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严复的文明论述

2021-11-29游秀琴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严复国民文明

游秀琴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一、严复对“文明排外”论的批判

清政府新政时期,排外运动没有因庚子事变的发生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但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排外运动的形式和宗旨都发生了变化。严复在《法意》的案语中一语道出了时人排外观的转变。

吾国自庚子以还,时论实以排外为有一无二之宗旨。其所异于前者,向则傲然懵然,以外人为夷狄而排之,今也耸然惕然,知外人之智力为优胜而排之。向也,欲不度德、不量力而排之;今也,度德量力,欲自免于危亡而排之。故其说曰,向之排外是也,特所以排之者非耳。向之所以排外者,野蛮之术也,故虽排而外人之入愈深,而中国之受损者益重。乃今吾将为文明之排外焉,吾国其庶几有豸乎![1]430

按照严复的描述,时人将庚子事变作为中国排外运动的分水岭,过去中国的排外运动此起彼伏,但几乎都以驱除夷狄为宗旨,以暴力排外为形式。而在事变发生以后,中国的夷夏观土崩瓦解,从而逐渐承认西方的优势,中国的民众开始呼吁理性排外,以达到救亡的目的。他们认为过去以暴力为形式的排外运动是野蛮的表现,只会引来列强的疯狂报复,将给中国造成无法挽回的创伤,因此今后的排外务必以“文明”为宗旨,中国的危机才得以解除。

中国近代排外运动的这一根本性转变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在中国历代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的主权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1840年以来,随着列强纷至沓来的霸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和中国民智的初步觉醒,中国民众的国家观念日趋流行,遂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转化为行动。在20世纪以前,国人的排外主要是盲目地反对一切西方器物和思想,而且经常是以反洋教运动为表现形式。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招致了八国联军侵华,使得国人对其行为与后果进行了一番自省,最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排外方式,即时人奉为圭臬的“文明排外”。

于是又得日本之留学生,其所见所闻,皆日本三十年前之政法。众议所发,先见于拒绝外人资本之内流,而自开矿山,自造铁路,以及一切抵制利权之议,如云起矣。虽然,理财为国之道,各有时宜,而议尤不可以一端尽也。方今吾国,固当以开通为先,而大害无踰于窒塞。自开自造,抵制利权之说,日牢而不可破如此。[1]430

在这段话中,严复先是否定日本留学生的排外做法,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无错,但言论过于极端。接着告诫今日之中国务必以开放作为外交准则,否则将再次陷入闭关锁国的桎梏。基于此,严复指出日本留学生所谓的“文明排外”与昔日以驱除夷狄为宗旨的野蛮排外无甚区别,并喟然预言道:“他日恶果,必有所见。不佞且以此获知言之称也,悲夫!”[1]431

二、严复在抵制美货运动中的辩论

在20世纪初的文明排外运动中,又以抵制美货运动为显例。19世纪40年代,美国因开采金矿的需求想方设法招募华工,以获得廉价劳动力,但自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不断发生排斥、迫害华人的事件。1894年,清政府无视华工权益同美国签订了《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又称《华工条约》),致使华工陷入更危险的处境。1904年,中美签订的这一不平等条约到期,中国寓美华侨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该条约。清政府在众多舆论的压力下,向美方提出废约要求,遭到美国的悍然拒绝。消息传入国内,引起一片哗然,中国社会各界发起了抵制美货运动,并在1905年正式爆发。

1905年5月,严复从欧洲返回上海,协助马相伯筹办复旦公学,“适值抵制美约事起,群情汹汹”[2]193。但严复对此运动并不看好。他指出:“仆以为抵制是也,顾中国民情暗野,若鼓之过厉,将抉藩破防,徒授人以柄,而所其不成,则语以少安无躁。当此之时,逆折其锋,若将弃疾于复者。今夫处孱国而倡言排外,使人得先我而防之者,天下之至危也。彼议不旋踵而取快于一击者,初何尝恤国事哉。”[2]193在他看来,中国的民情仍处于落后阶段,此时若极端提倡抵制美货,将为列强提供侵略中国的借口,重蹈庚子的覆辙。严复语重心长地告诫鼓动者们,排外之前先体恤中国的现实情况,三思而后行。

