累计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通过学习通平台考试系统组卷、发卷,以手机端在线答题、电脑端在线监考的方式进行。全程化考核方式破除了传统考核仅依据期末理论考试“一考定乾坤”的片面化弊端,引导学生更加重视日常学习、点滴积累,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展示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习通平台使学习活动更可视,考试更智慧、高效,大大提升了考核环节的效率。

2. 融合教学的实践效果

综合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发现,单纯的课堂面授存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机会,无法保证学习活动的连贯性与系统性等问题。单纯的线上教学因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学习的实效性。融合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思政课课时有限、教师主导、单向灌输的定式,实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

(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参与路径,教学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如传统课堂上一个主题的教学时间只有90分钟,教师讲授时间约为60分钟,一个班级80~100名同学难以在30分钟内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融合教学模式在课前补充了15~30分钟的自学时间,在课后作业中补充了10~15分钟的巩固学习时间,课中活动人人均可参与,客观上弥补了课时有限的不足,拓展了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2) 架设了师生互动的新桥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难以掌握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 课堂上也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造成只有小部分同学与教师有良好互动的情况。 在融合教学模式下, 教师可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活动轨迹获得其学习状态与结果的信息反馈, 为多方位监督学生学习、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了客观依据。 例如, 在课堂测验或主题讨论发言中, 可以随时看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提供了便利化和智慧化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在程序性工作上的精力耗损。教师可以集中更多时间进行教案设计,开展关键环节的教学改革工作。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上交笔记,老师课后批阅、给分,耗时较长;在融合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学习通发起主题讨论活动后,很快就能看到学生的答案,并及时加以点评、评分、奖励,使学习反馈的周期大大缩短,有利于实现教与学质量的双提升。

3. 融合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在线学习形式化倾向。一方面,学生对线上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充足,既有本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又有国家级金课,配套参考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如果这些资源未设置任务点,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线上学习活动的考核还需加强。如签到、作业、主题讨论答案,等等, 起不到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此外,自学动力还需鼓励。 一方面,目前线上学习考核标准在设计上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 依赖观看视频时长、签到次数、回答问题次数等数字指标, 难以反映学习的真实性、深入性与有效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优化不足, 未做到学生有所呼、课程有所应;仅靠技术的吸引难以维持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是考核的压力, 不是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内生动力。

(2) 融合教学模式建设工作有待深入、管理有待提高。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运行,发挥最大优势,需要全体教师通力合作、长期深耕。目前,融合教学模式只在部分教师的部分课程中进行实践,课程设计有待完善。不同课程之间,在教学联动方面需要更深入地融合发展,课内外实践教学通过线上进行补充需要持续创新,这些都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融合教学模式建设动力不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新技术比较陌生,短时间内不能熟练运用,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观念上裹足不前,不愿跳出课堂教学的舒适区,不愿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对融合教学模式兴趣不高。另一方面,融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缺乏全面管理与支撑。从学校、学院管理角度看,缺乏长期、系统化的融合教学发展规划,融合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持续地推进和深化;人才队伍建设、财物支持等比较欠缺,教师各自为战,难以为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提供强劲动力。

二、 改进思政课融合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实践中切实发挥着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融合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解决短板问题是当务之急。对此,只有在课程建设的方向上要切实做到内容为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等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实效、不跑偏。

1. 坚持内容为主,技术为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大数据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思政课教学逐步走向信息化和智慧化。慕课、雨课堂、云课堂、腾讯课堂,甚至微信、钉钉等社交与工作软件都能成为思政课教学载体,甚至有学者正在研究VR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许多教师对利用新技术颠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抱着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但也有许多教师对新技术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从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学习通平台的统计数据来看:一方面,学习平台客观记录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及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完成度和评分都有较好的表现;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授课中的体会却是学生的课前学习状况、课中听课状态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与数据显示并不一致,从而认为技术参与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骗局”。客观来看,对新技术参与思想政治课论课教学改革发挥作用的坚信与质疑都有合理性,但不可固执一端、因噎废食。推进融合教学,首先要认清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网络平台和技术载体的主要作用在于锦上添花,为思政课教学过程和考核活动提供便捷、规范量化、可视留痕的教学工具。思政课是否能真正入脑入心,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困惑,是否填补了理论盲区。所以,融合教学模式改革要始终坚持内容为主、手段为辅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上多下功夫,辅之以适当的教学活动与技术手段,真正激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达到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标。

2. 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

要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同频共振,必须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要求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习惯,在尊重主体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单纯的、直白的政治灌输与道德教化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学手段方面,时长短,可视性、娱乐性强,参与难度低的活动更具吸引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单纯的理论讲解比较枯燥,话题度高、争议性大的网络热点事件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兼具政治性与生活性、思想性与趣味性,找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回避敏感问题。除了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突破自身思维局限与环境限制,不只关心家事,更关心国事、民族事、世界事,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塑造价值、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生金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时代新人。