在抵制美货一事初议之时,严复就刻意避开了各种活动与邀约,不料还是收到了马相伯(上海沪学会主持人)的邀约,请其前往女学堂参加抵制美货的演讲,且未经他许可便登出这一消息,并被《时报》连续刊载。对此,严复感到既茫然又震惊,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虽没有兴趣参与,但上海各界都在期待这位社会名流的演讲,颇有箭在弦上之感;另一方面,他认为当众演讲要对听众负责,演讲的内容必须是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才能有理有据,扣人心弦。无奈之下,他只好致书熊季濂请求代为回绝。1905年8月6日如期召开的抵制美货演讲上确实不见严复的身影,他的爽约招致社会各界的纷纷议论,由此,展开了严复与诸多反对者的论辩。

1905年8月16日,严复在《中外日报》上发表《论抵制工约之事必宜通盘筹划》一文,公开了自己对抵制美货运动的不同意见。严复的这一举动立刻招致各方批评,面对这些批评,他又连续在《中外日报》上发表《瘉壄堂主人答于君书后书》《答某报驳议》《答某报本月初二日驳议》以及《再答某报本月初六日驳议》,对各方意见做出回应。下面,我们将对严复的抗辩进行简单梳理,以便考察严复对这一运动的基本态度。

(一)分析抵制美货运动的可行性

对于抵制美货运动,严复表明了立场,即支持抵制美约,但不赞成抵制美货。

第一,对抵制美货运动的口号和方法存疑。如前文所述,严复对“文明排外”的口号一开始就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指导这场运动的宗旨并不合理。当然,严复也指出今日的抵制美货运动并非易事,“盖凡事有鹄有术,鹄者目的也,术者所以达此目的之方法也。今者抵制美约之事,其为鹄易见,而为术难求”[3]148他强调做事不只要有目的,更要有周全的方法以应对全局。他认为“而商本之耗失,亦不可以不疏通,疏通之,疏通之,必疏通而后可以言其团结。其团结而后有真抵制,不疏通而云抵制,则抵制之事固可非也”的方法更为明智[3]154。

历来乐视的新品发布或者各种会议给市场描绘美好概念与未来,并用讲故事的方式刺激着股价与投资者的澎湃内心。这也是筹集资金的一种乐视重要的方式,但这种侃式吹牛的模式容易给企业带来浮躁跃进的气氛,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乐视应加强内部控制,从经营管理上做出改变,用切实的内容产品吸引消费者吸引融资方可实现良性循环。从2015年后乐视的新一轮经营管理决策来看,其所实施的多元化战略需要更大的资金需求量。

第二,强调抵制美货的前提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考察美约签订的起因和导致流弊的原因。所谓知彼,就是要考虑到抵制美货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如何。基于此,严复站在文明的角度质问鼓动者:“且诸君子于此固以文明自鸣者矣。既曰文明,则一切必衡其至当,庶理得心安,不见可悔,上不贻朝廷以忧,下不为市廛之困。凡此皆发起者所宜常目存之者也。”[3]143

第三,指出该运动没有经过通盘筹划。一是抵制美货的人并没有考虑到在华还有未售出的存货,且还有大量本已预定的货物未从美国运回;二是使用印花之法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流于形式;三是鼓动者没有关注到该运动将对国内造成一连串的负面影响。

出于这几点考虑,严复喟然叹曰:“若夫嚣然而合,愤然而议,用一部分之宗旨,鼓一国以趋之,事未图其终始,策不出于万全,如今日抵制美约,诸君子之所为者。鄙人窃愿有所进也。”[3]142他希冀这些鼓动者有所进步,实则是对这场运动的否定。

(二)评估抵制美货运动的效果与影响

对外方面,严复认为抵制美货并不会对美国造成影响。严复指出,美国作为称富列邦的国家,其货物在华的销售情况固然很多,但是就全球的销售比例而言,在华销售的美货仅占美国出口的很小一部分。因此,中国即使全方位抵制美货,也不足以对美国构成威胁。

对内方面,严复告诫抵制美货将对国内产生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于右任在《书瘉壄堂〈论抵制工约之事必宜通盘筹划〉后》一文中对严复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既然美国对华出口量不多,抵制美货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那就更不必担心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了。严复反驳说:“仆则谓在美为小部分者,在华或非小部分,至于受伤,则有直接间接之异。”[3]150接着他阐明,抵制美货造成的直接影响将在商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参与者流失钱财,不主动参与者将遭受威胁恐吓和名誉受损。在严复看来,那些高唱抵制美货的人颇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疑,他们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还因此收获爱国的美名,但严复也补充道,高唱者多是学界少年。因此他在文章中对那些牺牲个人利益,全力配合抵制美货运动的商人表示同情和敬佩。除了商人,寓居美国的侨民也会受此事件波及,一旦他们进入美国境内就会遭受人身攻击和种族排斥。于是,严复忧心忡忡地说道:“二者皆无辜、皆同胞。顾必破此一部分之民以利彼一部分之民,其事效成否,又未显然可操。”[3]152

另外,抵制美货产生的间接影响来自商人权益受损而产生的全局效应,中国商界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多数商人放弃一己之利转而投身运动,但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未主动参与,就会被各界视为失职而受到攻击,无形中攻击之风日兴,从而造成民德的缺失。内地的批发商就此事件而持观望态度,为避免事端不再出售货物,这势必造成市场流通环节的断裂。而且,寻常百姓对美货和他国洋货没有辨识度,为参与号召又苦于自身辨识度的局限,只好抵制一切洋货,不仅造成中国商业的停滞,还会对外交构成威胁。

(三)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在爱国问题上,严复首先肯定了甲午战争以后国民日益团结互助,直至20世纪,爱国之心已有一定的进步。接着,他解释了爱国的定义:“且爱国心之所以可贵者,非深闭固拒,厚同种,薄他族之谓也。念种族之荣誉,奋国土之事业,守法循理,后一身之私利,先同胞之公益,遇国急难,虽以身殉有不顾。此真爱国之极致矣。”[3]142严复很早就清醒地洞察到闭关锁国政策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他提醒国人真正爱国的真谛是:秉持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本族与外国人;时刻铭记本国的荣誉,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维护公共利益;在国家危难面前义无反顾。而且,严复在几篇论辩中还屡次提及公共利益,他认为尊重公共利益是国民爱国的重要表现,强调“社会事重,而小己之成见轻也”[3]148,可见他对公共利益的重视。此外,严复对那些自诩为爱国的参与者表示质疑。他指出有些人参与运动的目的不纯,询问他们美约始末,茫然不知,只说参与运动纯粹为了获得爱国的美名。而且,严复认为他们的言行也并非爱国,“而无如今日好义之徒,必吹求他人之不义,于是或匿名函告,或宣布报端,必使其人于公愤而后已”[3]144。这些人屡屡以爱国的名义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实则是沽名钓誉之举。

在自由问题上,严复向来认为“夫国民持议最忌主于一偏而不容他人之异说”[3]149,因此他敢于在禁默之时,以言论自由的名义发起抗辩。然而,报社主人担心其言论会引起众怒,迟迟累日才敢将文章刊出。文章一发出就引来于右任等人的抨击,并以国民天职和少数服从多数的理由指责严复的失职,遂令严复发出“有理乎?”的质问,可以看出严复对于中国自由不进的情况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失望。另外,鼓动者既然提议以个人的自由权来抵制美货,那为何又要遭受社会各界的胁迫和攻击呢?严复呼吁这场运动不应牺牲个人自由,反而更应该提倡自由参与抵制运动。从这一点出发,严复告诫那些好义之徒,切勿匿名函告商人,故意引起公愤,这样的威逼恐吓并非文明之举。