3. 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

沈阳大学历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设置课内实训和课外社会实践的方式,使课堂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当前,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要坚持实效性和时事性原则,及时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点事件、感人事迹转化为鲜活案例并纳入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之中。如2020年3月9日,在新学期开学之初,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特殊的思政大课,“全国高校学生5 027.8万人次通过人民网、人民智云客户端、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人民视频客户端、咪咕视频客户端、学习大国公众号等观看了在线直播,相关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总访问量达1.25亿人次。”[2]成为一次“云端”思政大课。同时,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直播,以实时讨论、撰写观后感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在线教学,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反馈。同时,思政课课内外实践教学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凝聚合力,促进资源融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课堂、新媒体、新技术、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适当的时机下,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密切合作、互相支持、协同推进,帮助学生走出教室,踏进社会大课堂,接受一线的、鲜活的教育。在深化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中,帮助学生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三、 高校思政课融合教学模式的改进路径

在明确构建思政课融合教学模式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思政课课程建设应着眼于以更优质、密切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完成自主学习、自我塑造、自觉践行,使融合教学模式成为铸魂育人的有效模式。

1. 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依托,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线索,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红色文化是‘五四’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3]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器物类的红色建筑、革命遗址、红色文献等,以及非物质类的红色人物事迹、红色文艺作品、红色精神等。在对地方文化资源提炼内涵、分析价值、整合案例素材的基础上,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讲好地方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体察社情,培养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例如,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既镌刻着近代中国工业的百年记忆,也彰显了“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4]的新时代辽宁精神。将此作为案例,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生动化。

(2) 创新融合教学方法。在自学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提出问题、引出主题。如何在这一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自学,重点在于提供的教学资料既要紧贴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习惯接收碎片化信息,不喜欢枯燥的文字,喜欢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因此,可以播放5~10分钟的影视作品、纪录片片段、原著选读音频等作为课前学习资料。在授课阶段,不简单重复线上教学内容,不对教材照本宣科,注重对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各项辅助功能,通过限时答题、投票、主题讨论、弹幕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作用。在课后巩固练习阶段,除了发布理论复习题作业,还可以补充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躬身践行完成价值的塑造。

2. 创新课内外实践教学形式

沈阳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训与课外社会实践两部分,传统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在线下进行。目前,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践课堂教学,突破时空局限,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获得感。

(1) 在课内实训中寓教于乐。有调查显示,“100%的调查对象表示曾在课堂使用手机,选修课(73.18%)与非专业性必修课(56.90%)成为学生最容易在课堂使用手机的课程”[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娱乐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是思政课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为了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课内实训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课内实训可以采用微电影、课堂辩论赛、专业作品设计比赛等形式开展,利用学习通等平台的点赞、投票、红包、弹幕等功能进行鼓励和奖励,使同学在互动中体验获得感。

(2) 提高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实践经费、师资队伍、安全保障等问题,大部分学校难以全面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教学,削弱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效果。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丰富实践课教学资源、降低经济成本和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了可能。例如,把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教学基地做成虚拟展馆,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以直播教学的形式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教学项目等。

3. 构建融合教学新型考核机制

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应区别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方式,重点要放在育人过程。思政课考核要创新弹性考核制度,推进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推进考核目的由分数考核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转变。

(1) 加大平时成绩比例。沈阳大学思政课期末考核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试题,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虽然学生的分数都较高,但开卷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并不确切,建议改为闭卷考核,有效帮助学生做到使知识入脑入心。同时,要合理设置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适当提升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由现在的5∶5调整为7∶3较为适宜,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

(2) 将平时考核与期末免试有机结合。期末免试指在平时表现达到一定标准后, 可以免除期末考试的制度。 设立期末免试制度可以激励学生更加注重过程学习, 注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自我培育、自我塑造。 把理论认知外化于行, 树立正确的观念,实现情感升华。 将平时考核与期末免试结合, 需要制定科学、细化的免试方案, 如设定免试比例、申请条件、申请程序、公示办法等, 做到严谨、公平、适合。 同时,除了平时成绩积分外, 还可以添加课外活动考核板块, 如参加公益活动、相关竞赛等, 参与教学任务外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的活动等, 都可以成为免试的加分项。

4. 完善融合教学改革支撑体系

思政课程建设,教师是主力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团队是支撑力量。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平台的硬件支撑和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也是重要保障力量。

(1) 大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团队。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教师队伍,突破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困境。首先,通过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扭转思政课教师对网络教学不信任的观念。在实地调查中,超过半数的教师表示网络教学难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恢复线下教学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部分教学、辅导功能受到冷落,仅保留信息传递的功能。在这种观念下,实现融合教学的优势互补愿望是很难实现。其次,培养融合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提升筛选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更新观念、悦纳融合教学模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团队作战,以新的开放理念,通过共商、共建,实现共享、共赢。除了在本校、本院范围内制定系统培训、集体备课、金课建设等制度,更要畅通校际、学校与技术支持服务平台的联合,促进技术优化与资源共享,实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目前,学习通平台的技术指导非常及时,但在资源库建设及金课建设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完善教学改革管理机制。突破思政课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瓶颈,需要教学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统筹管理,以制度保障课程建设行稳致远。重点工作是结合本校学生和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工作任务分工、管理办法、评价体系、绩效考核办法等,使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和主要任务权责分明、有章可循。例如,在课程建设评价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以考核量和考核质的双重标准,强化制度约束,促进责任落实。同时,以奖金或评奖评优为激励手段,增加改革的动力,等等。

四、 结 语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高校思政课融合教学模式, 利用新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创新, 既能够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又能够通过思政课教学实现育人目标。 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高校、教师、技术平台与学生四方联动、久久为功,才能突破困境, 切实发挥思政课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考核融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