在谈到责任与义务问题时,严复认为鼓动者需要对他们的言行负责。他指出,鼓动者所有的行动都应考虑到今日中国的国情与民情,一切鼓动的言论需三思而后发。鼓动者的言行就如星星之火,拥有燎原之势,万万不可小看舆论的威力,然而很多鼓动者并未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再者,严复无法认同鼓动者所说的我国国民没有购买美货的义务。他平心而论,若是美国人也持此说法,那美国是否也没有接纳华工的义务呢?而且美货来华,站在我国商人的立场,他们并没有不可购买的义务;商人出售美货,国家也从未颁布不可购买美货的条例。基于此,严复劝诫那些鼓动者,切勿再执国民天职和少数服从多数之类的无稽之谈,贻笑大方。

如前文所述,严复对抵制美货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而时人并不理解他的苦心孤诣,严复的异说一经发出,立即招来很多批评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将视线转向反驳者的抗辩。

于右任是站出来反对严复的第一人。1905年8月21日,他在《中外日报上》发表《书瘉壄堂〈论抵制工约之事必宜通盘筹划〉后》一文指责严复。继于右任之后,《申报》又刊登了一位居士的《书瘉壄堂主人复于书后》一文,对严复严加批驳。据严复的回应来看,北方某报还斥责严复破坏团体,认为他的躯体已被欧洲国家同化,其灵魂为美国制造,批评严复丧失良心、不明事理。根据以上几篇文章,可以将他们的观点整理如下:一是肯定抵制美货的必要性。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气到了20世纪初已经有所进步,抵制美货运动的开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耻自律之心,这将有利于国民性的塑造。二是批评严复的言论不合时宜。于右任首先指出严复的反对不合时宜,无异于在民气高涨的时候泼冷水。并强调当时提议拒约时,无论是否赞成他都应该站出来表明立场。当时正是实行抵制美货时,他也应该表明态度,这是作为国民最基本的职责所在。接着他以行军打仗中不当的言论会使军心不稳为例,指责严复这时候出来唱反调是图谋解散、破坏团体的行为。在他看来,比起政见是非,言论是否合乎时宜更为重要。三是指责严复杞人忧天。他们对严复所说的抵制美货对美国不会造成影响之说进行批驳,认为倘若美货对华输出并不多,那就意味着中国现有的美货亦只是一部分,试问美国都不担心这一小小损失,那我国更不必有此顾虑。而且,抵制美货并不会波及我国经济,针对那些已出而未销的商品,商会早已出台印花办法公认销用。四是抨击严复维护美国的行为。他们批评严复崇洋媚外,作为中国国民却为美国设身处地着想实属不该,而且严复对美国的维护与本运动的主旨并无联系,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多余的解释。五是对自由参与运动的看法。批评者在不用与不定美货之间,更偏向后者。他们认为不用美货属于个人自由,而不定美货必须遵守约定,将考虑群体利益。接着论证了不用美货实际上也要遵守约定,因此主张将团体意愿置于个人自由之前。

面对这些批驳,严复起初还有理有据地回应,但随着批评的声音愈多,严复认为已经没有回复的必要。在他看来,这些反驳者实属无理取闹,因此严复深感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同时,他也寄语那些执笔人“看人文字固当求弦外之音,然慎勿援劾腹诽之例而妄充人意也”[3]153。另外,严复还在《法意》案语中感慨道:“今之人,嚣嚣然自谓被文明教育,以转移中国为己任者,亦至众矣,顾吾从旁徐察其所为,则一命之得失,一财之有无,虽其实至琐屑不足道,皆不惜重趼胁息以争之;不能得,则挟其众势,号曰团体,阴险叵测,名曰运动,但己之有获乎,虽置人于至危所不顾。呜乎,亡国之民,莫不如此!彼方以是为争存,而不知其与庄生之豕虱同道,可哀也已!”[1]474“豕虱”是《庄子·徐无思》中记载的寄生在猪身上的虱子,严复将支持抵制美货的人喻为“豕虱”,实则是告诫民众不要为了个人名利而忽略公共利益。

继抵制美货运动之后发生的南昌教案引起了严复的极大关注。他在1906年3月29日撰写《论南昌教案》《续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等文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严复在评价南昌教案的过程中,将此事件与社会风潮相联系,再次对“文明排外”论严加批判。他指出:“吾愿今日聚众昌言爱国之演说家,与夫治国保民之守宰,诘奸督宄之警察军人,皆以此案为前车,而于出话施令之时,怜吾国小民之失教而顽愚,且置文明排外之谈,而亟图教育之所以普及,则吾国庶有豸乎!”[3]199严复在阐述这一看法时,似乎回忆起了抵制美货运动。于是,严复再次劝诫鼓动者,出话施令前请务必考虑我国的国情和民情,在我国的文明教育普及之后再考虑所谓的“文明排外”也不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昌教案发生以后,严复似乎更坚定了对“文明排外”论的反对。

三、严复的文明论述

经历了20世纪初此起彼伏的“文明排外”运动,特别是抵制美货运动后,严复在这一时期的文明观如何呢?

(一)塑造文明国民

无论是抵制美货运动还是南昌教案,都使严复确信中国的民情仍未完全开化。于是,严复进一步阐述了文明国民的基本要素,希望能使国民性有所进步。

首先,严复提倡做理性的国民。这里的“理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行事周全,要求国民发起运动时务必讲究一定的方法,策无遗算。另一方面,发表言论要慎重。他认为庚子排外与抵制美货等运动皆是由于舆论燎原所致,一场运动的发起,势必与领导者的舆论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严复认为鼓动者要慎重发表言论,既要对自己负责,不至于蒙昧良心,也要为国民负责,忌讳一人高唱万人附和。同时,更要对国家负责,不可为列强的入侵提供借口和机会,重蹈庚子事变的覆辙。

其次,严复呼吁做道德的国民。诚如严复在抵制美货的抗辩中所言:“虽然争矣、抵制矣,而所以行之者,亦必有道,若僩然一切不顾,而使本国社会嚣然不安,攻讦之风以兴,逼挟之事以起,是所以抵制者未成,而所以自害其民德治安者先见,此文明国民所必不为者也。”[3]152在他看来,道德是一个文明国民最基本的准则。在这一问题上,他又进一步解释了何为道德:“夫民主之道德非他,守法而已,爱国而已。守法而爱国者,不以己之私利,先其国之公益也。不以私害公,道德之真,正如此耳。”[1]45意即有道德的文明国民必须具备守法、爱国、维护公共利益三个基本要素。

再次,通过教育塑造文明国民。抵制美货运动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智落后的事实,因此严复深感文明教育刻不容缓。面对抗辩者的无理之闹,严复高声疾呼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身受文明教育之少年,其见理论事,皆有过人之处,断不至持如前之谬论,以自误误人。”[3]226可见他对文明教育效果的期盼。

(二)建设文明国家

首先,坚持开放的原则。针对国人的排外行为,严复说道:“所谓文明排外者,特往者锁港闭关顽固用心之变相耳,使吾国而果图存,必求强立固宜。”[3]229认为这是新版的闭关锁国行为。严复希望创建中西和平交往的外交环境,他告诫国人切勿盲目排外,阻碍中国的文明之路。

其次,倡导平等自由。在严复看来,自由平等是文明国家的重要基石。他强调自由与平等不可一分为二,既言自由就必须倡导平等,实现平等之后国民才有自主权,才能称得上民主的文明国家。但他也提醒不要滥用自由,注意处理个人自由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再次,培养文明国俗。严复在《答某报本月初二日驳议》中道出中国国民还有狭隘愤戾的性格,全然不见豪气宽容的国俗。严复提醒道,过去狭隘的国俗不除,中国绝无可能进入文明国家的行列。可见,对严复来说,优良国俗的培养对文明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严复国民文明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严复的遗嘱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莲 藕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对不文明说“不”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文明歌